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攻击:一种全新的隐型战争方式 一、金融战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边疆
一切博弈对抗活动制胜的关键不在于直接攻击对手已拥有的力量平台,而是通过不对称手段破坏对方力量平台发挥效能的基础条件,进而夺取先机与外势,减少对方的优势,破坏对方的稳定性,以使得在最终的对抗中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
笔者认为,所谓的金融战就是:针对金融体系不健全、存在泡沫的市场经济体,国家与非国家主体通过提前布局,利用信息不对称与时间差,制造或诱发标志性事件,通过战略传播行为夸大特定经济体存在的问题,引起国际资本市场对特定经济体的不信任,调低对特定经济体、企业的预期,使得外部与内部资金大规模地流出该经济体,使得潜在的、非致命的危机加剧成为现实的、严重的危机。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此类攻击(以1997年索罗斯攻击东南亚国家为例)一旦得手,往往不会仅仅局限在金融领域,同时也会使该经济体实体经济失血,造成投资贸易条件大面积恶化、大面积企业破产,大规模人员失业,进而诱发该经济体政治、社会的连锁危机。
对敌国经济体系的破坏久以有之,如针对敌国禁运战略资源、开展经济封锁等,当前条件下的金融攻击何以能被称之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理由如下:
第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通过暴力手段使对方屈服于己方意志的行为。金融领域的攻击不具备直接的暴力性,但通过各种手段强迫对方屈服于自身的意志这一点却同样存在。它同样具有政治目的——它既可以由国家主体发起,也可以由非国家主体发起,但同样都可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第二,在战争越来越柔性化的当今世界,网络战这种非直接物理毁伤也成为新型作战方式的背景下,金融攻击也开始具备战争所要求的各种行动特征——其作战方案同样具有高度的对抗性与谋略性——发动攻击前动用国家级情报资源(由于美式旋转门的存在,使得这一点变得更加容易),准确地发现并把握目标经济体的软肋,预见对手可能的反应并制订进一步反制之策;其作战行动本身同样具有“联合作战或是合同作战”的特质—— 一次有效地金融攻击需要动用具有不同资源、不同国家与不同专业技能的团队共同实施,它们之间需要紧密配合,多个分方案之间紧密协同,从时间到地点到程序,与联合作战大纲的要求在本质上完全相同。
第三,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实体经济的高度证劵化,金融衍生工具导致的乘数放大效应,金融风险对特定国家经济的破坏性急剧增强——一次有效地金融打击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时象“定点清除轰炸”一样,使之瓦解崩溃,甚至停滞倒退好几年。
第四,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在传统陆、海、空、天战场正式对抗之前,如果具有金融攻击能力与金融综合优势的敌国通过破坏我方金融的稳定性,打击我实体经济、动摇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就有可能在正式热战之前破坏我方的稳定性,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迫使我在不利条件下与之开展军事对抗。因此,相较于传统陆、海、空、天、网五维战场,金融战场也有理由被称为一种更加具有外线特点的作战领域。
第五,现代传播技术的发达,拥有强大情报收集与研判能力、可以调动天量资金的对冲基金非国家攻击主体的出现,使得金融攻击的门槛越来越低,给政治、经济、社会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常态化。
二、对华金融战的主要战场
跨境资本战场:以浑水与香橼为代表的美国做空机构对于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进行了无情地猎杀,以东南融通被质疑的2011年4月26日当天作为计算起点,截至2012年12月7日收盘,i美股中概30指数由1250.92点暴跌53.25%至584.73点,仅在2012年一年内,中国概念股企业在美退市就达30多家,总市值则由当时的1924亿美元跌50.46%至953亿美元,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总市值缩水近1000亿美元。目前国际做空机构正把目光投向更多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
债劵战场: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进一步施行,大量新印美元的泛滥,中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已面临巨额贬值。
中国国内股票战场:由于劳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飞涨,中国制造业增长进一步失速,随着国内股指期货等做空手段的出现,对国内A股市场的做空也正变得可能。目前境外热钱仍在大举进入中国,一旦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出现困难,亦或周边地缘冲突激化,中国股市被做空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大。
人民币汇率: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失速,国内通货膨涨的加剧,人民币实际购买力正在下降,但此时人民币对美元比价仍在上涨,这意味着人民币被高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目前海外大量热钱通过各种管道流入中国,就是在为进一步推高人民币做准备,一旦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出现重大不稳定因素,这些资金都将迅速获利回流,从而造成人民币的大幅贬值。
三、中国如何应对金融战
第一,正确认识金融战。这些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同观点与意见的交锋也越来越多。意见多元是好事,保持开放的心态也非常必要,但在开放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警惕性,珍视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地位更为重要。“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既是古训,也是常识,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新观念新知识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某些常识,这是经过历史检验过的真理。正确认识金融战的本质与内涵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对金融改革的进度、方式持更为积极审慎的态度。在金融改革领域,如看准了的,研究清楚了的,就放手去做,不要受制于清议;对于风险程度高、经验不足的领域,要避免被敌“击于半渡之间”。
第三,应开展广泛而深入的金融战理论研究。国内宋鸿兵前几年有提出《货币战争》一说,但此论在学术界争论很大,很多人将其斥之为“阴谋论”。国内多数金融理论研究者往往欠缺金融实操经验,对对冲基金的阴暗面,美式旋转门的运转特点认识往往不足,因此,选拔鼓励更多有实务经验的人士参与金融对策研究,方是解决实践、理论两层皮的有效途径。
第四,建立针对恶意金融攻击的专项监测体系。恶意金融攻击无论是攻击主体本身,还是攻击过程,虽然隐秘,但也并非无迹可循,如果围绕不同的攻击主体、攻击目标、攻击方式建立相对应的监测分析框架,就有可能提前监测到可能的攻击企图与准备活动,并对可能的威胁做出分级,采取针对性措施。
第五,建立金融安全监管与国防安全之间的衔接制度。金融攻击是一种能达到战略目的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它之后,有可能紧随而来的就是网络攻击与军事政治干涉。它本身既是一种隐型作战方式,又超出传统军事斗争领域范畴之外,国内对此领域威胁的监测出现了一定的空白。因此,研究金融安全与国家军事安全之间的规律,并尽块建立相关的衔接制度、机制尤显紧迫。
第六,推动跨部门的金融战威胁评估,举办金融攻防模拟演习。在不同部门对金融攻击的威胁有共识的基础上,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设计演习规则与关键场景,模拟可能的攻击方式及其不同地缘政治事件的可能影响,是提升金融战攻防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作者:郑刚) ------------------------------------------ 【民兵智库】定位于国家级的民间智库,展示战略经济学家的经典著作,传播爱国知识菁英的真知灼见,旨在对“东西方战略”、“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前瞻性解读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