——清明节怀念毛主席 兵家泰斗者,其预见能力无出其右,无人可及,毛主席无疑就是这样的兵家泰斗。从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预测来看,二次大战期间同盟国领袖们,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无人能与毛泽东相比。 斯大林格勒战役自1942年6月28日德军发起进攻始,至1943年2月2日德国第六集团军投降止,苏联红军自此开始大反攻,希特勒德国开始走向灭亡。现在,史学公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第一个提出这一史学论点的,肯定是毛泽东主席,因为他提出这个论点时不仅斯大林格勒战役如火如荼,而且德军正在猛烈攻击。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解放日报》发表毛主席十一日亲自撰写的社论《红军的伟大胜利》(收入毛选后改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这个时候的斯大林格勒前线仍然是德军攻势正猛,苏联红军忙于招架,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拉锯,直到11月20日,苏联红军才开始反攻。 毛主席发表社论时候的斯大林废寝忘食,丘吉尔忧心忡忡,罗斯福不知所之。而毛主席却信心满满,不仅准确地预见到红军必胜、大胜,而且这次战役的意义非同凡响,将是人类历史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许多人在这种时候还被德国的攻势所迷惑,以为德国还有获胜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面前,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内的人们也有许多被法西斯的凶恶面孔所迷惑,看不出它的实质。……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接着毛主席论述了希特勒为什么已是强弩之末,红军为什么将节节胜利。这个时候的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等等无一不是“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面前”“还被德国的攻势所迷惑,以为德国还有获胜的可能”,以至于英美报纸相比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加关心丘吉尔的感冒。这个时候,整个欧美苏不要说预见到这将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对于战役的胜负他们仍“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然而,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毛主席的预见。你不服?不服行吗?
对于红军的反攻时间和方向,毛主席也作出了精确预计:“距冬季不到一个月了,他(德军)须赶快转入防御。整个顿河的以西以南是他的最危险的地带,红军将在这一带转入反攻。” 果然,苏军在社论发表后一个月多一点开始反攻。要知道,在社论发表的时刻,红军的反攻计划刚被批准不久。据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回忆录《毕生的事业》记载,此时反攻计划还只限于斯大林、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三人知道,其细节和时间还对各方面军司令员保密。 关于反攻方向,仿佛苏联红军就是在毛主席的指挥之下似的。据朱可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记载,当华西列夫斯基把反攻计划交到斯大林手里时,斯大林问西南方面的军队是怎么回事,华西列夫斯基回答说准备成立个西南方面军以便反攻。斯大林起初并不认可在顿河以西以南方向反攻,说:“只限于沿顿河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突击,是不是更好?”朱可夫回答说:“那样德寇能够迅速将其装甲坦克师由斯大林格勒附近转过来,抗击我军的突击。我军在顿河以西实施突击,就使敌人由于河流障碍而不能迅速机动,并以其预备队抗击我军。”显然,朱可夫的认识是与毛主席的预测相一致的。庆幸的是,斯大林从善如流,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议。从斯大林把红军反攻方向设想为沿着顿河一线来看,起初斯大林只是把反攻看做战役层次对待,根本看不出这次反攻将是整个二次大战的转折点。直到1943年11月6日,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26周年的报告中说:“斯大林格勒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大家知道,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60页)可见斯大林不仅没有将这次战役作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他的评价与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这个高度相比,显然是不够的。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酣战时,素以顽强著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时悲观异常,因为他十分清楚,一旦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遭遇惨败,苏联很有可能战败并退出战争,这样希特勒就可以腾出手来挥师西向,英国覆亡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丘吉尔的心跳当然也会随着战局的进程而起伏。然而,直到1942年12月3日,红军已经开始反攻十多天,丘吉尔仍不能像50多天前的毛泽东那样作出精准的预测,对于战役的胜败仍然做不出准确判断。他在英国国防大臣备忘录中写到:“俄方的攻势很可能对德国的实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倘若目前在斯大林格勒阵前被围的德国第六集团军被歼灭的话,俄军的南方攻势可能攻抵它的目的地顿河岸边的罗斯托克。”(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命运的关键》,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37至638页)“可能”、“倘若”,都是不确定的词。胜败尚不能预测更遑论伟大历史意义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作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评价的,显然是事后诸葛亮。1943年2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给苏联政府首脑,也对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近郊的辉煌胜利表示祝贺,……不久,罗斯福给苏联政府寄来一份表彰斯大林格勒市荣誉状,他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同盟国反侵略战争中的转折点’。”(泽姆斯科夫:《欧洲第二战场外交史》,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此时罗斯福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相比于斯大林3个月前又进了一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但仍未达到毛主席的高度。 战后的历史,雅尔塔体制、冷战、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以及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被压迫人民民主运动,无不延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所有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所以毛主席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无疑,相比于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身处陕北黄土高坡的毛主席,情报来源更受局限。但即便是住着窑洞、点着油灯、穿着补丁衣服,毛主席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预见却更精准。试想,如果把他们放在同一外部条件之下,根本没有那几人可玩儿的。1950年,麦克阿瑟牛逼晃蛋,以为天下舍我其谁,殊不知天下一等一的高手等着他呢,兵败去职是他最好的结局了,假设毛主席手里的家伙什儿与美军的差距能像今日解放军这么小,估计夏威夷都解放了。忽然想起孔和尚的一句话,1937年如果是毛主席指挥几百万国军,不要说南京大屠杀不会发生,等不到1945年东京早就解放了。 还是那句老话,两个反问号:你不服?不服行吗? 确实不行,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找寻不服毛主席的事例,实在难觅。很多时候,如果仅仅浅尝辄止,似乎似是而非,比如笼统地说“人都是会犯错误的,毛主席也不例外”,好像有些道理。但若细查深究,探源求理,不仅找不到老人家的所谓错误,反而发现那些自己早年被“填鸭”进来的“错误”都是子虚乌有。 哪位如果了解毛主席有值得一提的所谓“错误”,希望您给予指教。
二〇一五年三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