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焦点述评 查看内容

票证制度体现的是公平分配和勤俭建国方略

2015-10-19 23:16| 发布者: 南湾湖| 查看: 1935| 评论: 0

摘要: 票证制度体现的是公平分配和勤俭建国方略2015-10-07 08:39:59  作者:去伪求真  来源:民族复兴网    国庆节我发了一篇《去伪求真:国庆杂谈》主帖,没想到一句“政府采用了票证供应制,确保了人民收入和物 ...

票证制度体现的是公平分配和勤俭建国方略

2015-10-07 08:39:59  作者:去伪求真  来源:民族复兴网  

  国庆节我发了一篇《去伪求真:国庆杂谈》主帖,没想到一句“政府采用了票证供应制,确保了人民收入和物资供应公平公正”再次引来票证制度的争议。我特别关注了各方说法,可谓泾渭分明,也让人大开眼界。新中国创业时期是在什么基础上起步,历史已有记载。但凡有一点历史敬畏之心或实事求是态度的人士,应该不会歪曲,因为史实并不遥远。

  票证制度并非中国特色,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遇到战乱或天灾造成物资相对匮乏时,政府都会对生活必需品采用以票证为主的有计划配给制,目的是确保生活必须品的公平分配以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因此,票证制度与计划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计划经济的科学合理性,属经济领域的高级形态。

  有人将票证制度与供给制或按需分配相提并论,让人大跌眼镜。供给制是由国家直接免费供给工作人员以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分配制度,包括个人的衣、食、住、行、学等必需用品以及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费、保育费等,以实物为主少量零用津贴为辅,多用于战争年代,属无偿供给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因抗美援朝和剿匪作战,供给制延用了几年,1955年全国实行工资制后除部队义务兵外供给制被停用;按需分配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资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按人头来分配生活资料,每个人想要什么就分配什么,想要多少就分配多少,属共产主义社会高级分配制度。新中国除刮共产风办公共食堂短暂实行过低水准按需分配(实际还是变相供给制)外,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改开后实行的是混合分配体制;“票证”指国家有计划配发给公民的生活必需品专用购买凭证,票证制度是国家通过计划经济手段在确保供需平衡基础上,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温饱为标准,充分调动或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公平公正地将生活资料以票证形式定量配发给每个公民,属商品配给制度。三者间属不同的分配方式,供给制体现的是无偿供应,按需分配体现的是按需供给,票证配给制体现的是定(限)量购买。

  票证制度伴随着新中国的创业发展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1953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起步。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和农村人民公社的成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全面建成,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对社会资源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比较注重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它能有效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重复投资、盲目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企业倒闭和经济危机,是优越于市场经济的新型经济体制。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从此,计划经济成为了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状态,封建小农单干只能依靠望天收,包括生活必须品在内的工业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加上蒋介石政权败逃时的洗劫和破坏,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极贫极弱、千疮百孔的基础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解放后,在毛主席、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国民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要在短期内从一穷二白发展到满足日趋增加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为了让翻身得解放的劳动人民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党和政府不仅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了惠及全民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票证制度,在人口急剧增长和物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确保了每个人都有平等获取生活资料的权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公平公正性。从1953年底起,党和政府开始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逐步实行统购统销,并对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有计划的票证配给制。有人说这种票证制度是绝对平均主义,影响了人们积极性。这完全是一种曲解,因为中国的票证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按劳分配原则,比如1955年国务院公布施行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对居民口粮定量按照体力劳动强度、机关、商业、居民、学生、幼儿等分成九个标准,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劳动强度及各行各业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与此同时,对工业生活品采取每人或每户定量供应,对为国家作出了特殊贡献的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适当发放一些特供票证。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票证种类数量也是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灵活调整的,比如“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相应减少,票证种类增多,经济恢复后定量也相应恢复,部分物资逐步废止了票证。也有人说票证制度农民没有享受,是对农民的掠夺,这是违背事实的。票证主要集中于农副产品,它们产自于农村,城镇居民需凭票购买,农民则通过参加集体生产自产自得、按劳分配。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存在城乡差别,但党和政府一直在尽量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缩小这种差别,也制定了很多惠农政策,比如菜农、棉农、渔民的农业粮票,受灾、缺粮社队、社员的反销粮(小岗人就吃了二十三年救济),农村超额出售农产品的奖售粮票,社员售猪的奖售肉票和日用化工品票证等。同时,农民还可以通过下乡干部派饭制收取和到供销点售粮换取粮票。总之,票证制度最大限度保障了城乡工农的基本生活需要,有效遏制了投机倒把、多吃多占、两极分化的发生,这就好比国家在努力做好做大蛋糕,票证制度可以有郊防止少数“能人”用各种手段抢走大部分蛋糕,从而确保每个公民能公平获得应有一份蛋糕(这正是一些权贵精英、恶棍小丑因贪欲受限而妖魔化票证的原因),可见,票证制度是迄今为止最为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执政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22%以上的人口,人均资源非常有限,要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节约资源,勤俭建国。“勤俭建国”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和严峻的经济、民生状况,毛泽东明确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方针。党和政府把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和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写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票证制度就是贯彻落实“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勤俭建国方针的重大举措。大家知道,粮、棉、油既是人民生活必须品,也是工业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原料,有计划的工农业品票证配给制既平等满足了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又有效地防止了铺张浪费,促进了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这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如果在中国工农业基础极端薄弱的情况下先生活后生产,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1958年大跃进时一线领导为树政绩立权威头脑发热搞“穷过渡”、刮共产风,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不限量,造成了极大浪费,结果在次年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导致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严重影响了工农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致富观,中国的资源有限,搞吃光用光卖光的三光政策也许可以使眼前得到发展致富,但从长远看会祸及子孙,“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名言)。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新中国的前二十多年是艰苦创业时期,包含工农业品的票证制度为勤俭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实现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是全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历史见证。

  改革开放初期,票证制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小岗村的分田单干一年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实质上是变相“放卫星”,因为真正废止粮票是在小岗单干十五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票证逐步取消,但新的票证又陆续产生,如电视票,钢材票、化肥票、外汇券等等,由于这些新票券少了全民公正性多了特权属性,在双轨制下成了权钱交易的中介物,着实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最终成了贪腐之风的起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票证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必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不应该因为票证制度被废止而妖魔化它,这是既不求实也无良心的。因为正是票证制度为共和国的发展积累了财富,这些财富成了改革开放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绝不可抹杀票证制度为共和国的发展富强所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