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之后划分阶级的一些探索 郭建波 王子恺同志:您好! 惠书敬悉,您对我的评点作了较高的评价,十分不敢当。从《东风论坛》上看到您对我的评点的点评,读后感触很深,颇受教益。但是在阶级划分的标准问题上,我们似有不同意见。下面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敬请指教。 从文献资料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毛主席说的继续革命,与马恩列斯讲的不断革命虽然在词义上来说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涵义上却是具有不同的内容。继续革命就是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即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在进行了经济基础领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还要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否则的话,经济基础领域(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不仅难以获得巩固,甚至还会得失复失,出现资本主义复辟。这在马恩列斯的著作中没有明确表述过。这也是后来将继续革命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的主要依据。 其实,毛主席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还要进行继续革命。在一九五六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后,引发了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思考,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在中国发生了右派的进攻和反右派斗争后,毛主席又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仅有一个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也是不巩固的,还要进行一个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滥觞。这种思考集中表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和《做革命的促进派》(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上。 当时我们党内有不少人认为,现在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也已被消灭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怎么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呢? 毛主席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对单纯的就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唯生产力论,而是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背景下来进行考察。他认为,要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是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仍然存在,还存在着如列宁所说的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可能性,在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尚未实现真正的平等,同时在分配领域的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存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内产生修正主义和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基础。 毛主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并非随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就自动建立起来了,要建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就必须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进行这个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这个思想其实在右派的进攻和反右派斗争前,毛主席还没有明确提出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下,一九五七年四月十日他在同陈伯达、胡乔木、周扬、邓拓等人在谈到知识分子的改造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了。他说:有人说,资产阶级私有制正在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哪里还会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知识分子的毛可以附在资产阶级的皮上,也可以附在无产阶级的皮上。现在应该附在无产阶级的皮上。现在的知识分子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的灵魂在资产阶级那方面。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营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知识分子要解决这个“身在曹营”的问题,要在无产阶级的皮上粘得很好,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党内有些人认为,在无产阶级已经夺取政权,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用再进行思想改造(即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自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毛主席的谈话看,他显然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 一九五七年发生的右派进攻和反右派斗争,使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晶表现在一九五七年七月在青岛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期间写的一篇文章《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和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上。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提出了单有一个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也是不巩固的,必须还要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同年九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阶级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在谈到阶级矛盾和两类不同矛盾的关系时,毛主席说:“敌我矛盾是阶级矛盾,但阶级矛盾不一定就是敌我矛盾。……阶级矛盾内有敌我矛盾,但不是主要以,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 由此看来,正是由于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以及中国发生的右派进攻及反右派斗争,使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才认识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还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还是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因为如果不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那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仅难以获得巩固,甚至还会得而复失。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复辟是难以避免的。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没有疑义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经济基础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还包括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样阶级矛盾就不仅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是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因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阶级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原因,还表现在如果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要是搞不好,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还会失去上。 现在的问题是,按照马列主义的传统观点,阶级是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的,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家经济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了,阶级矛盾怎么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 从前文的分析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阶级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但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了,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及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来看,阶级矛盾似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了。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的是,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出现的这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 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阶级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按照传统的阶级划分标准,却又对此作出了否定性的判断。这种逻辑上的悖论是由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阶级划分的标准发生了变化造成的。也就是在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由以生产资料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变为以政治思想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了。 在这个问题上,当年毛主席是如何表述的呢? 毛主席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中央政治局武昌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中在谈到消灭阶级问题时写道:“苏联的问题和我们的提法。经济消灭阶级不等于政治上思想上消灭阶级。苏联的教训和我们的教训。” 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毛主席在武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在谈到消灭阶级问题时,他说:消灭阶级问题。苏联是一九三六年宣布消灭阶级的,他是十六年消灭阶级,我们今年是九年,十六年还有七年,也许可能。但是,现在我看不能肯定这个问题。阶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经济剥削的阶级,我们已经消灭了,但是在政治上思想上的还没有消灭。这个问题,是在去年整风时发现的。我在一九五五年写的批语中,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妥当的。(指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机会主义的邪气垮下去,社会主义的正气升上来》一文写的按语中说的:“一九五五年,在中国,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负的一年”—《毛泽东年谱》编者注)阶级哪一天消灭,我看还是吊着,总是要完全有保障,基本上没有害了,才能够宣布。我看宣布阶级消灭这一条不忙,谨慎一点。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写道:“不忙于宣布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与消灭阶级问题(思想上与政治上的地主、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仍然存在)。” 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毛主席认为不要轻言阶级消灭,经济上消灭了阶级,不等于政治上思想上消灭了阶级。经济上消灭了阶级以后,政治上思想上的阶级仍然存在。既然政治上思想上的阶级仍然存在,就要进行政治上思想上的阶级斗争。他还特别指出这个问题是在一九五七年整风反右期间才发现的。 后来康生一九六九年在中共九大发言时谈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与经济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问题。 康生解释说:“毛主席看阶级问题,他是结合起来看的,不仅从经济范畴来看,而且从政治范畴、思想范畴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 阶级斗争,
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 阶级斗争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存在,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剥削关系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虽然也存在着经济方面的矛盾,但是表现在思想范畴、政治范畴方面。” 康生在九大发言中谈到的毛主席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问题上的看法,从程序上来说,发言前应该是获得毛主席的同意或认可的。从康生的发言可以看出,毛主席说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主要是从政治思想上来讲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剥削关系上,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虽然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思想上。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不同的方面。 当然,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经济上的阶级斗争决定着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斗争,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斗争是经济上的阶级斗争的反映,又能动地作用于经济上的阶级斗争。在经济上的阶级斗争基本上被消灭以后,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这种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斗争如果搞不好的话,完全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经济上的阶级斗争死灰复燃,重新出现,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文化大革命就是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采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式,
原因是复杂的。文革期间,毛主席曾经问有关同志: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批判走资派。毛主席说:不对,批判走资派是文化大革命的任务,不是目的,目的是改造人的世界观。正是由于这样才提出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到,文革就是要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代替资产阶级世界观,矛头是对准党内具有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领导干部的。因为从思想意识上,他们已经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了。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按政治思想上来划分阶级到底对不对呢?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划分学说的背离,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划分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呢? 我们知道,毛主席在这里说的阶级划分标准不是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是以政治思想来划分的。 应该说,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前,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前,马克思列宁主义讲的以生产资料作为阶级的划分标准无疑是普通适用的。正是因为这样,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已经被消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原来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矛盾就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 但是一九五七年发生的右派进攻和反右派斗争,使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从理论上认识到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了,公有制经济占了绝对支配地位,但是如果没有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一定条件上完全可以由精神上的力量变为物质上的力量,颠覆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因而在这种条件下,就要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巩固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这是因为在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还存在阶级斗争,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在经济基础领域(生产资料所有制上)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主要矛盾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阶级斗争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前的生产资料转变为存在于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导致了阶级划分标准上的变化。在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上)领域是以生产资料来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而在上层建筑领域则是从政治思想上来划分阶级的。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把政治思想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来源于以生产资料划分阶级的标准。如果没有以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的标准,就不会出现以政治思想来划分阶级的标准,这种新的阶级划分标准只适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进行的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而不是适用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以前进行的革命斗争。这就是这种划分标准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的学说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 以政治思想来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如果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坚持了唯物论的话,那么,以政治思想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就是坚持了辩证法。以政治思想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不仅没有否定而是在肯定以生产资料作为阶级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种阶级划分标准就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毛主席在这里讲的阶级矛盾,既包括敌我矛盾,也包括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敌我矛盾不是主要的,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因而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处理政治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大部分还是要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如果将阶级矛盾大部分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就会造成扩大化。 党内阶级斗争来源于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社会上存在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反映到党内来,形成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这个判断不是毛主席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毛主席对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出现的右倾、一九六二年出现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后的理论结晶。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和一九六二年中央北戴河会议及随后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主要还是围绕着要不要发展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出现的分歧。这种在经济战线上的分歧,反映到政治战线上,就是在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和一九六二年中央北戴河会议及随后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进行的斗争。 这些斗争说明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已经反映到党内来,形成了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些斗争在经济基础上的表现就是要不要发展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上层建筑上的表现就是党内出现的右倾和反右倾斗争。右倾和反右倾的斗争就是政治战线上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就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毛主席指出“三自一包”是修正主义的国内纲领,“三和一少”是修正主义的国际纲领。提出这些纲领的人就是中央委员,有的还在党内担任高级领导职务,这就说明在党内高层已经出现了修正主义。更让人感到忧心的是,像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竟然获得了中央政治局多数常委的同意或认可,要不是毛主席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及随后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极力反对的话,“三自一包”或“三和一少”就会上升为中央的决策,并付诸于实施的。中央领导层其他同志对这些事关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则问题竟然如此麻痹大意,熟视无睹,还要以经济困难为名热心地推行,就不能不引起毛主席的重视和警觉。因而他提出了要警惕中央出现修正主义的问题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以生产资料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一个普遍性的原则,而以政治思想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则是一个特殊性的原则。以政治思想划分阶级的标准,起源于以生产资料划分阶级的标准,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在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也仅仅是适用于这个革命过程。这种阶级划分标准,说到底还是根源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这就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要进行继续革命以及改变阶级划分标准的理论依据。这已经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以及近年来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被颠覆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现在的问题是,有人为了抵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就说以政治思想来划分阶级的观点背离了马列主义,因为按照马列主义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划分阶级的观点,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了,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没有必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了。在这种歪曲和攻击下,左派理论家们也没有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论证,因而这个问题被弄得一塌糊涂,而这个理论的真谛也就被掩藏了起来。现在我们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使它重新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将以上论述归纳如下: 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出发,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在生产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分配领域的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存在,小生产还在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时更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样社会主义革命,就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包括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因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是政治思想上的资产阶级仍然存在。这个时候虽然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在阶级划分的标准问题上,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阶级划分的标准由以生产资料变为政治思想了。这个划分标准根源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只适用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因而这个划分标准只具有特殊性,而没有普遍性,并且已经从实践上得到了证明。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认识,对于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问题,也没有展开阐述。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