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者按:文中“慈父”指代斯大林,“玉米”指代学习美国种玉米的赫鲁晓夫。引自知乎答主“教子有方张献忠”在原知乎答题《活在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是什么感觉?》下的答题,本文标题为转载者所拟。 玉米时期确实比慈父时期有相当大的进步,这是事实,倒用不着刻意反对。但按照这个逻辑的话,勋章时期也比玉米时期好很多啊,连俄罗斯人自己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把勋章作为最好的领导人来看待,为啥很少人捧勋章?这些人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玉米否定了慈父这件事。那么我们当然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玉米时期取得的进步,到底是继承慈父的方面更多一些,还是否定慈父的方面更多一些?如果是前者,那么玉米的成就根本就不能用来否定慈父。 之前有一个答案列举了玉米的很多功绩,我在分析这种答案的时候,往常是要直接@原答主出来的。但我刚才看了一下,原答主被封了,@一个不能还嘴的人实在不够厚道,所以直接截图并分析。 一、原答主认为赫鲁晓夫“创立”了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成就”我一看就就觉得不对劲。众所周知,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实施广泛的国家保险政策。伊里奇甚至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了国家保险理论,哪里轮到到玉米来“创立”。结果按照原答主提供的论文一看: 苏联关注知识分子的社会保障 , 1925年实施了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服务一 定年限退休保障 。 1929年服务年限退休保障被拓展到城市和工人城镇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包括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大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实施医务工作者、兽医、农技师服务年限退休保障。1933 年对民航工作者实行服务年限退休保障 。苏联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在1936年12月通过的苏联宪法中得到巩固和确认。 宪法第120 条确定苏联公民享有年老、 生病和失去劳动能力时的物质保障权。 宪法取消了社会保险针对个别领域的劳动者先前存在的限制, 老年退休保障普及到职员。 从原文不难看出,早在慈父时期,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虽说有很大缺陷,但远不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原文也只说玉米“发展”和“完善”了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原答主所谓的“创立”完全是刻意拔高。当然,慈父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远不如后来那么完善,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著名笑话了:某人看见邻居的第三层楼修的很漂亮,于是告诉工人不用打地基,直接给他修一个一模一样的第三楼就可以了。 二、原答主认为玉米关闭了古拉格。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开始关闭古拉格真的是玉米的功劳吗?很显然不是,被玉米枪毙的贝利亚早就在着手逐步关停古拉格了。 玉米的另一个政敌马林科夫实际上也在开始主持大规模的平反工作 由此可见,开始关闭古拉格实际上是贝利亚起的头,这非常有意义。因为内务部是古拉格的实际负责者,既然内务部主动提出要缩减古拉格的规模,这个过程无疑就容易得到共识。这也证明即便没有玉米,其他人也会逐步关停古拉格,这根本算不上是玉米的功劳。实际上,慈父晚年已经采取了一些缓解矛盾的政策,比如废除死刑(1947年,1950年恢复对危害国家者的死刑)。其继承人无论是谁,都只会进一步放松而不是收紧。 当然有人就要问了,既然慈父晚年采取了放缓的措施,废除古拉格又是个普遍的共识。那慈父为什么没有在他在世的时候关闭古拉格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既然慈父晚年没有废除古拉格,那说明当时必定是还有支持古拉格制度的人存在。这些人都有谁呢?有的人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人可能大家就想不到了。原答主很多资料为了证明可信度都标注了来源,但唯独为了证明古拉格残暴而引用的一大堆截图没有标注来源。其实不用神神秘秘的,这些截图很明显来自于《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其中就有这么一段史料: 这下大家知道读原文的重要性了吧?我们这里先不讨论玉米本人的责任问题,只是这么探讨一下:既然玉米在战后古拉格问题上是推波助澜过的,废除古拉格和平反工作又是他的政敌开始着手进行的。那么有多大的脸才能把废除古拉格的功劳安到他的头上? 三、原答主说玉米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照她的说法,苏联人在玉米时期生活改善很大。不知道当年的苏联人有何看法 玉米时期最后几年,苏联人食品没有比慈父时代丰富一些,价格倒是涨了,然后原答主代表苏联人民表示苏联人吃东西可以翻倍了,苏联人民:喵喵喵? 实际上玉米时期农业进步主要在垦荒运动前期,这一段时期有巨额的投资和大量新开垦的耕地,农业产量的确提高了不少,但随着玉米的瞎折腾,好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由于玉米的乱折腾(他是怎么折腾的其他答主都写了),苏联的土豆收成还比不上30年代,粮食供应:“并不会比斯大林最后几年的供应丰富很多”。最后玉米只好败家拿黄金买粮食。 其实当年慈父早就意识到苏联农业极度容易遭到天灾打击这一情况,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地球改造计划”。该计划如果能完成,能大大提高苏联农业对抗天灾的能力。还不是玉米自己嫌这个计划见效慢,结果是花了巨额资金种的玉米大部分打了水漂,而且一遇到天灾连主粮都保不住。这个锅慈父总不用背了吧? 关于地球改造计划的详情,可以参看这篇文章: 蒋梦珊:人类的无限可能:斯大林地球改造计划至于有的答主说玉米时期和慈父时期相比就是天堂,看看民德领导人莫罗德是怎么说的 虽然慈父时期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但慈父时期还是有一段时期的好光景,“有足够的粮食,衣食无忧”,甚至让玉米之后的勋章时期都有苏联人怀念。当然有人可能会搞田忌赛马,专门拿慈父时期最困难的时候说事。对此我表示:开心就好。 还要说一句:莫罗德实际上和矿泉水是一路人,准备从立场上来反对他这句话的可以退散了。 四、原答主认为玉米更新了干部队伍 这个论调更不值一驳。慈父时期干部制度有漏洞,理论上是有干部终身制的可能。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慈父时期干部更新的速度其实是相当快的: 即便是苏联的流亡者都承认,慈父时期和汉武帝一样,实行的是“后来居上”的政策,高级干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至四十岁。而且慈父还主动推行干部年轻化政策: 慈父时期干部队伍既然已经有年轻化的特点,玉米实现了干部更新的说法从何而来?事实上即便是基本支持玉米干部政策的学者也承认,苏联的干部高龄化实际上就是玉米时期开始的 现在有的捧玉米的人就刻意地和勋章时期来比年龄,却不敢和慈父时期来比。总之一句话,说玉米实现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纯属不看疗效看广告。 五、原答主认为玉米时期科学进步 不难看出,她列举的这些方面都是宇航方面的成就,那么这些成就是不是玉米主持的呢?很不幸,慈父时期就开始研制远程导弹和火箭技术了,主持这方面技术的,又是玉米的政敌马林科夫 大家可以去看原来的视频,并推荐关注UP主 【纪录片】被遗忘的马林科夫【中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实际上就在玉米之前,苏联的远程火箭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1951年苏联已经在为载人航天做初步准备:将狗送入高空了。没有慈父时期的这些技术积累,玉米拿头去取得“重大的科技成就”? 而且慈父时期还有其他领域的科学成就: 尼·谢苗诺夫(1896-1986)著名化学物理学家,开辟了有关燃烧、爆炸、火焰传播的独立研究领域,1934年创建了链反应的数量通论,研究了混合气体的热爆炸理论,著有《化学反应速度与链锁反应》与《化学反应论》,1956年与美国科学家C;欣谢尔伍德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除此之外,慈父时期还有柯尔莫哥洛夫的《概率论》、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的膨胀宇宙思想、 扎沃伊斯基发现电子顺磁共振现象、首个北极科学漂流站以及从苏联到美国的极地飞行等成就,不赘述。 进行总结的话就可以看出,玉米的所谓成就,基本上都是在慈父时期就打好了基础或进行了前期准备的。他自己独创的东西几乎都是瞎折腾。对此苏联人自己都心知肚明: 连几十年前的苏联大学生都知道玉米“不过是在吃遗产”,现在有的人好像反而糊涂起来了。其实他们也不是糊涂,就像我最开始说的一样,他们主要看中的就是玉米否定了慈父。搞笑的是玉米唯一的“功劳”是否定慈父,结果现在俄罗斯人对他的评价远远赶不上慈父 根据民调,有70%的俄罗斯人正面评价斯大林在历史上的作用,总共有19%的人对其作用持负面评价。 怎么评价呢?还是那句话,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后说一下赫鲁晓夫楼的问题,有的同志 把这个当成是玉米的功绩,甚至说玉米是“苏联领导人中真正关心过普通苏联人民生问题的领导人”,这直接把之前苏联改善群众住房问题的努力当空气了。由此可见,慈父时期新建成住房面积也不少,客观分析,造成慈父时期住房紧张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建筑技术落后,二是工业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三是遇上了史上最强拆迁队——德军。在这些情况下,慈父能在战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迅速解决2500万无家可归者的住房问题,已属不易。 慈父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花的心思也是不少的,除了向德国和法国学习之外,也在摸索自己的建筑方式。其实在赫鲁晓夫楼之前,还有一种大规模建设的房屋样式:斯大林楼(Сталинка)。但在技术成熟之前,苏联一直在用传统砖石技术修房子,建房速度始终有瓶颈。 问题的最后解决是靠莫斯科新修的两个混凝土厂:1953年的Presnensky厂和Khoroshevsky厂,这两个厂可以大规模生产预制板,这才让之前小规模试行的装配式住房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所以玉米在推广赫鲁晓夫楼上面有一定功劳,但要说之前的人就没有“关心过普通苏联人民生问题”。慈父表示:“我也知道预制板又快又省钱,但我死了这两个厂才建起来,要不你先想法给我变一堆水泥预制板出来?” 赫鲁晓夫楼除了是在慈父时期就开始进行的准备,最初的负责人又双叒叕是马林科夫,链接上面就有。不重复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捧玉米,确实比那位答主的答案有几分道理,但慈父和马林科夫也还是应该沾点光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