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势 辟蹊径 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提出的两个判断:“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后一个是客观发展的趋势,而前一个则是高层领导人的主观希望,我的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们看到,尽管中央领导人我树立人们信心,忌言经济危机,但在实际上全力为此内外奔忙。 “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大”,中央讲了好几年了,在“保8”时讲,在“稳”7.5时也讲,今年又说“7左右”是“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人们不禁要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到底在哪个点位上?我提这个问题,领导人可能不高兴,但不能不搞清楚。不能是老生常谈,对现在经济不断下滑作辩解,这样会不利于人们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老讲现在是运行在合理区间,让人认为现在就是新常态,认为中共中央提出中国经济“深度调整”期已经结束。总书记强调领导工作必须“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很对,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形势,研判未来,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认真的思考。如若认为现在运行处在合理区间,那末经济一旦下行突破6.5%的GDP增长率时,大众的心理会崩溃,会对中央的话不再信任。所以,在过去中央讲“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时,我发文《要准备过紧日子》,提出这个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在不是唱反调,而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应当“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应当让全国人民明白经济下行大势,这样经济危机来了,大家有心理准备,可以临危不惧,不乱。 “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大”,不应当做中国经济下行的辩解,也不能仅仅以此导向,提出7%左右的GDP增长率就是新常态。要看清楚问题在哪里,知道“的”在何方。 搞清楚问题在哪里,找到新的改革方向,现在到了需要解放思想,允许对市场经济置疑的时候,这对于中国的领导者和现在主流的经济学家,是一件不情愿、难接受的事情。不过既然是共产党,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需要与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在不断变化,历史是发展的,这个认识与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辩证法一致,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学说。我们这几十年进行改革,也是主张事物要变化,经济要发展,当时邓小平提出思想不能僵化,三十多年过去,当年主张思想不能僵化的人现在思想僵化了,只有市场经济改革一根筋,碰到墙也不知道要转弯,不认为市场经济是历史中发展出来的,也会在历史发展中消亡。这不仅是道理,本身是个客观实际,在《“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系列文章中,我已经阐述了。 横看世界,纵观历史,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除偶尔因为外部特殊原因外,每一个都会不断地遇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大”的问题。什么原因?不能从外部找,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不仅马克思阐明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普遍承认,所以他们也搞“混合经济”,不再完全靠“看不见的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利润最大化。但是,利润最大化受到劳动力边际的制约,受到市场边际的制约,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必然产生利润率下行趋势。所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界限。现在,资本主义方式发展经济已经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突出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只能在资本市场上做零和的博弈,剥夺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早已阐明了这个道理。社会发展必须另辟蹊径。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出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在《“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系列文章中,论述了马列主义阐明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它的垂死阶段这个道理,同时也阐明中共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概念所包括的三个内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仍然是沿袭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迹。我认为,“一带一路”、亚投行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一个大战略,有可能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同时指出,它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看我们走什么道路。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继续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