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谭乃彰:毛泽东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2015-8-18 08:52| 发布者: 乔峰| 查看: 2864| 评论: 2|原作者: 谭乃彰|来自: 投稿

摘要: 毛泽东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谭乃彰 一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就是有计划发展的经济。这个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的。早在1847年,他们就指出,“大工业造成一种绝对必需的局面, ...

毛泽东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谭乃彰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就是有计划发展的经济。这个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的。早在1847年,他们就指出,“大工业造成一种绝对必需的局面,那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成,在这个新的社会组成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1)以后,他们更概括地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2)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明确提出计划经济这一科学的经济范畴。他指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除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有可能消灭一切剥削。”(3)在谈到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要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时,列宁又指出,“这种制度将实行计划经济。”(4)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论述看,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有计划发展的。

    毛泽东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有计划发展。这不是主观愿望问题,而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发展 

    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生产总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不仅出现了分工,而且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生产部门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生产也日益社会化,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部门或行业也越来越多。整个国民经济,就是由这样许许多多的生产部门或行业所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总体,好像一架庞杂的大机器。因此,国民经济是一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体系。

    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或行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是互相紧密联系着的。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互相制约。比如,机械制造业需要钢材,而钢材来源于钢铁工业,钢铁工业又依赖于铁矿、煤炭等工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又都需要电力、交通运输等。所有这些部门,又都离不了粮食、衣服、住宅等生活资料。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各部门以及各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个部门的发展,通常都需要其他有关部门相应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些部门及行业之间的生产联系,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

    在社会再生产中,各生产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存在的生产联系,反映在数量关系上,就是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有部门间的比例关系,有部门内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力在各地区分布的比例关系,等等。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是千头万绪的,极其错综复杂的。如果这些部门或行业,不协调发展,那末,社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严重不协调,就会破坏社会再生产,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损失。只有保持各生产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客观上存在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必须根据客观上存在的比例关系,把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配到各生产部门。就是说,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按一定比例来分配社会劳动量(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不同产品的需要。不管这种按比例发展,是有计划的还是无政府的,是自觉的还是盲目的,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5)马克思把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必然性,称之为自然规律。他说:“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6

    社会化的大生产,是资本主义建立的机器工业以后出现的。这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出现了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在手工业时期,劳动分工和协作,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随着劳动手段的变革,各种专门化设备也逐渐增多起来,这就引起了分工和协作的迅速发展。生产专业化的形式,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部门和行业专业化,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辅助、服务生产专业化,等等。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专业化分工很细,它们之间的生产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任何一个部门,都离不开其他有关部门而孤立发展。这种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否则,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导致生产资料公共占有,从而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列宁指出,“大机器工业和以前各个阶段不同,它坚决要求有计划地调整生产和对生产实行社会监督。”(7

    其次,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发展

    任何社会生产,特别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都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然而,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实现这种比例关系的性质、形式和特点是不尽相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因而客观上也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比例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通过计划去实现。在那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统一的国民经济被分割成为各个资本家的独立的私人企业集团。资本家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了赚钱,发财。为了追逐最大利润,他们彼此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他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是预先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决定,而是由市场价格的高低和利润大小来决定的。正如恩格斯说的,资本家“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会有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他的成本,或者是否能卖出去。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是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哪个部门或行业赚钱,资本家就在哪些部门或行业投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就集中在哪里。而这样,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只能在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中,通过资本家之间的盲目竞争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为代价,而暂时地强制地实现。就是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是由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所支配,通过竞争和经济危机来盲目实现的。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必须经过危机来建立经常破坏的平衡。”(9

    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毛泽东指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10)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客观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要求的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通过计划来实现的,是有计划调节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这样,就使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与社会化的生产是相适应的。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公共占有。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发展。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提供了有计划调节比例的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整个国民经济各自为政和无政府状态。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企业,不是敌对的,而是联结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得整个国民经济有可能协调地发展。因此,只有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有计划地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计划和组织社会生产。社会生产的盲目发展和无政府状态,是同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的。这种盲目无政府状态,会破坏和瓦解社会主义经济。没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而这样,劳动人民不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他们成为生产资料和社会的主人。现在,不是生产资料统治他们,而是他们以社会主人的身份支配着生产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目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了少数剥削者发财致富,而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这样的生产目的,只有在高度的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个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没有利害冲突,而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各个企业,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满足劳动人民的需要为目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体现着整个社会为共同目的和利益而工作的崭新的劳动协作关系。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不仅必须而且能够按照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

    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从而有可能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组织全社会的经济活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有个指挥中心来有计划地领导和管理庞大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在国家还没有消亡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这样的指挥中心。这样的国家组织,是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又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领导下,能够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领导和管理整个经济,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代替了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有计划发展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产物。毛泽东指出,“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块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面目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什么呢?根据毛泽东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客观要求概括如下:

    第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内容,是要求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就是说,社会自觉地调节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保持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使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他说:“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11)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按照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第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求统一的经济计划。统一的经济计划是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基本经济形式。毛泽东指出,“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12

    统一经济计划,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要求各部门及各行业,服从统一的经济计划。只有统一的经济计划,才能协调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如果没有统一的经济计划,就意味着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失去控制,而必然各自为政,出现比例失调,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全国的统一经济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以及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等等。社会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指导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求集中统一领导。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毛泽东指出,“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方针”(1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要求和实现集中统一领导的客观基础。只有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协调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统一的经济计划。如果没有集中统一领导,各自为政,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统一经济计划的组织保证。

    第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实践要求,是比例、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毛泽东指出,计划工作的任务是“要经常保持比例。”(14)他说,社会主义建设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速度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15)毛泽东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16)“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限制了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17)又说,“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18)毛泽东这些论述,反映了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客观要求。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实践结果,要达到比例和速度的统一,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正因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有统一计划和集中统一领导,能够自觉地调节各部门以及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因而有可能使社会主义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而这种高速度是以按比例为基础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避免资本主义经济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浪费,以最少的劳动占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能够做到比例、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通过国民经济计划来实现的。而国民经济计划是人们制定的,因而它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毛泽东指出,“计划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计划这类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很大的作用”。国民经济计划是主观的东西,它是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上的人们自觉的活动。国民经济计划正确与否,不在于它自身编得怎么样,而要看它是否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是科学计划,而这样的计划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反之,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不是科学的计划,而这样的计划会阻碍甚至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必须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此目的,首先要认真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客观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作用范围、表现形式以及运用方法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计划。

毛泽东指出,“计划机关是什么?是中央委员会,是大区和省、市、自治区,各级都是计划机关,不只计委、经委是计划机关。计划要靠全党来搞,靠大家来搞。计划有可能搞好,有可能搞不好。正像斯大林说的,可能和现实不能混为一谈。要把可能变成现实,就必须认真研究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学会熟练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力求制定出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计划。”(19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和历史特点不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点。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在建立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必须逐步确立适合于本国的条件和特点的计划体制。计划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主体。所谓计划体制,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具体形式和管理方法。经验表明,寻求和确立适合本国情况的计划体制,是一个非常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只有这样的计划体制,才能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优越性。可是,无论如何不要忘记,这样的计划体制必然是在探索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那么,怎样建立一个适合本国经济条件和历史特点的计划体制呢?这是历史向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重大课题。而这个课题解决得如何,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1956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部重要报告里第5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指出,“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这种特殊不是高岗的那种特殊,而是为了整体利益,为了加强全国统一所必要的特殊。(20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21

“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当然,也要告诉下面的同志哪些事必须统一,不能乱来。总之,可以和应当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都应当争。这种从全国整体利益出发的争权,不是从本位利益出发的争权,不能叫做地方主义,不能叫做闹独立性。 ”省市和省市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地方和地方的关系,也要处理得好。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22

“中央的部门可以分成两类。有一类,它们的领导可以一直管到企业,它们没在地方的管理机构和企业由地方进行监督;有一类,它们的任务是提出指导方针,制定工作规划,事情要靠地方办,要由地方处理。(23

“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告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总之,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24

195811月,毛泽东和各协作区主任的谈话指出,作什么事情,都要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相结合,这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的方法,否则搞不好。在这些论述中,毛泽东提出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这个原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指导原则。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为什么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呢?说简单些,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要求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也相应的要求要在计划体制上保持统一性,比如,要有统一计划、统一政策和统一纪律等等;同时,又由于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比,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还比较低,要求在计划体制上要有特殊性。正因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还比较低,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必须有它的特点:在计划的程度上,国家只有计划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而不能是全部国民经济;在计划的形式上,由于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存在,有计划的社会经济联系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的;在计划的方法上,必须采取直接计划调节和间接计划调节结合的办法,而不可能是单一的直接计划调节;同时,我们国家大,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差别也大。这些特点决定,我们必须在计划管理体制上把统一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

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是特殊性的前提;而特殊是为统一性服务的,是服从统一性的。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善于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果片面强调统一性,忽视或否定特殊性,会把国民经济搞得很死,而没有活力;如果片面强调特殊性,忽视或否定统一性,会破坏国家计划,造成生产的盲目发展和无政府状态。只有把统一性和特殊性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任何割裂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片面性,都会损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3页。

  3)《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7页。

  4)《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9页。

  7)《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2页。

  9)《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6页。

  10)《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第421页。

  1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0页。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6页。

  1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6页。

  14)《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1页。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4页。

  16)《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第186-187页。

  17)《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第186-187页。

  18)《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第33页。

  1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6页。

  20)《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5页。

  2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7页。

  2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7页。

  2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6页。

  24)《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5页。

5

握手
2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