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队分配是按劳分配方式的萌芽 陈朝文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但他们并没有给出肯定的怎样按劳分配的具体方案;大家也认同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所以,怎样实施按劳分配,就是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实践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前,不可能有成熟的社会主义。本人不才,抛砖引玉,提出按劳分配的定义、概念及粗线条的分配办法,供大家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才能解决按劳分配究竟怎样分配的问题 因为是他们论证推断出来的分配方式。读懂以下三条著名论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条是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著名论断。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写道:“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重新建立生产归生产者所有个人所有制。生产即产品归生产者所有,是按劳分配的前提。 另一条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分配的著名论断: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上述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开,生产显然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反过来说,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 这段话就不需要解读,认真读几遍都能正确理解。 再一条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 二、社会分配一般的要点 要理清怎样分配才是按劳分配,就必须先搞清楚社会分配的一般及其要点。 马克思关于分配的著名论断,就是社会分配的定义,主要方面,互相之间的关系。 社会分配的定义,就是产品的分配,就是新创造的产品即价值,在人们之间、在各项需要之间的分配。分配了,产品被消费,这一轮生产、分配、消费就结束。 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明确社会分配制度一般有两大部分。 决定社会是什么方式分配的根据、理由部分,有三大要点: 一是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决定分配方式的基础。 二是什么生产方式?即企业围绕什么目的在生产经营。这是决定分配原则的根据。 三是什么生产关系?即生产所有有关人员结成的关系。这是决定谁掌握分配权的根据。 这三大要点就是社会经济制度、体制。 社会分配方式部分有五大要点: 1、谁占有社会分配物质资料? 分配是产品的分配,是社会的分配,就有分配的产品即新价值谁所有的问题。不言而喻,谁占有分配的产品即价值,就是谁的意志决定分配。 2、谁掌握分配大权的分配? 3、按什么原则进行分配? 例如,资本家是按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原则给生产劳动者分配。农业集体分配原则,是把创造、实现的价值,按一定比例关系,分割成若干份,安排各项需要。 4、以什么形式分配? 资本不断增殖的生产方式,以雇佣工资形式给生产者分配。租地生产方式,就是以地租的形式给土地所有者分配。农业生产队,以工分形式给生产者分配。 5、具体分配方式方法 三、农业集体所有制分配是按劳分配方式的萌芽 主要理由、根据: 1、社会分配的物质资料由集体占有实际是生产者个人占有。是劳动者用自己创造、所有的价值实施社会分配。这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社会分配物质资料占有方式。 2、由社员大会决定分配的所有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是劳动者决定的分配。人类社会近万年后,劳动人民又有了分配决定权 3、按创造、实现的劳动价值量分割分配。实际是集体里的每个农民,创造、所有的产品即价值,按社会、集体决定的比例关系,分割成若干份,分配给国家(社会)的各项需要,分配给集体积累、提留等的需要,分配给自己及家人生活消费的需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多,为社会尽的责任、义务就大,自己最终所得就多。是生产劳动者们提供的物力财力,保证了社会的管理、发展、进步。这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分配方式。 4、以劳动工分形式分配。分工协作生产,不可能完全准确划分出每个生产者实际投入、实现了多少劳动量,价值量,只能是个大概数。每个农民记的劳动工分数,就是他投入、实现的劳动量,价值量的大概数。 四、农业生产队分配提示了按劳分配定义、基本点、原则 按劳分配定义:劳动者对自己投入、实现的劳动价值量,在社会各项需要和个人生活消费收入之间分割分配。各项需要满足程度基本平衡。个人生活消费收入、对社会的贡献,与投入、实现的劳动价值量成正比。 货币是价值的符号,价值实质是劳动价值,就解决了投入劳动量无法直接计量的问题:用产品销售收入统计投入、实现的劳动价值量: 生产者投入、实现劳动量=劳动实现的货币收入—生产的直接成本(不含人工费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必须是公有制 即生产资料只能是社会所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国有制属于借用传统的所有制过渡到社会所有制的性质、作用)因为公有制不要收益、收益权,只要生产资料财产所有权,管理权,就不需要生产所有权,它决定生产归生产者所有。 2、必须是生产归联合体实际归生产者所有的生产方式 也就是必须是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生产方式的生产。因为生产劳动者有产品即价值所有权,才有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就只能是按劳分配。 3、必须是自由人平等联合生产关系 因为只有职工人人有相同的企业权利、地位,才是职工联合当家作主管理企业,才是职工当家作主的企业按劳分配;由此决定,才是人民掌握分配大权的社会按劳分配。 4、分配物质资料必须是自由人联合体占有 因为只有劳动创造的价值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才能把这些价值进行按劳分配。 5、企业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掌握企业分配权 由此决定,社会由人民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社会分配的所有重大问题。 6、原则上按劳分配但又不能斤斤计较 这是因为,分工协作生产,不可能完全准确划分出每个生产者实际投入、实现了多少劳动量,价值量,只能是个大概数。也就是说,无法斤斤计较地按劳分配;从人群居劳动生活互相依靠,互相帮助来说,也不应该斤斤计较地按劳分配。 7、按劳分配也有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也就是说,它也有一个初级的、不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党领导下的按劳分配。 五、按劳分配具体操作的建议 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分配方式,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分配方式,所以,它要在社会、企业、个人三个层面上进行分配。过去把它理解为,就是个人收入的分配,是以偏概全的错误。社会层面的分配是第一次分配,企业层面的分配是第二次分配,个人生活消费收入的分配是第三次分配。 1、按劳分配社会层面分配具体操作建议 第一步:社会核定生产者投入、实现的劳动价值量 企业及职工平均创造、实现劳动价值量的财务报表,报社会审核确定。重点审查总收入中,有无违背市场规则,搞市场垄断、价格垄断得到的价值量;有无制造销售仿冒伪劣商品,欺骗、欺诈得到的价值量;直接成本是否真实;实现劳动价值量有隐匿、私分没有?即违反社会规定,不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私分。 第二步:人民(初级阶段党领导下的人民)决定分配给社会用于各项所需的比例 社会,是全体人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归生产者所有后,自然就是由生产劳动者们,拿出自己所有的一部分价值来安排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成社会“纳税
”主人。这是生产劳动者的负担、责任、义务,更是他们的权利。 一个生产劳动者,投入、实现的价值量,多大比例分配给社会用于各项所需?自然就是由人民来决定。社会的主要各项所需有:社会管理、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储备、社会救济、社会教育、社会医疗、社会公益、社会保卫、生产积累等。 第三步:人民(初级阶段党领导下的人民)决定社会征收分配调节基金 企业人平均实现纯收入,超过全社会平均水平多倍,社会就要征收分配调节基金。 征收理由:人与人之间,劳动能力最大也只有多倍的差距;联合劳动体之间,劳动能力差距更小,可能只有1-2倍的差距。所以,企业纯收入,超过了社会平均多倍以上,就可以认为,一部分是非劳动因素得到的收入:如自然资源特别好;企业地域环境特别好;行业垄断效益高;新兴产业优势,等。为了坚持按劳分配,就必须对其征收分配调节基金。 社会征收的分配调节基金专款专用:补助给遭到天灾人祸,人平均生活消费收入低于社会最低标准的联合体、个人。 第四步:联合劳动体把分配给社会所需的部分上缴给社会 各联合劳动体,必须按照社会的决定,及时把分配给社会的价值量上缴给社会。社会有权督促各联合劳动体,必须完成上缴任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社会分配的收入入账。 2、按劳分配企业层面分配建议 首先是社会确定企业层面分配的总额:企业纯收入减去社会分配上缴任务,有的企业还要减去社会征收的分配调节基金后的总额。 企业层面按劳分配,主要是职工及家人生活消费收入的分配;其次是企业集体福利的分配;后备基金的分配,企业救济基金的分配,其它。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按劳分配生产积累的分配。不管什么性质的企业,都有生产积累的分配。所以,公有制企业也要分配安排生产积累。只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不同而生产积累归谁所有不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生产积累就归社会所有,第一次分配,企业就分配上缴给社会了,由社会配置安排给各企业和新建企业,也就是说,社会决定返回多少生产积累给企业使用,但所有权是社会的,是社会生产资料财产量的增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企业分配出的生产积累,归企业所有、使用;集体所有制企业,原则上不给社会分配、上缴生产积累。 企业层面的分配,相对来说,好操作些:各项需要分配多少,原则上怎么安排使用,企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决议,财务分配转账就办了。 3、按劳分配职工分配不成熟的建议 最难的是职工及家人生活消费收入的分配。我们企业从国有转制为股份合作制,我做了不少的工作,也是经理的人选之一,如果能当上,我想在按劳分配上做些探索。但选举结果事与愿违——只是副经理。对此,我就只能是提点抛砖引玉的想法、建议。 ⑴以马克思主义为设计职工生活收入按劳分配的理论指导 我认为,过去对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具体方式的理解有误——他并没有完全按劳动时间证书给个人分配生活消费资料的意思。根据: ①他是说,“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并不是说,提供了多少时间的劳动。“多少劳动”与“劳动多少时间”,不是一个概念。②这段话前面是有“例如”两个字的,意思是为思考、设计按劳分配具体方式提供一点思路。③他和恩格斯一再声明,自己不是设计未来社会制度大厦的设计师。④更重要的根据是,他接着又写了一段话:“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而劳动,为了要使它能够成为一种尺度,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得很明确: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提供较多的劳动。投入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强度、天赋即不同等的工作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实践后还要加上劳动态度的因素。 我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就能找到职工个人按劳分配的方式方法。 ⑵把职工及家人生活消费收入的分配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基本收入分配,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和雇佣工资的保底工资形式差不多的分配。另一部分是劳动积分分配,这部分像农业生产队工分分配。 ⑶基本收入分配 可以说,就是继续发基本工资的分配。就是保证职工人人有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分配。 理由:①联合体的劳动成员,应该保证人人最基本的生活;②人人在企业劳动生活,为企业做了贡献,企业应该分配给最基本的生活收入。③从完全工资分配过渡到按劳分配,是否定的扬弃,扬的就是,只要参加了劳动,就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⑷劳动积分分配收入 也就是按投入劳动量分配收入。 劳动积分=劳动技能等级×生产劳动表现系数×劳动日 劳动技能等级,建议设1-10级,分三类:技工类1-10级;工程师类1-10级;企业管理类1-10级,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劳动技能等级。生产劳动表现系数,由职工无记名投票评(任何时候都可以投票)和企业管理领导评,两者结合决定。 企业职工生活收入分配总额,减去基本收入分配总额后,就是劳动积分分配的总额。 这部分分配和农业生产队分配方法差不多:这部分分配的总额÷全体职工的总积分=一个积分的分值,每个职工的积分×一个积分的分值=职工个人应该得到的分配 2015/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