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真大呀,连被誉为“无冕之王”的记者都敢打,何况还是新华社的记者! 新华社,那可是国家通讯社啊,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啊。 打新华社的记者,那打的是谁的脸? 14号下午,“两名调查记者采访时遇袭”如一枚重磅炸弹一样,迅速在各大平台的燃爆。 事情起因是新华社的两名调查记者前一天发表过一篇关于揭露铁路建设中,多家承包商使用以次充好、违规假冒材料问题的报道。 隔天再去跟踪报道时,就被人“逮个正着”……用报道中的原文,“我逮到现场了,能让你走吗?” 铁路承载的可是数以亿计的生命,这怎么能容得下弄虚造假? 《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这篇就是两名被打记者12日发布在《经济参考报》上的文章。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铁路建设中存在多家承包商违规将本该使用的“元乙丙橡胶”偷换成了质量低劣的再生胶仿制品用在了轨道弹性垫层上。 而弹性垫层的好坏又能直接影响或者在高速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 这哪还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分明是意图杀人,而且是大规模杀人!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 既然被记者曝光,那该负责负责、该道歉道歉、该排查排查、该拆替拆替,该那啥那啥,守株待兔等记者干嘛?蓄意报复还是私请记者高抬贵手? 后者显然不是,因为负责人疑似动手了! 别说是新华社记者,就算是家普通报社记者,哪怕是自媒体采访,都不应该如此失了风度,毕竟也是国企人员。 互联网时代,风吹草动现热搜。谁都有可能成为流量光顾的对象,唯方式不同也。 很显然,这名袭击了新华社记者的所谓负责人以“引子”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猜测,荣膺了泼天无名流量。 热搜下,评论通过这个负责人四下蔓延。 到底是什么给了他(负责人)这个大胆量,敢于袭击新华社记者? 他袭击记者的目的是什么?违规已然曝光,再想捂住早就晚了三拍。 教训一下,让记者长长记性、让他们知道“马王爷那是有三只眼的”?这似乎也不大可能,记者那可是被称为“见官大三级”的人呢! 还有更大、更多的违规?夺取记者手机的行为,醉翁之意就不在酒嘛。心正不怕影子斜,没鬼怕什么(镁)光?让他们随便拍,拍了晚上还请他们好好吃顿饭! 无论如何,这恶劣的事情已然发生,后面的“戏”可能是峰回路转、可能是千转百回、也有可能就此偃旗息鼓,其实哪一种结局我都不意外。 俩孩子打起来了,家长最多拉过来一个揍五十大板,以后还是好兄弟。 这个施暴的项目负责人,是不是要面临行政处罚?处罚力度有多大?那得看…… 这让我想起了同为新华社记者的顾立林。20年前,他在河南登封采访一个无证营业的恶意渗水煤矿时由于现场拍照被公安副局长打伤的新闻。 事后的意见是打人的副局长被撤职。 而这次袭击新华社记者的项目负责人,可能连撤职都不用。 因为在当天(14号)夜里21点,最新消息显示,铁7回应称“有点小摩擦”,“(袭击记者)可能是下面的农民工干的……” 哎,这回应实在是妙啊。意外之意就是,根本不是个事儿,大家都散了吧。我们只是和记者朋友开的小玩笑,大家不要以讹传讹,毁谤,甚至谩骂。 还捎带了一下记者的“小题大做”。 紧接着,话锋一转,枪头对准了捧着瓜的农民工兄弟。 工地上的农民工也怕被记者曝光?他们袭击记者师出无名呀?(疑问❓) 再说,农民工为了讨要血汗钱不是常常逼得下跪,跳河……办法用尽也于事无补吗,怎么陡然就从弱势群体,翻身做主了呢? 但无论如何,农民工这个时候(回应中),存在的意义便彰显出来了,有了责任感、顾全大局、哪用往哪搬、“总能舍己为人”。 此刻,农民工=临时工。 这样的回应显然有点避重就轻,有转移“话题”之嫌。 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农民工袭击记者,它不应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涉及到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的铁路安全的偷工减料问题才是,也是记者被袭击的源头和症结。 有个挺残忍的词叫“拿生命赚钱”,一群人无可奈何、举步维艰、苟延残喘,又目光坚强地走下去。那种窒息感,让人心生怜悯。 今天我突然觉得我一直理解错它了,它真正的意义或许应该是又一群人蝇营狗苟、狼狈为奸、假公济私,嘴上全是高义,脑子里盘算的全是如何戕害他人的生命为自己牟利的勾当?那种无耻嘴脸,让人反胃恶心。 这样理解,一切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 远的不提,单看食品安全问题中曝光出来的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例,哪个不是为了赚钱,慢性草菅他人生命? 吃的不安全、住的不安全、用的不安全,没想到,连行,现在也不安全! 所以,有人替我们想好了:“死”了最安全!他们努力地“铺路”!
来源:独对东风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