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杨继绳赖以把224.67万安徽人“饿死”的“依据” (上) ——节录自:谁来解释“1982年人口统计数据”中的“怪异数据”?(下) “反毛精英”杨继绳在《墓碑》“第四章:安徽不安”中,为我们展示出《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安徽人口统计资料: 年份 ‖年末人口 ‖ 平均人口 ‖ 出生率 ‖ 死亡率 1955 ‖ 3201 万‖ ---------‖ 27.7‰ ‖ 11.8‰ 1956 ‖ 3243 万‖-----------‖ 33.2‰ ‖ 14.3‰ 1957 ‖ 3337 万‖-----------‖ 29.7‰ ‖ 9.1‰ 1958 ‖ 3394 万‖ 3366 万 ‖ 23.8‰ ‖ 12.3‰ 1959 ‖ 3426 万‖ 3410 万 ‖ 19.9‰ ‖ 16.7‰ 1960 ‖ 3043 万‖ 3235 万 ‖ 11.4‰ ‖ 68.6‰ 1961 ‖ 2988 万‖ 3016 万 ‖ 12.3‰ ‖ 8.1‰ 1962 ‖ 3234 万‖ 3111 万 ‖ 53.3‰ ‖ 8.2‰ 1963 ‖ 3232 万‖-----------‖ 50.7‰ ‖ 7.9‰ 1964 ‖ 3181 万‖-----------‖ 39.9‰ ‖ 8.6‰ 1955‖ 3201 万人‖ 1956‖ 3201 万人‖ 3243 万人‖增加: 42 万人 1957‖ 3243 万人‖ 3337 万人‖增加: 94 万人 1958‖ 3337 万人‖ 3394 万人‖增加: 57 万人 1959‖ 3394 万人‖ 3426 万人‖增加: 32 万人 1960‖ 3426 万人‖ 3043 万人‖减少:383 万人 1961‖ 3043 万人‖ 2988 万人‖减少: 55 万人 1962‖ 2988 万人‖ 3234 万人‖增加:246 万人 1963‖ 3234 万人‖ 3232 万人‖减少: 2 万人 1964‖ 3232 万人‖ 3181 万人‖减少: 51 万人 年份‖ 年末人口数‖对比年初人口数=自然增长人口数 (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1955‖ 3201 万人‖ 1956‖ 3243 万人‖增加: 42 万人≠增: 60.8958万 (106.9704 万- 46.0746 万) 1957‖ 3337 万人‖增加: 94 万人≠增: 67.7740万 ( 97.7130 万- 29.9390 万) 1958‖ 3394 万人‖增加: 57 万人≠增: 38.7090万 ( 80.1108 万- 41.4018 万) 1959‖ 3426 万人‖增加: 32 万人≠增: 10.9120万 ( 67.8590 万- 56.9470 万) 1960‖ 3043 万人‖减少:383 万人≠减:185.0420万 ( 36.8790 万-221.9210 万) 1961‖ 2988 万人‖减少: 55 万人≠增: 12.6672万 ( 37.0968 万- 24.4296 万) 1962‖ 3234 万人‖增加:246 万人≠增:140.3061万 (165.8163 万- 25.5102 万) 1963‖ 3232 万人‖减少: 2 万人≠增:138.3724万 (163.9131 万- 25.5407 万) 1964‖ 3181 万人‖减少: 51 万人≠增:100.3791万 (127.9593 万- 27.5802 万) 年份‖ 年末人口数‖对比年初人口数︰自然增长人口数=前数对比后数的差数 1955‖ 3201 万人‖ 1956‖ 3243 万人‖增加: 42 万人︰增: 60.90万人=前数少: 18.90万人 1957‖ 3337 万人‖增加: 94 万人︰增: 67.77万人=前数多: 26.23万人 1958‖ 3394 万人‖增加: 57 万人︰增: 38.71万人=前数多: 18.29万人 1959‖ 3426 万人‖增加: 32 万人︰增: 10.91万人=前数多: 21.09万人 1960‖ 3043 万人‖减少:383 万人︰减:185.04万人=前数多:197.96万人 1961‖ 2988 万人‖减少: 55 万人︰增: 12.67万人=前数少: 67.67万人 1962‖ 3234 万人‖增加:246 万人︰增:140.31万人=前数多:105.69万人 1963‖ 3232 万人‖减少: 2 万人︰增:138.37万人=前数少:140.37万人 1964‖ 3181 万人‖减少: 51 万人︰增:100.38万人=前数少:151.38万人 红马大叔认为:凡是具有小学就毕业生的“数学计算智力”的中国人,都会在“表4” 中的“前数对比后数的差数”栏里看到《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不容置疑地存在着“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自然增长人口数”的“明显差异”;存在着中外“自称精英”和“互称精英”们所不愿意正视这些极为怪异的“对比差”;存在着中外“自称精英”和“互称精英”们更不敢对“前数对比后数的差数”进行必要的合理解说! 红马大叔认为:凡是具有小学就毕业生的“数学计算智力”的中国人,都会在“表4” 中的“前数对比后数的差数”栏里看到《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存在着杨继绳、金辉们赖以把224.67万~226.28万安徽人“饿死”在大跃进年代的“精英数据”,本身就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巨大谬误!—— 1,在“表4-5”中,安徽省1958年的年初人口为“3337万人”,当年出生80.11万人,死亡41.40万人,“年末人口数”应该是3375.71万人;可是,在《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年末人口数却是“3394万人”。 ——试问:安徽省在1958年的“年末人口数”中,为什么≠当年的“年初人口数+自然增长人口数”?安徽省在1958年的“年末人口数”,为什么会增多18.29万人?这18.29万安徽人,是少报了安徽省在1958年的出生人口数?还是多报了安徽省在1958年的死亡人口数?这“18.29万安徽人”究竟是从何而来? 2,在“表4-5”中,安徽省1959年的年初人口为“3394万人”,当年出生67.86万人,死亡56.95万,“年末人口数”应该是3404.91万人;可是,在《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年末人口数却是“3426万人”。 ——试问:《安徽统计年鉴》中的“21.09”万人从何而来?是少报了当年的“死亡人口数”?还是为支撑是否存在着为支撑“胡与赵”在1983年公布的“1960年的‘年末人口数’比1959年的‘年末人口’整整少1000万人”的“政治需要”,而“人为的多报了1959年的‘年末人口’21.09万人”? 3,在“表4-5”中,安徽省1960年的年初人口为“3426万人”,当年出生36.88万人,死亡221.92万人,“年末人口数”应该是3240.96万人;可是,在《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年末人口数却是“3043万人”。 —— 试问:安徽省1960年的197.96万安徽人,在“年末时”究竟到何处去了?是否存在着为支撑1983年“胡与赵”公布的“1960年的‘年末人口数’比1959年的‘年末人口’整整少1000万人”的“政治需要”,而把“197.96万安徽人”人为地从“年末人口数”中“消除”? ——试问:《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所展示出的安徽省1960年有“221.92万安徽人死亡”,究竟有没有把安徽青年在1960年参军的人数列入“死亡人数”?究竟有没有把1960年考上省外大学、中专、职工培训学校与技工学校……的安徽青年列入“死亡人数”?究竟有没有把1960年“出省”去参加各个油田大会战的安徽农民列入“死亡人数”?究竟有没有把1960年在“省外”参加铁路、公路修建的安徽农民列入“死亡人数”?究竟有没有把1960年在“省外”去参加大型水库和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安徽农民列入“死亡人数”?究竟有没有把1960年“出省”去新疆、东北地区和江西……等地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度灾”与“盲流”的安徽农民列入“死亡人数”?——事实上,1989年出版的《安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统计数据”,就是安徽省“有人”为支撑“胡与赵”1983年公布的1960年有“1696.4万中国人‘死亡’”的“政治需要”的具体事例!金辉们赖以把224.67万~226.28万安徽人“饿死”在大跃进年代《安徽统计年鉴》的“人口统计数据”,就是不容置疑具体表现! 4,在“表4-5”中,安徽省1961年的年初人口为“3043万人”,当年出生37.10万人,死亡24.43万人,“年末人口数”应该是3055.67万人;可是,在《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年末人口数却是“2988万人”。 ——试问:其中的67.67万安徽人究竟到何处去了?是“人为的数据调整”?还是“故意的数字改写”?这67,67万安徽人为什么会“失踪”?“编写者”为什么不进行必要的合理解释?杨继绳、金辉们为什么对此视而不见? 5,在“表4-5”中,安徽省1962年的年初人口为“2988万人”,当年出生165.82万人,死亡25.51万人,“年末人口数”应该是3128.31万人;可是,在《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年末人口数却是“3234万人”。 ——试问:1962年的“年末人口数”中,为什么会增多“105.89万安徽人”?这“105.89万安徽人”究竟从何而来?是瞒报了当年从省外重返安徽的复员转业军人、国家清退企事业员工和农村人口,还是瞒报了当年重反故土的“逃荒与盲流”的安徽农民? ——试问,在1962年,果真有“165.82万安徽人”出生吗?一个最不容置疑的事实在于安徽省1962年要生出“165.82万安徽人”,就需要安徽一百多万妇女必须在1961年3月以后怀孕!事实上,安徽省在1961年3月仍然处于“粮食比较匮乏的状态”;《安徽统计年鉴》“人口统计数据”的“编写者”们竟然为支撑1983年“胡与赵”公布的“1960年的‘年末人口数’比1959年的‘年末人口’整整少1000万人”的“政治需要”,而编造出安徽省一百多万育龄妇女必须在1961年3月后在“粮食不仅匮乏”的社会环境中不顾一切地怀孕,否则就不能做到在1962年生出“165.82万安徽人”。 ——即使安徽省的一百多万育龄妇女能够在1962年生出“165.82万安徽人”,《安徽统计年鉴》“人口统计数据”的“编写者”们仍然不能合理地解说:安徽省为什么会在1962年净增加246万人?在“表4-5”中,1962年难免还有25.51万安徽人死亡,使有165.82万安徽人出生,净增加人口也只能是140.31万人;可是,《安徽统计年鉴》的“人口统计数据”的确写出了安徽省在1962年的“年末人口数”比“年初人口数”多246万人!杨继绳、金辉们同样不敢合理解说这样的“怪异数据”,同样不敢正视这样的“怪异数据”;因为,杨继绳、金辉们要依据这样的《安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统计数据”把224.67万安徽人“饿死”在大跃进年代,就只能具有如此拙劣的“数学智力”,就只能无视被他们“饿死的安徽人”,陆陆续续在1962年不可阻止地先后“复活”! 6,在“表4-5”中,安徽省1963年的年初人口为“3234万人”,当年出生163.91万人,死亡25.54万人,“年末人口数”应该是3372.37万人;可是,在《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年末人口数却是“3232万人”。 —— 试问:在1963年的“年末人口数”中,为什么会有“140.37万安徽人”被人为的“失踪”?这“140.37万安徽人”究竟到何处去了?在杨继绳和金辉们据以“饿死” 224.67万~226.28万安徽人的《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的“表4-5”中,竟然会出现1963年的“年末人口数”反而比“年初人口数”减少了“2万人”;如此“怪异”的《安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统计数据”,竟然被金辉们赖以把224.67万安徽人“饿死”在大跃进年代的“依据”,这难道不能发人深省么?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追究么? 7,在“表4-5”中,安徽省1964年的年初人口为“3232 万人”,当年出生127.9593万安徽人,死亡27.58万安徽人,“年末人口数”应该是3332.38万人;可是,在《安徽统计年鉴》的“表4-5”中,1964年的“年末人口数”却是“3181 万人”。 —— 试问:1964年的“年末人口数”中,为什么会有“151.38万安徽人”再次“失踪”? 既然安徽省在1964年的死亡人口只有27.58万人,既然安徽省的妇女又生出了127.96万个婴儿,自然增长人口数按理应该增大1964年的“年末人口数”;《安徽统计年鉴》的“表4-5”中,竟然“变”成“年末人口数”比“年初人口数”减少“51 万人”,这难道不算极为反常的“怪异数据”?“反毛精英”杨继绳和金辉们为了把224.67万安徽人“饿死”在大跃进年代,竟然无视《安徽统计年鉴》中拙劣的“怪异数据”,是“数学智力”拙劣?还是这些“反毛精英”们的人品恶劣?就让人们去随意评说吧! 红马大叔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看清“反毛精英”杨继绳和金辉们据以“饿死”224.67万~226.28万安徽人的《安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统计数据”的荒谬与怪异,不妨再展示一下“反毛精英”杨继绳和金辉们頼以“饿死” 226.28万安徽人的《中国人口》各省分册记载的人口状况的资料“表22-2”: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