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希望帮中国青少年系好第一个扣子,从全国的青少年读者中征集了一系列关于马克思的问题,并最终把问题汇总为19个,北大教授韩毓海著书《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对问题一一解答。以下是小编梳理的书中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编者按:韩毓海教授在此文中有一些很好的内容,但其中的部分观点我们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马克思是德国人吗?他生于1818年,而德意志帝国成立于1871年,当时还没有德国这个国家。马克思是普鲁士人吗?现在没有普鲁士这个国家了。马克思算是法国人,他的家乡特利尔属于法国管辖,但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该地区被普鲁士收入囊中。当地的居民都希望回到法国。而且他的父亲是法国人,在思想归属上,他也是一个法国人。 马克思是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却出身于“高贵”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系有五代是犹太拉比(拉比是犹太人中的特别阶层,智者的象征,负责犹太教经典和律法的解释传达),而他的母系上溯很多代都是欧洲大拉比。 他的姨母索菲亚嫁给了荷兰巨商利奥.菲利浦,即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他的表兄弟奥古斯特.菲利浦是公司的第二代传人。1872年2月,当《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出版时,出版商提出印刷费由作者本人先行垫付。马克思就向表兄弟求助,但奥古斯特.菲利浦回信说,鉴于马克思的立场,这笔钱不能给。 可见,马克思不是因为受到阶级压迫,因为仇富才成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他生来“富贵”,如果一切从个人出发,是个“市民”;一切从钱出发,是夏洛克式的犹太人;一切从共同体出发,这就是“公民”。卡尔.马克思,生为法兰西公民。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公民是把自己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愿意为共同体献身的人;市民是自私自利,除了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他认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公民,但是如今的一些教育不是江少年儿童培养成“人”,更不是把他们教育成公民,而是把他们教育成市侩,教育成小商人,培养成小市民。 马克思发展了卢梭的思想,他认为文艺复兴没有发现人,而是发现了商人;资产阶级没有解放人,而是把人变成了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小市民;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将犹太人变成人,而是把所有的人变成唯利是图的犹太人。 马克思在15岁时写了一篇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面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22岁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这篇论文堪称特立独行,它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追求知识? 马克思说古希腊有两种对待知识的方式:第一种是德谟克利特式,他认为感性知识靠不住,感觉的世界是假的。感觉世界背后的逻辑规律才是真的。以观察太阳为例,有人看太阳是鸡蛋黄那样大,但太阳实际很大,所以感觉世界是假的。伊壁鸠鲁则刚好相反,他认为感觉世界是真的,你看太阳像鸡蛋黄那样大是真的,用天文镜看到的太阳浩瀚无边也是真的。这是因为采用的工具和所处的角度不同,没有绝对的“真”。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是一个怀疑论者,他怀疑和否定眼睛的表象,他的一生都在自我怀疑,到处求知,最后把自己的眼睛刺瞎了,因为他认为感性经验会欺骗他。他认为伊壁鸠鲁是一个独断论者,把现象世界看做真实的人,体现了从内在原则汲取自己知识的独立性,从而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存在性。 那人们的认识是从哪里来呢?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认识可能都是对的,这是从人的社会存在——所处的阶级位置决定了人的意识这一角度所言。人们眼中的世界是表象,是经过我们已经整理加工过的世界,正如热恋者眼中只有他的情人,牙疼发作的患者眼里只有那颗蛀牙一样。 那客观的知识是否是不可能呢?马克思这样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种包纳他人视野的角度就是马克思所谓的“批判”。也正因此,马克思超越了他所处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能够真诚地倾听别人的声音,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数——无产者和劳动者的声音。这是马克思《资本论》副标题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说,一个物体悬在空中会掉在地上,说明向下的垂直运动是一种必然性。 马克思却说,原子运动中一定有三个力,一个是作用力,一个示范作用力,更重要的是事物本身的运动表现为弹性和偏离。所以真正的原子运动是偏离运动。后来爱因斯坦也作出过这样的推测:由于引力的作用,光的运动其实是偏斜的。由此马克思引入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实践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偏离直线的运动。 黑格尔也说,奴隶受压迫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奴隶,而是因为他放弃了斗争。这正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观点。世界上没有直线运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之间的斗争。马克思毕生强调斗争,因为斗争战胜宿命;他也强调自由,因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编者注)
1836-1843年,马克思主要在柏林生活。他在柏林大学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后来,这个博士俱乐部走出了普鲁士银行的两位行长、三位内阁大臣。不过他们的才智远不如青年马克思那般耀眼。 当时马克思思考的问题是: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有什么不同?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后来成为资本论的开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是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态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内容的,他必须使它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可见马克思认为人类劳动和蜜蜂活动不同在于:一是人类劳动将人头脑中的法则加诸物质世界,即使自然服从法则;另一方面把法则加诸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服从法则。而蜜蜂不能学习法则,也不会按照法则活动,只是随心所欲按照本能活动。 这些法则,规范实质就是人类创造的文明。依据法则,遵守规矩,是创造文明的动力,同时也是对人的约束和压制。而且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这些法则和规矩建立在空前的社会压迫的基础上,这种压迫首先是对劳动者及其自由意志的压迫,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辩证法。从辩证法角度看世界,马克思发现了现代社会最根本的异化:劳动创造了世界,但这个世界反过来构成对劳动者的压迫。他认为只有在文明和进步造成的异化或者代价被克服的时候,才能是真正的“人类解放”。
马克思的夫人叫燕妮。燕妮出身于一个更为“高大上”的家族。燕妮的奶奶是阿尔盖郡伯爵小姐,现在英国的威廉王妃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她的爸爸是英国人,先后在拿破仑时代和普鲁士的统治下担任地方官员和政府顾问。燕妮的一个弟弟后来成为普鲁士的内务大臣。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热爱受到岳父的影响,《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受到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启发。马克思的大学时代一面思考蜜蜂活动与人类劳动的差别,一边给燕妮写情书。马克思一向不是言听计从的好孩子,燕妮在情书中称他为“小野猪”。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虽然他们的恋爱遭到双方家长的反对,但它们最终在1843年6月结婚。 成家之后的马克思到科隆找到了人生第一份职业,在《莱茵报》做编辑。后来,他成为那里的主编。他在报纸上发了一篇骂俄国沙皇的文章,引起外交事件俄国沙皇专门致信普鲁士国王,要求普鲁士必须关马克思的门。结果,报纸在1843年3月停刊。 报纸被停刊之后,马克思离开普鲁士来到巴黎,在度蜜月期间,他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一生反复说自己写作的目的不是付印,而是解决自己的疑问,享受探寻真理的快乐。他自青年时代就讨厌德国式的“弯弯绕”学术,他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有打动人心的武器般的力量: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为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青年马克思的脑袋里充满法国自由思想,而他就学的柏林大学是一所精英大学,普鲁士立国之后其目标转变为培养一流的国家官僚。 黑格尔认为现代大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官僚,他们固然有技术和手段,但往往缺乏道德品格和信仰。他认为柏林大学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有能力,能办事的精神贵族,即卓异人才。所以在黑格尔看来,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 而在马克思看来,评价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则要看劳动者的素质,及劳动者的愿望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实现和满足。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推动的;马克思认为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即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费尔巴哈都有这种思想。 马克思的发明是辩证唯物主义,他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精髓,将其融入唯物主义。例如,黑格尔说历史的发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斗争,主体支配客体。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斗争,资本支配劳动。这使马克思的经济学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不是亚当.斯密安于现状的唯物主义,而是斗争的、战斗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呢?共产主义一方面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是消灭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出现的两极分化。 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呢?很多人认为共产主义是要消灭私有财产,实际不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首先是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即维护劳动者的劳动产品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人权神圣不可侵犯。共产主义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对共产主义者来说,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的有利地位而侵占劳动者剩余价值所实现的所谓“私有财产”是非法的,为了保护劳动者占有其劳动产品的基本人权,共产主义者应当“剥夺剥夺者”,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剥夺地主阶级以及剥夺官僚资产阶级的合法性依据——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编者注) 在巴黎,马克思编辑一本《德法年鉴》的学术杂志,23岁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投稿,马克思很喜欢那篇稿子《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就这样两人相识。 两人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和社会主义的理解都是非常不同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高度组织化的制度,这种组织就是资本对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资本主义的弊端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少数人通过资本垄断支配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病是生产与交换的无政府,资本主义等于市场经济,资本家就等于企业家。要解决这种无政府状态,需要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所谓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国家与市场的矛盾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本质上都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马、恩在表述上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编者注)
1847年,伦敦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者同盟,并邀请马克思起草同盟改组宣言。这就是共产主义者宣言,也被称为共产党宣言,成为全世界劳动者的圣经。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以下两条命题: 1.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切人类交往方式简化为商品交换。 2.一切社会等级演变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从第一个命题出发,马克思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它把世界变成市场,把一切社会关系还原成金钱关系,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从第二个命题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唤醒的生产力成为一种盲目的破坏性力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异化和定期性经济危机。 所以,马克思肯定物质利益的追求,正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人们逐渐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在庞大的现代组织机器面前感到无助和异化。只有人们学会掌握和控制物质欲望及生产力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为了追求西方的民主,而是对西方物质生活的向往。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激发人们的物质欲望方面是成功的,但却无法控制这种欲望。正是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资本家发明掠夺性信贷机制,使得负债经营和负债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的鲜明特征,最终债台高筑引发债务危机,导致经济社会破产。 (苏联的解体是毛泽东同志早就预言了的(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其原因正是苏联领导层背离社会主义,大搞修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苏联的成功,是因为搞社会主义的;苏联的失败,是因为搞修正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编者注) 资本主义市场上呼唤的是有能力的消费者和交换者,对广大劳动者和老弱病残的需求则不闻不问。马克思说,要分析和认识这个奇特的社会,就需要阶级这个工具。 什么是阶级呢?任何社会都有等级,但等级并不等同阶级。阶级,就是那个通过夺取和掌握政权,从而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全社会普遍利益的组织。 马克思说,政权是实现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劳动人民要实现自己的利益,保障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政权。资产阶级忘记了它自己就是靠暴力推翻了封建统治,而现在资产阶级却说,以前推动历史发展需要暴力,而现在就不需要暴力了,历史到此终结了——这种说法,难道不是想把全人类当成傻瓜来欺骗吗?没有斗争就没有发展和进步,没有联合起来为了共同利益而斗争,就没有人类历史。 封建残余势力,小生产者,知识分子,社会公益组织都批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他们口念社会主义的词句,但往往回避根本问题:如果无产阶级和劳动者不能夺取和掌握政权,如果无产阶级不能再夺取政权的同时,创造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政治,新经济,新社会和新文化,那么那种社会主义充其量是吓唬人的幻想和空谈。
1848年革命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但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却失败了。由于1848年革命的失败,马克思成为欧洲各国统治者一致认定的危险煽动分子,欧洲大陆再无他立足之地。1849年8月27日,马克思仓促乘船来到伦敦。 1852年时,马克思只能靠给《纽约先驱论坛报》写专栏文章赚取微薄工资养家。这些文章共17篇,其中15篇与中国相关。 那时,马克思认为欧洲革命缺乏希望,转而将目光投向亚洲,投向中国。他分析道,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离不开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令英国资产阶级始料未及的是,这场革命导致中国爆发革命,中国革命将引发亚洲乃至世界革命,进而摧毁欧洲海外市场,使欧洲资本主义陷入全面危机。过去,他将希望寄托于欧洲的劳动者阶级,之后,他将认为中国和亚洲的革命才是未来的希望。 他预言到,正像1848年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一样,半殖民地把封建国家最具革命潜力。从今往后,不是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亚洲的革命将成为世界历史的火车头。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证明马克思的语言多么正确! 写资本论时,马克思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没有钱。要写这样一本巨著,需要全副的精力投入。但当时他的经济状况却是四面楚歌。幸亏他先后得到了母亲(1000英镑)和好战友威廉.沃尔夫(838英镑)的遗产,威廉.沃尔夫是他在正义者同盟中的好伙伴。这样的数目并不小,当时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年收入不过40英镑。因此,《资本论》第一卷扉页这样写道:献给无产阶级的忠实战士威廉.沃尔夫。 第一卷完成后,他亲自带着手稿从伦敦来到汉堡,送到出版商手里。当他上岸后,没有看到出版商,反而接到了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来信,希望能利用马克思的金融运作才能为德意志复兴大业服务,即替普鲁士搞金融投机倒把。可见,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总是比任何人都先理解马克思的能量,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工作的价值。 马克思看完信便扔了。这个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金融天才,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资本运作着,最了解资本秘密的人,终身贫困潦倒却视万金如草芥。他的贫困至今被一些见钱眼开的混混耻笑,可见他们连资本主义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 当时包括今天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经济学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但资本论开头说,恰相反,数学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正是在买卖借贷活动中,计算和数学发展起来。 马克思的问题是:只有假定人都是商人,人类所有的交往活动都是市场交换时,古典经济学才能成立。但很可惜,世界上的人们并不都是商人,绝大多数人也不是像商人那样思考问题,而当很多人不像商人那样思考问题时,经济学家说这是一种“反常现象”。而这里讲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个人,也不是市场里的交换者,而是拥有资本的投资者。人类所有的交往活动也不都是市场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馈赠,人们把劳动产品交给国家,国家进行再分配,父母子女的关系,男女朋友的关系,都不是商品交换。 那为什么经济学家用数学和计算代替理想和现实呢?是因为他们用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掩盖了资本这只看得见的手,用计算和数学的科学性掩盖了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本质。经济学事先把人等同与商人,把追求利益最大化视为人的本能。 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法兰西内战》。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爆发。巴黎公社想请马克思写一个成立宣言,而马克思却以严谨的态度写了三稿。等马克思将稿子写完,公社已经失败,宣言成了公社的“悼词”。这篇“悼词”便是法兰西内战。 什么是社会?社会是现代职业劳动者的组织。如果法国大革命创造了现代国家,现代资产阶级创造了市场,巴黎公社创造了社会。可以说,巴黎公社的开创性成就就是提供了一个劳动者组织起来管理城市的方式:即按照街道社区、行会和工会层层结合,最终建成一个高效率的城市管理网络。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建设城市,无非就是把金融和房地产业结合起来,把城市当作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 所以,现在无产阶级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夺回工厂,而是要夺回城市,要使城市按照劳动者的意志,而不是资本家和开发商的意志组织起来。
什么是资本?资本起初是对战争的投资,资本主义制度是与战争国债制度一起产生的。 什么是资本家?资本家起初是那些借钱给国王打仗的放债人。而这种投资必然转变为国债,并经国王之手分摊到老百姓头上。《资本论》第一卷《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写道:所为国民财富中,真正为现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就是他们的国债。一个国家的人民负债越多就越富这个学说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如今哪个国家最富?美国。哪个国家老百姓欠债最多?美国。 资本时代的市场,其实是指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它着眼于商品的金融价值,即能否迅速吸引资金。为什么美国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呢?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币操纵者”。 一战中,美国只是到战争最后象征性参战,此前,它主要是向欧洲各国放贷战争款。一战后,欧洲各国共欠280亿美元战争债务,其中120亿美元是欠美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投资国之前,资本家与国家分离,不论是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还是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致使国家的债主和理财人,并非国家政权本身。一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放债人,美国的中央储备银行变成了12家私人银行构成非资本家机构。资本家成为美国主宰,它垄断了国际货币和信用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变。 美国暴发式崛起的根源来自两次世界大战获得的超额利润。如今美国苟延残喘,太大而不能倒就基于华尔街对国际信贷体系的操纵。华尔街从不奉行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而是百分之一剥夺百分之九十九。 按照市场经济学,永远看不清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因为美国早已不是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他垄断的不是商品生产,而是货币,信用和信息。看懂这些,需要重读《资本论》 有些人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那肯定是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的书。一种对《资本论》草率理解是剩余价值只能从生产领域即通过剥夺工人从而垄断商品产生。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信用与虚拟资本》中提出,通过操纵信用可以攫取剩余价值。 市场经济并非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马克思认为与市场相比,真正重要的是货币和信用的掌握权。人们并非用商品去换别人的商品,而是用商品去换货币。在市场交换中货币经营者不仅占有优势,而且具有决定权力。所以如果货币被少数私人垄断,那么资本就会支配市场,更将支配国家,这样市场经济就走向了资本主义。所以相对于国家而言,银行家的全力才是绝对权力,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共产党宣言》指出,终结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便是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掌握在国家手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没有夺取并成功管理法兰西银行是巴黎公社最大的失误。 所以为了避免市场经济走向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能力控制信用和信贷。
苏共瓦解之后,中共没有瓦解,这成为西方世界的热门研究话题。美国第一流团队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人民发展、建设公共事业的党,是一个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党。中国共产党深入到中国社会最基层,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这种信念是世界其他任何政党都不具备的。因此,离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就会解体,只要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就在。但如果中国共产党脱离社会和基层,如果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那么它就退化变质了,中国广大劳动者就会受苦受难了。 所以,现在中国的复兴之路简而言之是这样:首先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的现代国家和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社会和国家建设完成以后,发展市场经济(应为计划经济——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编者注)。 如果西方国家将自由平等博爱作为普世价值,那么他们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合理配置。自由对应国家,平等对应市场,博爱对应社会——我们今天把它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对应巴黎公社的理想,而不是法国大革命的理想——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编者注)。 注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