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焦点述评 查看内容

孙经先:驳“官方首次承认饿死 3860 万”

2021-2-4 17:26|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6775| 评论: 3|原作者: 孙经先|来自: 毛旗网

摘要: 驳“官方首次承认饿死 3860 万” 孙经先 最近,一篇题名为《官方首次承认“三年自然灾害”饿死 3860 万人》(以 下简称“《首次承认》”)的文章在网络和不少微信群中流传。这篇文章公然采 取伪造的方法,编造了“官 ...

  

“官方首次承认饿死3860万” 

孙经先

 

最近,一篇题名为《官方首次承认“三年自然灾害”饿死3860万人》(以下简称“《首次承认》”)的文章在网络和不少微信群中流传。这篇文章公然采取伪造的方法,编造了“官方首次承认饿死3860万人的”重大谣言。

一个伪造的说法 

按照这篇文章的说法,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首次披露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的民众达3860万人。这篇文章说:金冲及的这部书指出:“按照1950年中期以后毛泽东鼓励增加人口准备打仗情况下的官方人口统计资料,大陆每年增加人口数字都在千万以上。但到了1960年的大陆人口不仅没有增加,还减少了1000万人1961年又进一步减少340多万人。仅两年的数字相加,不仅少增加2560万人,反而还减少了1300万人口。除去育龄妇女因病弱减少生育外,中国大陆因缺少粮食死亡了3860万人……。”

为此,我们专门查证了金冲及的这部书。经查证,金冲及的原文如下在这个时期(指三年困难时期内,“全国因缺粮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大幅度增加,加上育龄妇女因病弱者增多而使婴儿出生率大大减少,导致新中国成立后总人数第一次出现下降。据现有统计资料看:中国人口总数未包括台湾、港澳和华侨在一九五四年首次突破六亿人。一九五八年为六亿五千九百九十四万人,比上年增加一千三百四十一万人。一九五九年为六亿七千二百零七万人,增加一千二百十三万人。而到一九六〇年只有六亿六千二百零七万人,下降一千万人。一九六一年为六亿五千八百五十九万人,又下降三百四十八万人。这两年共下降一千三百多万人。到一九六二年经济情况有了好转,才上升至六亿七千二百九十五万人,比上年增长一千四百三十六万人,超过了大饥荒前的人口总数)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66.

由此可以知道,金冲及的这段话中没有按照1950年中期以后毛泽东鼓励加人口准备打仗情况下这些文字,更没有“中国大陆因缺少粮食死亡了38 60万人这句话。这些话是“《首次承认》一文的作者”伪造的。他伪造了这

些话,然后又耸人听闻的编造了“官方首次承认饿死3860”的谎言,并把制造这一谣言的责任强加到金冲及身上。

我们还要指出,金冲及上面这段话中所提供的人口数据都不是“首次披露”的,这些数据早在1983年就已经由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的。

关于两个基本数据 

那么《首次承认》一文的作者是怎样编造“饿死3860”这一数字的呢?由于他用于编造饿死人数的方法具有代表性,我们对他的方法做一个详细的分析。该作者使用了两个基本数据:

基本数据(1):1958年和1959年我国人口增加了2560万人; 

基本数据(2):1960年和1961年我国人口减少了1300万人。 

根据这两个数据,该文作者编造了“饿死3860万人”。 

为了揭露这一谣言,我们需要指出,这两个基本数据都是错误的。 

198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49—1982年期间我国的户籍统计人口数据(随后国家统计局和公安部又在1988年公布了这一期间我国更完整人口统计数据按照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我国这一期间每年人口增加的数字。

这一期间每一年的人口增加的数字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第一种方法:用这一年的岁末人口减去上一年的岁末人口数;第二种方法:用这一年的出生人数减去这一年的死亡人数。

由于我国这一期间国际移民人数很少。对人口数字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按照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每年人口增加的数字应当是相等的。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按照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每年人口增加的数字出现了不相等的情况,并且这两个应当相等的数字之间在许多年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种情况就是“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中的重大矛盾

1983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公布以后直到2010年这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上述这一重大矛盾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这种情况为“饿死三千万”的炮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个想象空间,随心所欲的编造各种饿死人的“大数字”。所以,为了正确的研究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问题,首先就必须对上述这个“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中的重大矛盾”做出完整的科学解释。

我们在2010年前后,用了很大的精力研究这一问题。最终对这一“重大矛盾”做出了完整、系统的科学解释。这就从根本上击中了“饿死三千万”的要害。

《首次承认》的作者首先计算了我国1958、1959、1960、1961年的人口增长的数字。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计算这些数字可以由两种方法。用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计算这几年人口增长数的数字分别见下面的表1和表2中的第二列

“第一组数字”)和第三列(“第二组数字”) 

1 1958、1959年人口增长的两组数字(单位:万人) 

 

 

第一组数字

第二组数字

两组数字之差

1958

1,341

1,124

217

1959

1,213

677

536

合计

2554

1801

753

  

2 1960、1961年人口增长的两组数字(单位:万人) 

 

 

第一组数字

第二组数字

两组数字之差

1960

-1000

-304

-696

1961

-348

249

-597

合计

-1348

-55

-1293


孙经先:《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六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部三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712页、第278281页所载的数字计算。

同上。 

 

这两组数字之差见第四列。作为严肃的学者,要研究这一期间的人口变动,

就应当实事求是的同时列出这两组数据,并且对这两组数据之间为什么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但是《首次承认》一文作者故意向读者隐瞒了第二组数据而只给出第一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隐瞒了这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基本事实,从而回避了对下面这两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1)这两组数据为什么存在巨大差异?(2)这两组数据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结论11954—1959主要是1956—1959期间,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和大跃进运动的发动,我国出现了从农村到市镇的人口大迁移活动,至少3,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迁移到市镇,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批迁移重报户籍人口。截止到1959年年底为止这类人口的数量约为1,162万人。其中在1958年和1959年产生的这类“迁移重报户籍人口”的数量分别为217万人和536万人,合计753即表1中最后一列的数字。)按照《首次承认》一文作者的方法,753万人被计算到饿死人数的数字之中了。

 

结论2我国在1960年前后进行了实施《户口登记条例》的工作,1964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这是两次户籍整顿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上述结论1中的1,162万迁移重报人口的户籍在1960年年到1964年这一期间被注销了种情况我们称为“迁移重报注销”)

结论3由于我国经济出现重大困难,我国在1960年下半年到1963年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精简市镇人口的运动,2,300万以上的市镇人口被精简返回农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漏报户籍人口数为1,482万人,即这些人从市镇被精简并注销户籍,但他们没有及时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成为没有户籍的人。(这种情况称“迁移漏报”

结论4.由于上述结论2和结论3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1960年到1964年期间,我国人口统计数据减少2644万人,其中1960减少696万人,1961减少597万人,合计减少1293万人即表2中最后一列的数字。按照《首次承认》一文作者的方法,这1293万人也被计算到饿死人数的数字之中了。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六期发表的文章《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中对这些结论进行了详细论证。这里不再重复。

由此可以知道,在表1和表2的两组数据中,第一组数据是错误,而第二组数据是符合实际的。由此可以知道,在“《首次承认》一文作者”所使用的“基本数据11958年和1959年我国人口增加了2560万人)中包括了这两年产生“迁移重报人口753万人这一数字应该从这两年增加的2560万中扣除“基本数据21960年和1961年我国人口减少了1300万人)中包括了由于上述结论4中所叙述的两个原因造成的人口减少的1293万人(这个数字也应该从这两年减少的数字的中扣除

《首次承认》的作者是怎样编造“饿死3860万”的?

 

按照《首次承认》作者的思维逻辑,他由第一组数据我们已经指出这组数据是错误的得到,我国19581959年这两年的人口增加了2554万人他把这个数字写成了2560。他认为1960、1961年这两年也应当增加这么些人,但是这两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1348万人。他把这个数字写成了1300万)

如果假定以上数据和计算都是正确的,按照正常的逻辑可以得到“196019611958年和1959多死亡人口+少出生人口”的数量为3902(=2554万+1348)人(《首次承认》的作者把3902万写成了3860万,他出现了计算错误)。

下一步计算该文作者出现了逻辑混乱,他得到的3860应为3902),应当是1960196119581959年相比,下同多死亡人数+少出生人数。为了得到19601961年的“多死亡人数”,还应当减去这两年的“少出生人数”。

我国1958——1961年的人口出生情况见下表。

 

3.1958—1961年人口出情况

 

出生人口(万人)

1958

1905

1959

1647

1960

1389

1961

1189

1960、1961年少出生

974

 

由此可以知道,1960年和19611958年和1959)少出生了974人。所以《首次承认》一文的作者在得到了上述的3860万(应为3902万)之后,他还应当从这个数字中减去974万。但是他为了得到更加耸人听闻的数字,却故意不做这个减法运算。仅此一条,他就把饿死人数又扩大了974万人。

 

按照第二组数据计算的结果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关于1958—1961年期间的人口增加的情况,存在两组数据。《首次承认》一文的作者故意向读者隐瞒了第二组数据,他故意只用第一组数据计算。下面我们看一下用第二组数据计算的结果。

按照他的计算方法,如果使用表1和表2中的第二组数据,计算的结果如下:

 

我国19581959年这两年的人口增加了1801万人。19601961年这两年也应当增加这么些人,但是这两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55万人。所以,1960、19611958年和1959多死亡人口+少出生人口”的数量为1856180155人。扣除这两年少出生的947万人。1960、1961(比1958年和1959年)多死亡人述为882万人。

 

三年困难时期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由于缺粮现象导致的浮肿病、干瘦病这一类疾病流行的情况。由此导致了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出现,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饿”。根据许多地区地方志和档案馆的记载,可以估计出这类非正常死亡人数占“多死亡人数”的百分比约为30%左右。《首次承认》一文作者把“多死亡人数”全部计入“饿死人数”,这是他的又一个错误,由于这一原因。他又把“饿死人”有夸大了500—600万人。

由此可知,按照第二组数据计算1960、19611958年和1959)多死亡人口为882万人;按照第一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应为2928万,但是由于《首次承认》一文的作者故意少进行了一次减法运算,同时他的计算出现了一些偏差,他得到的数字是3860万人。《首次承认》一文的结果比用第二组数据得到的数字多了约3000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在《首次承认》一文作者所得到的“饿死3860万人”这一数字中,包括了

1)1958年和1959年产生的迁移重报人口753万人; 

2)1960年和1961年出现的迁移重报注销人口和迁移漏报人口1293人;

3)1960年和1961年的少出生人口974万人。

 

这三方面的人口合计3020万。由此他把这一期间的“饿死人数”夸大了3020万人。

 

然后该文作者把它自己使用完全错误的方法计算得到的数字强加到金冲及先生身上,编造了“官方首次承认‘三年自然灾害’饿死3860万人”的谣言。

“饿死三千万”的一个基本的错误思维逻辑 

通过上述这个例子,我们把“饿死三千万”的炮制者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荒谬的逻辑做一个总结。

三年困难时期我国确实出现了人口统计数据大量减少的情况。这种减少的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1954—1959主要是1956—1959)期间,我国出现了迁移重

报户籍人口1,162万人。这些人口在1960—1964年期间被清理,造成我国户籍

人口统计数据减少1162万人;

 

(2) 我国在三年困难时期进行了市镇人口大精简运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迁移漏报户籍人口数1,482万人,造成我国户籍人口统计数据减少1482万人;

(3) 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出生人口减少的情况。由于这一原因造成我国户籍人口统计数据减少大约1000万人根据计算基准的不同,数字有所不同

由于以上三方面原因。造成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的数字减少约3600万人。

 

这种情况的出现为“饿死三千万”的炮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他们炮制“饿死三千万”的基本手段就是千方百计的使用各种方法,把由于以上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统计数据减少的3600万人中的全部、或者绝大多数计算到“饿死人数”的数字之中。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