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土资源开发业经济效益与资产评估 徐焘 内容提要: 国土资源开发业中不可忽略的要点是:第一,融入国土资源的各项开发工程的整体性;第二,国土资源及其开发业经济效益和资产的两重性;第三,国土资源开发工程单一价值型资产评估的虚拟性。 由于不可孤立投入和运行单项国土资源开发工程,也就不可能对其效益和资产分别评估。通行的单项工程资产评估法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确的做法是:通观多种实物效果;按各项有效工程投资额分别给于平均利润;将不可分割的超额利润上缴国库由全社会共享。 对国土资源作整体的经济评价,就是对具有使用价值和物化劳动价值的资源开发总效果作预期评价,不是对资源“本身”经济价值的评估,因为国土资源的经济价值必须由开发行为来体现。 流行的国土资源及其开发效果的单一价格评估值,是级差收益转化的资本化超额利润,而且是虚假的社会价值,因为它只是超额利润被私营者据为己有的那一个局部。由于同实物效果脱钩,而且对市场高度敏感,这类评估值永无常态,往往与股市和债市的起伏跌宕形影不离。
关键词: 整体性,两重性,虚拟性。 * * * * * * 国土资源开发业的经济效益与资产评估没有原则性的区别:前者是实绩,后者是预估,仅此而已。需要留意的是:没有实效的部分或全部工程造价不构成资产;有实效的工程造价必“沉没”于开发项目中,然后由所得效益逐步冲销,无需另行估量。对于耕地、林地、草场、房屋、水体、矿山、邮电、公路、铁路、隧道以及任何立足于国土资源的工程设施,在其经营权授受、流转、合并和抵押贷款中,都涉及项目效益和资产评估。其评估方式方法不仅影响各方利益,而且涉及国家主权。对诸如三峡水电枢纽、青藏公路铁路、南水北调工程和烟台大连隧道之类的巨型工程进行效益和资产评估,贯穿建设和运行的漫长过程。 始自十九世纪末,觊觎邻国的日本大中小学地理课是不对外开放的。在当代,西方大国各基金会不遗余力策动亚非拉国家门户洞开,为的是通过投资和贸易占有后者的劳动成果和自然资源。各国百姓提防土地被过分被征用和抵制超标污染,真正的对手远在大洋彼岸。 中国亿万百姓多年来齐心协力唤醒了广袤的国土,把原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改造成举世瞩目的强大国家。然而与众多的人口相比,中国的土地有限,尤其不可让国际垄断财团以蝇头小利诱使中国百姓挖掘有限的地上地下资源任由他们挥霍。另一方面,过于急切压缩中国当代人口,会使人口因日益老龄化而加速递减。人口政策的重点需要由简单地把握人口数量转移到把握壮劳动力数量上来。我们既要立足于国土为当代人民造福,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如此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命题只能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不可冀望于欧美高校和基金会,尤其要警惕外方以邻为壑的“献策”。
1,
整体性
马克思说过:“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 j由此推论,土地经济学在原则上是一切自然资源的经济学。 从浅层上看,开发地下资源的矿业不同于耕耘表土的农业,拔地而起的楼宇也另有属性,于是都被划为第二产业;而为全社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则被归入第三产业。但是深一层看,民宅不过是居住设施化的土地,浇灌耕地的渠道和山塘必互通水源,防风林带能涵养土质,公路和铁路会促进当地的各行各业,而且它们都扎根在大地上,也因此必相互依存(见图1),所以就不可裂解各类国土资源开发业的功能。把所谓矿地、房地、路地开发方案同审的议案说到底,就是要估计到各项国土资源开发工程的整体性。
图1 各项开发业融入国土资源
任何行业都可能因时因地起主导作用,但是不可分别估量它们的作用,否则就是切换主题的重复工作。青藏铁路的经济效益,与青藏两地随铁路建成而提升的经济效益,属于同义反复,因为前者务必体现为后者。除去相互协调的实物效果外,各个国土资源开发业造就的物化劳动价值也不可截然划分。在虽属整体的各个国土资源开发业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偏微分方程来把脉个别行业相对于全局的敏感度。 在结合为整体的诸多国土资源开发业中,必定因时因地有一个或几个支柱产业。埃及和以色列的水利工程,中亚各国的石油开发业,都是各该国家的生命线。由谁来把握一国的支柱产业至关重要。昔日大英帝国之所以极力构建南亚次大陆铁路网,是指望通过它控制该殖民地经济全局。清末明初列强竞相在中国铺设铁路也是如此。好在中国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逐步使铁路国有化,直到建国初期由苏联手中连同旅顺口收回中长线。今日中国的铁路采用什么所有制本属内政,但霸权主义者力促其公私合营,是图谋通过参股和控股再次介入中国的支柱产业。金融界如果就投资回收期原本就漫长的铁路工程苛求短期内清偿其并非亏损的债务,将为国际财团提供可乘之机。 那些分头研讨个别行业赢利性的西方经济学界,既然要各谋其利,就会苦于头绪纷纭,好似面对各自游弋的飞禽、走兽和鱼虾,毫不在意同一片土地上的农业、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有什么整体性。 分管各个行业的职能机构常偏于一面,致使行业政策和实施计划难免有若干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学术界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旁协助。 国土资源是国有不动产的总和。它不同于俗称为浮财的设备、工具、原材料、贵金属、钱币和有价证卷。后者通常可以在国内外比较自由地流动,而不妨碍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但是当国际垄断财团通过参股和控股染指亚非拉国土资源开发业,特别是房地产业、油气田开发业和交通运输业,就可能进而蚕食后者的经济乃至左右国家的主权。墨西哥与委内瑞拉相比,在这些方面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另一方面,制造业、商业乃至金融业都必定依靠和试图以优惠的条件利用国土资源。因此,唯有在社会公益原则督导的市场经济和金融政策下,才可能为它们合理配置土地、水源和矿藏提供的的潜力。西方经济学素以擅长“资源配置”著称。然而在私有制下,这种配置越精巧就越有利于极少数有产者,并且会日益加剧贫富两极分化。
2,
两重性
消费者和投资者能用单一价值型资金获得商品和自然资源开发权,是因为有限的的资金背后有足够的其它实物性商品和资源在支持。否则这种种交易就难以进行。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超量投放金元劵和银元劵就是如此。美国一再宽松纸币发行量套购国外商品和资产,只因有短暂的霸权支撑。一旦这种霸权动摇,美元地位将一落千丈。 西方经济学界自然资源单一天然价值论所宣示的“创新理论”,其实是马克思早就批驳过的前古典经济学“最原始的观点”。马克思就此还写道:“庸俗经济学的特征恰恰在于,当那种在一定的已经过去的发展阶段上是新颖的、创造性的、深刻的和正确的见解已经变得平凡、陈旧和错误的东西的时候,又把它们重新拣了起来。这样,它也就供认,它对于古典经济学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毫无所知。”k可见,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点不一定是创新,还要看那是否庸俗经济学论点的翻新。 开发国土资源的根本任务是以有限的支出尽可能满足社会的实物需求。这属于两重性资源开发效果(图2左幅右上角),而不是谋求单一价值型超额利润(该图右幅)。但是由于历时数百年的西方经济学已如此深入世俗观念,弄清二者的差别绝非举手投足之功。 自然资源单一价值论实际上是超额利润决定论,而开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是无利或微利的初等或中等资源,因为资源的富与贫是相对的概念。前者是少数赢利者把握经济权势的需要,后者是大多数人对实物性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需要。对少数人无利不等于对多数人无效。如果不提供超额利润的资源被判作等外,就等于谋求生存的广大劳动者被边缘化。美国社会精英于1995年9月27日在旧金山费尔蒙特酒店聚会,把不能向他们贡赋的全球80%的人口称作“垃圾人口”,就是这种观点发挥到极致的结果。然而,如果把初等和中等资源划为等外,优等资源会重新分解为初等、中等和优等。如此循环下去,结果是单一价值论者自毁生存条件。 自然村内土地经济丰度的差别可能靠共同耕作来化解。也可能把贫富有别的地块切割为插花地再搭配起来分配给个体户。后者难免使农民在沟梁之间奔命,也难以统筹机耕和灌溉,以至解决“三农”问题渺无终日。村落和地区之间土地肥力的差异导致的效益不均,唯有靠各级政府在赋税和资助上区别对待。 图2
国土资源开发项目的两重性经济价值被双重贬低示意
除国家需要征用少量土地外,绝大部分耕地、林地和草场的经营权本当属于世世代代从事耕作、植林和放牧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传统和现实。作业效率提高后多余的农村劳力可以就地办工商业,并非唯有求助于本身也依靠贷款的外界投资者。众多的农民企业家已经证明,他们的才干丝毫不亚于城市工商业者。如果容许耕地经营权按单一型价格指数频繁让渡,特别是集中到急功近利者手中,地力就会加速耗竭。昔日的北大荒黑壤有机质含量已经由多年前的5%至8%锐减到2%以下,低于警戒线的3%,哪里还有透支的余地?另一方面,个体户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并非因为不懂农艺,而是因为在进口低价粮压力下被迫求助于产量,无力顾及自身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如果没有农民共同和长久的耕地经营权,而只有缺失主体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名义,那么无论依靠牟利为上的种养大户还是力量单薄的个体户来维护粮食安全都不牢靠。通过堵截房地产业和工商业占地的势头来保十八亿亩耕地,只说明问题日趋严重而症结何在尚不甚了了。凡事到了非堵截不可的地步,就象事前对洪灾防范不足只得应急抢筑堤坝,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个体户在务农艰辛的压力和务工增收的诱导下把土地经营权按单一价格型补偿过量流转出去,究竟是“自愿”还是“就范”,不过是措辞的区别。何况农民的长远利益远不在于微薄的补偿金,而在于失去土地经营权后将成为世世代代出卖劳力的无产者,无情的劳动市场竞争必使其收入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3,
资源资产化解读
原始的任何自然资源没有物化劳动价值,但是能承载价值。关于通称的土地价格马克思解说道:“土地的购买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计算的。但是,地租的这种资本化是以地租为前提,地租却不能反过来由它本身的资本化而导出和说明。在这里,不如说,和出售无关的的地租的存在,是出发的前提。”l既然地租是私有制下自然资源开发业单一价值型超额利润的特殊形式,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也是对私营房地产、矿业以及任何国土资源开发业所作资产评估片面性的注解。由此可见,房价是由房租决定的,而不是多数人理解的房价决定房租。 矿藏的勘查和开发工程一经投入,就融入国土资源(图3左下角),其作用只能体现在资源进一步开发的实效中,而不取决于并非完全有效的投资额,因此它不应当以开发权价款的名义向后续的开发者实报实销。如果勉强向后者收缴这项价款,无异预支资源补偿费。不言而喻,该价款不可超过资源补偿费总额,否则将迫使开发者采富弃贫。2014年初黄金价格骤降,使小秦岭、伏牛山、熊耳山、桐柏山等地较贫资源的开发者入不敷出,无力缴纳资源补偿费,因而对开发权价款制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即便有朝一日金价回升,也不再能恢复开发权价款制“行之有理”的地位。其它国土资源开发项目具有与此相似的规律。 国土资源开发项目开始运行后,其运营费用(图3偏左下侧)与实物产品或服务功能(该图左上角)相伴,因而属于宏观经济要素。它之所以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沉没成本”,是因为这项费用有去无回,于是就偏于一面地把资本化超额利润(该图右下侧)当作项目资产,而不再关注派生出超额利润的运营费用及其实物载体。盛极一时的自然资源“资产化”论,就是指这种双重折扣的“净化”作用。 所以这种资产评估值也被称为净现值或净价值。这类资产评估值永无常态,往往被股市和债市大户操控。 开发项目的两重性经济效益(图3右上角)与单一价值型资产评估值(该图右下角)有不同的内容,所以没有可比性。不幸的是,曾经颇不认同国有企业民营化者对其中的诡谲也大多未作深究。按这种双重折扣的资产评估值向国内外个体投资者让渡两重性国有资产显然不是等价交换。 历经四代人英勇抗敌和勤奋劳动的前苏联在解体之前,其国有资产已经被管理者尽数剖股瓜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为因果的蜕变,终于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惊世骇俗的崩溃。
图3 公营国土资源开发项目接受个体经营者投资后的状态
归结而言,在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水电业、农业和矿业中流行的单一价值型超额利润“资产化”评估值,不反映两重性社会财富的增减,只体现个体经营者把当属社会公有的超额利润作“你的就是我的”那种处置的结果,或者说只是财富易手的额度,所以马克思称之为“虚假的社会价值”m。可见,把公有制开发项目产权变为个体经营者的物业权,就是赋于新业主对超额利润的索取权。从今往后,他们取舍开发项目和开发方案的标准是超额利润的多寡,不是社会对实物产品的需求。但是全社会需要的不是这种微观效益,而是以有限的投入尽可能满足全社会实物需求的宏观效益。 姑且不论向具有国土资源所有权的国营企业投放的私营者的资金来源和国际背景(投资者可能属于中国的债务国或者中国金融业的贷款人),他们可以获得工商业平均利润。至于国土资源开发业的资产,那属于国家主权的命题,对它需另作缜密的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