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巩 献 田
众所周知,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工人没有祖国”,但同时还有一个观点,即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主义清楚明确地揭示了现代工人运动即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性或世界性,同时,这个国际性或世界性就蕴含在民族性之中的,国际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国际性是共性或普遍性,而民族性就是个性或特殊性。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这一基本特性,在思想上引申出一个理论原则,即: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些原理的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91、285、248页。)所以,凡是共产主义者的,必定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凡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的,必定是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再申明,马克思主义没有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提出过“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不要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77页。)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一经与现实世界相接触,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具体和实际问题;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成功地实践着马克思主义,一定会给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语言、新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带来新的民族气派和风格。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首先使本民族的无产阶级事业取得胜利和发展。离开了本国的国情来谈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抽象空洞的东西,是不会为本国人民接受的,也就谈不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但是脱离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味强调民族特点,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一块招牌,势必走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能够民族化,也必须要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品格的必然表现。无疑,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参见李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章来源:http://hi.baidu.com/beyondmms/blog/item/7143e5cda60454550eb3452f.html)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化。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要具备一个前提和两个必要条件。 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们既然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首先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原理?怎样才能掌握这些基本原理?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被实践验证了的科学体系,是正确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共产主义理论,是真理。所谓真理,即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一切真正名副其实的科学的知识及其体系,无不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揭示。正因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天才地发现了和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资本主义必定灭亡和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这一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所以我们才坚信其为真理。而且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年来的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它的真理性被完全验证了和正在进一步被验证。后来的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和重大的发展,但是,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俄国和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结合本国国情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并没有发现和揭示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揭示的新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而是基本规律的进一步具体化和丰富化。 毛泽东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批判王明,说:“为什么不应当将中国共产党人和马、恩、列、斯并列呢?我们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不反对也不应当反对宣传中国的东西。但我们比较缺乏的是马、恩、列、斯的理论,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低,虽然也翻译了很多书,可是实际上没有对马、恩、列、斯著做很好地宣传。所以现在应当在全中国全世界很好地宣传马、恩、列、斯关于唯物主义、关于党和国家的学说,宣传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等等,而不要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起来。……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对科学的东西不能调皮,不能比国家的大小……”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60页) 1953年夏,在中央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上,毛泽东说:“七届二中全会有几条规定没有写在决议里面。一曰不作寿。作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沷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应当如此。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97页)
针对文革中林彪吹起的个人迷信思潮,毛泽东强调要突出马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其后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的关系,就是“总店”和“分店”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寻根索渊。不寻根索渊,就既不会深刻理解它的后来的发展,也难以真正掌握其基本原理。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1959年2月讲道:“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一、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这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经济现象的学说;三、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总之,“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专政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革命的理论,即运用这个世界观来观察与解决革命问题的理论。(《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5页)
如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呢?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一再告诫我们要读原著。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不要先读二手货! 恩格斯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明确写道:“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指唯物史观——作者注)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马克思所写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可惜人们往往以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并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够应用它了。在这方面,我是可以责备许多最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而他们也的确造成过惊人的混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97——698页)恩格斯 列宁在1928年11月甚至建议看外文的原文,他说:“对于伯恩施坦这一著作的意义,对于这一著作引起的争论感到兴趣的读者,我们只能大力建议你们去看德文原著;千万不要相信俄国著作界中占优势的折中派的那些偏颇的片面的评论。我们听说,有人想把考茨基这本书摘译成俄文。这很好,但是这不能替代阅读原著。”(《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第185页) 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是也有不少所谓的著名理论家在外文的翻译上大做文章吗? 马克思在
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必须培养和确立无产阶级立场。 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不是任何人都能学懂和掌握的。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理所当然地会遭到包括资产阶级的辩护士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分子的极力抵制和拼命反对。同时,尚未确立无产阶级立场的人,假如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一边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就不会也不可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所以,立场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是个大的原则问题。
一个是必须掌握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及其方法的基本知识。 众所周知,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人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性问题。当前科学的发展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了高度综合为主导的大趋势,其中蕴含着由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的转向和飞跃。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在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数学、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了许多有关复杂性或复杂系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用系统的方法,以复杂性探索为中心内容的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了。突破机械论与还原论,发展有机论与整体论,在创建辩证统一的系统论基础上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重大的时代课题。 钱学森院士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步提出一个在横向上,他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按照观察、研究客观世界的不同角度或侧重点,将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11个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建筑科学和文艺理论;而在纵向上,他运用实践论的观点,按照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将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5个层次,即: 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部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这样,现代科学技术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整体,在这个体系的外围,还有尚未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前科学”,即实践经验知识库和不成文的实践感受。这个体系是开放的: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部门还会增加或重新整合。 在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和的基础上,钱学森提出的宇宙探索的五观(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世界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四个文明建设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与大成智慧,这些构成了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说,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的核心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把握,是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论证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正在发展为“一个伟大的整体的联系的科学”这一命题的科学性,揭示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怎样的整体性,按照怎样的模式相互联系、运动、发展。因此,不论在科学技术体系的内容方面,还是在科学方法论上都具有重大的突破,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新,已经引起我国和世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那么学习、研究和掌握钱学森提倡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及其方法理所当然的是包括法学在内的所有科技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这是讲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有了这个前提和两个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法学还不一定就中国化,因为这还不是充分条件;但是,没有这个前提和两个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就肯定不能实现,就因为它是前提和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