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看“泡沫”不见历史潮流 刘金华 2015年12月17日,环球时报就于幼军在中山大学所做关于文化大革命讲座引发的网上争论,发表了《围绕“文革”网上争论是泡沫化的》社评。社评看到了“有关‘文革’话题的敏感,往往是一些人出于现实政治目的争论它”,但是,认为“把这种争论作为政治影射或者用于现实泄愤时才出现的”,则显得肤浅。社评说“参与争论的人很多是意识形态激烈人士,其中不少人带有舆论场上‘左’或‘右’的标签。社会对‘文革’的真实兴趣并不高,因此有关‘文革’的‘激烈争论’有泡沫化成分,实际意义被夸张了。”我认为这是只看到表面的泡沫,没有看到激起泡沫的下面的历史潮流。 从公开报道中,我们没有看到于幼军说他讲文化大革命,“只是学术性的”,恰恰相反,他声言他“有任务‘让大家自觉拒绝文革’”。人们批判他,绝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论,而确实“出于现实政治目的”。当年几千干部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全否定“文革”,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路线的一场斗争。在那段时期,如社评所说,“从政治上、文化上、组织上、法律上都对‘文革’做了清算” ,“刘邓路线”也在清算文革中推行开来;也确实如社评所说,“‘文革‘的场景再现以及那个时期的悲剧故事至今在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说明回避‘文革’并非今天的一个倾向”,不过“今天”一词应改为批文革期间,而且只是批文革,让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受到公开的诋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营企业“改制”, 几千万工人“下岗”,新的“三座大山”和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了,官员严重贪腐,等等,社会分裂了,产生了新的剥削阶级与劳动大众的对立,社会对文革的认识也分裂了,产生了左与右的斗争。这是不能否认的真实的情况。 就是在国家和主流社会中,事情也不象社评说的,“对‘文革’的认识恰恰是高度一致的”。当资产阶级重新产生,并且控制了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二的时候,他们不满足于经济上剥削劳动人民,进而要求政治上对国家的统制,从批文革进到质疑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已经危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样,党内一些高级领导人开始反思文革,重新认识毛泽东。我知道的,有王震说毛泽东比我们早看了五十年;有李先念问陈云:赵紫阳、胡耀邦像不像走资派?陈云答:什么像不像,就是走资派。见诸与媒体的,有习近平的前后三十年都不能否定,有俞正声对文革的一定肯定,邓小平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习近平的反腐,实际上也是对文革的一定回归,党不能再让资产阶级和右派精英放肆批判文革,攻击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全面“补资本主义的课”了;对社会上的“反思文革”和“毛泽东热”,采取宽容态度,让左去与右论争,形成某种平衡。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检验真理。做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至今有24年,这24年中国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恐怕不是“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从中央到地方所法办的贪腐分子,已不能否认“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这个判断;从邓小平指出胡耀邦、赵紫阳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实际已经承认认党中央存在“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个判断;…… 决议说“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家知道,列宁说,不仅承认阶级斗争,而且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说:“这个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据此,问题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不符合马列主义,还是做出决议的人并不真正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的集体学习,下一次可能要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是内容之一,我想,明年是文革的革命发起50周年,是不是也应当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进一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古话说, “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武夺天下文安邦”,看人类历史,没有哪一个阶级在武装夺取政权之后,不进行文化革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的?一个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然也必须要消灭旧的社会关系,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把革命进行到底,建立起适应本阶级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和新价值观的文化革命。这是普遍的历史规律,是无产阶级专政下必然的历史使命。这是历史潮流,它必然要受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顽强而激烈的抗拒,因而会产生浪花和泡沫,我们的眼光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泡沫上,而应当看到它所表现的历史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