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苏联的原因:俄罗斯进行的争论及一些结论 [俄]德·格·诺维科夫
推荐者按语: 此文是[俄]德·格·诺维科夫发表在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社的《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里的一篇文章。作者谈论的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俄罗斯的争论,笔者今天读来,深受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祝词中指出:“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主角的同志们和诸位网友,联系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仔细阅读和深刻思索该文,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齐 工
推荐者提要: 苏联经济是最稳定的一种经济。在苏联时期,公民社会福利稳定增长。在1928~1987 年这段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即使在8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也达到了3%~4%,这种发展速度是发达国家的标准。 苏联政府奉行个人主义的金融政策,其后果是居民个人收入大幅上升。如果1981~1987年间,苏联居民的货币收入年均增长157亿卢布,那么,在1988~1990年间,已经达到667亿卢布。在生产增长速度放缓和商品储备减少的同时提高个人收入,导致通货膨胀和消费市场的崩溃。 正是由于戈尔巴乔夫领导班子的唯意志论行为,导致国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陷人深度危机。这种局面推动了苏联的离心过程。 改革是在“多一些社会主义!” 和“革命在继续!”口号下开始的,而以反社会主义政变结束。 执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是导致苏联被摧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改革的思想家提出让党走上“非国家化”道路,目的是把苏联共产党从行政和经济机关的活动的监督者的角色下“解脱”出来。1990年,苏联宪法中宣布苏共在苏维埃社会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的第六条被撤销。 与此同时,苏共党内的意识形态危机不断加剧。在1990年召开的党的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苏共领导思想上的软弱无力暴露无遗。代表大会通过带有一系列含糊声明的《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宣言代替苏共的新纲领。代表大会决定正式允许在党内建立政治“派别”,而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获得最广泛的自主。苏共的思想统一遭到破坏。党内出现了各种派别和集团。最有影响的是苏共的民主派。其拥护者反对“一党专制”,要求“真正的民主”和政治多元化。其结果是打断了国家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不负责任和犯罪不受惩罚的浪潮充斥着整个国家。 思想上的各种分歧使苏共由一个充满活力的政治机构一下子变成一个争论俱乐部乐部。戈尔巴乔夫的左右逢源加速了解体进程。 最终,四分五裂、失去了真正权力的苏共无法对抗导致党被取缔、国家被解体的摧毁性趋势。1991年8月苏联共产党的组织没有被动员起来支持以国家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虽然已经这样,但是1991年6月12日开始成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还是发布命令,禁止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在俄罗斯领土上活动。摧毁苏联的道路终于清扫干净。 西方情报机构的颠覆活动是摧毁苏联的基本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发动了反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宣传是“冷战”最重要的武器。美国新闻署的主要任务就是同共产主义力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进行新闻战。1960~1980年间,美国新闻署的活动范围极其广泛。该机构在129个国家设立了214个办事处。美国新闻署有几百个广播电台和几十个电视中心。该机构出版数千份报纸和数百种期刊。美国新闻署在其宣传活动中使用最新的信息心理影响法。 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苏联社会内部成功地找到了同盟者,有步骤地诋毁了共产主义价值观和理想,创造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形象。西方宣传对部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领导的道德伦理和思想状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西方的宣传者成功地毁掉了苏联社会的团结,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反对苏联社会团结的力量。 苏维埃国家有效的思想宣传工作受阻,宣传机器无法捍卫社会主义的成就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在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实际上背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情况下,苏联输掉了新闻宣传战、信息心理战,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其毁灭。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崩溃促进了苏联被削弱和摧毁的进程。 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力量执政,民族主义力量在随后的瓦解苏联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崩溃促进了苏联被削弱和摧毁的进程。 进行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研究的仅是摧毁苏联的问题,面不是苏联1985~1987年宣布改革的原因。1985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宣布的加快政策和1987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上宣布的改革政策是这些改革的开端。目前,一些俄罗斯研究人员认为,导致苏联毁灭的原因就是促使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改革的那些原因。另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政策本身造成的结果。 我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已经成熟。这样的改革可以为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强劲的推动力。此前,苏联形成了计划管理经济和社会进程的机制。在这些背景下,执行具有明确纲领的改革尤其重要。因为没有明确的纲领、戈尔巴乔夫混乱的行动使整个国家机器全面失衡。产生的危机被国内外社会主义的敌人积极地利用。他们尽一切可能让苏联离开历史的舞台。 因此,在摧毁苏联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客观性因素,而是主观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谈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被摧毁比谈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更正确。
* * * * * * * * * * *
摧毁苏联的原因:俄罗斯进行的争论及一些结论 [俄]德·格·诺维科夫
摧毁苏联是由性质迥异的多种因素造成的。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20世纪80 年代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但即使这样,人们对这场危机的缘由和实质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在学术著作和出版物中广泛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建立在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式管理原则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他们确信,苏联经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败北,而且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耗尽了其发展的潜力。然而,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缺少活力的这种结论没有得到客观数据的证实。苏联经济是最稳定的一种经济。在苏联时期,公民社会福利稳定增长。在1928~1987 年这段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即使在8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也达到了3%~4%,这种发展速度是发达国家的标准。 关于苏联经济体制因技术落后而导致崩溃的观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20世纪80年代,苏联工农业使用的技术研制产品符合国际标准的占70%,其中超过国际标准的占15%。 认为军工企业的高消耗导致苏联经济衰败的观点毫无根据。M.C.戈尔巴乔夫多次声称,苏联用于国防的消耗约占整个国民收入的20%~40%。实际上,按照苏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80年代用于军工企业的支出占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显然,这种军工生产的消耗水平是不可能导致苏联经济走向崩溃的。 一种比较合理的观点是,M.C.戈尔巴乔夫在1985~1990年期间实施的混乱的、无章法的、欠缺深思熟虑的政治经济改革是导致摧毁苏联的危机的主要原因。苏联领导宣布实行改革,以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企业开始向“经济管理方式”和“全面经济核算制”过渡,1986~1987年进行的部委改革是第一步。其结果是削减了约40%的中央直属机构,辞退了60万名职员。这一举措严重损害了原本协调一致的经济管理体制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深化改革”使经济状况急剧恶化。1987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有关削减体制内干部的计划内商品供应的决议,而体制内干部的计划内商品供应原本是由国家计委向企业以国家订货的名义采购。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商品和商品原料交易网络,取代计划供应,这一举措导致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大幅上涨。 1987~1988年间通过的建议设立“全面经济核算”的《国有企业(联合企业)法》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途中迈出的又一步。投资大幅缩减,各部门之间的平衡被破坏,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生产衰退,是这一法案导致的后果。苏联经济陷入“既没有计划又没有市场”的窘境。 国家领导层考虑不周的行为也影响到贸易金融部门。取消国家对外贸易垄断导致消费品短缺。因为一些商品外销可以获得巨额收入,它们在工厂就被买空,根本不会投放到国内市场。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一些工业制成品被变成废料或者被当做原料出售。根据专家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消费品有1/3被运出国门。 同时,苏联政府奉行个人主义的金融政策,其后果是居民个人收入大幅上升。如果1981~1987年间,苏联居民的货币收入年均增长157亿卢布,那么,在1988~1990年间,已经达到667亿卢布。在生产增长速度放缓和商品储备减少的同时提高个人收入,导致通货膨胀和消费市场的崩溃。很多食品和日用品都从零售商店消失了。当局对各种食品(肉、奶、黄油、糖、酒精饮料、粮食)实行票证。政府想消除消费品短缺现象,大幅度增加进口。快到1990年的时候,苏联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00亿卢布。 社会和经济局势急剧尖锐化是“经济转型”的后果。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生产下滑。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金融制度瘫痪。居民生活水平恶化。国家财政赤字增加(从1985年的189亿卢布增加到1991年的890亿卢布)。国家债务增加。如果1985年苏联的内债是1420亿卢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2%),在1990年苏联的内债已经达到了5660亿卢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6%》,1985年苏联欠外债为300亿元,1991年达到1200亿美元。苏联的黄金储备缩减了90%,从1985年的2000吨到1991年的200吨。因此,正是由于戈尔巴乔夫领导班子的唯意志论行为,导致国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陷人深度危机。这种局面推动了苏联的离心过程。 执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是导致苏联被摧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考虑到党在管理国家和苏联社会生活组织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是完全合理的。 改革的思想家提出让党走上“非国家化”道路,目的是把苏联共产党从行政和经济机关的活动的监督者的角色下“解脱”出来。1990年,苏联宪法中宣布苏共在苏维埃社会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的第六条被撤销。苏联共产党的所有权力都转交给了苏维埃机关。但是没有考虑到,正是党的委员会才是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环节。地方苏维埃既没有为此而培养的干部,又没有必要的行政资源。其结果是打断了国家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不负责任和犯罪不受惩罚的浪潮充斥着整个国家。 与此同时,苏共党内的意识形态危机不断加剧。在1990年召开的党的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苏共领导思想上的软弱无力暴露无遗。代表大会通过带有一系列含糊声明的《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宣言代替苏共的新纲领。代表大会决定正式允许在党内建立政治“派别”,而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获得最广泛的自主。苏共的思想统一遭到破坏。党内出现了各种派别和集团。最有影响的是苏共的民主派。其拥护者反对“一党专制”,要求“真正的民主”和政治多元化。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派”,其代表拥护社会主义,但批判社会主义的“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模式”,为争取“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斗争。同时还形成了一些其他派别(劳动人民联合阵线,“团结”),它们要求消除苏联“改革”和变革过程中不断增长的威胁。思想上的各种分歧使苏共由一个充满活力的政治机构一下子变成一个争论俱乐部乐部。戈尔巴乔夫的左右逢源加速了解体进程。 在苏共作为一个统一的组织活动能力衰退的情况下,1990年6月成立了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此前,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是苏联唯一一个没有自己的共和国共产党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的组织者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保留作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 最终,四分五裂、失去了真正权力的苏共无法对抗导致党被取缔、国家被解体的摧毁性趋势。1991年8月苏联共产党的组织没有被动员起来支持以国家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虽然已经这样,但是1991年6月12日开始成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还是发布命令,禁止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在俄罗斯领土上活动。摧毁苏联的道路终于清扫干净。 戈尔巴乔夫政府的对内政策给苏联造成了沉重打击。苏联社会的激进改革被宣布为新内政方针的主要内涵。就 1985 ~ 1988 年事情的本质而言,苏联领导层为无法控制的政治进程提供了一个开端,其发展导致国家瓦解。改革是在“多一些社会主义!” 和“革命在继续!”口号下开始的,而以反社会主义政变结束。 公开性政策是改革的基础。国家领导层认为公开性是社会民主化的基本手段。但事实上 ,公开性是操控社会思想的一种机制。自由主义力量利用公开性,组织了破坏苏联社会思想基础的有力行动。“民主的”大众传媒在歪曲苏联历史,损害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活动家感信的同时,抛出了大量积压的负面信息,诋毁涉及苏联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切。为了树立苏维埃国家制度的负面形象,使用所有能够利用的各种借口,其中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客轮的事故、亚美尼亚地震等)。 同时,在亚历山大· 雅科夫列夫的主持下,苏联共产党形成的信息政策,置有关公开性的各种论述于不顾,距离自由地讨论紧迫的问题越来越远。于是,1988 年 3 月 13 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尼娜 ·安德烈耶娃的文章《我不能放弃原则》。在这篇文章中,尼娜·安德烈耶娃捍卫苏联历史的一系列想法,包括反对对苏联历史的斯大林时期进行恶意中伤。但是,这篇文章和作者本人因捍卫斯大林主义很快就遭受到大众传媒的毁灭性攻击。从各个宣传工具燃起的这把火意味着:现在可以自由地批判苏联历史,但不许自由地捍卫苏联历史。 已经改变了方针的大众传媒坚持塑造了一个“可怕的祖国”的形象,同时赞美美国和西欧国家取得的成就。他们越来越把资本主义想象成为一种理想的世界秩序模式。 整体上讲,公开性给了苏联国内外的所有敌人一个附加的杠杆。很多人把苏联体制的个别缺陷看成制度本身的问题,这就是“洗脑”的结果。1917 年俄国偏离了所有“正常国家” 都沿着其前行的“正确的”历史道路的思想被强加给社会。 国内破坏性力量——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对派——的活动促成了苏联解体。 持不同政见政治群体在苏联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人数不多、组织得并不好的反苏活动家的集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人数增多了,从国外获得了资金援助,具备了出版和宣传印刷材料的基础。在改革和公开性条件下,持不同政见者运动规模扩大。 思想上的不同政见在苏联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现象。其内部划分为“西方派”、“乡土派”和其他一些流派。与其说是观点上的共同性把这些反对派分子联合在一起,不如说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恨把这些反对派分子联合在一起:“西方派”A.萨哈罗夫指责苏联支持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而“乡土派”M.沙法列维奇则指责苏维埃国家仇视俄罗斯。 苏联这些“同共产主义进行斗争的战士们”与西方情报机关和人权组织密切合作。正是持不同政见者成了苏联社会中的“第五纵队”,它保证了西方的宣传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他们强迫大多数人质疑社会主义价值观,质疑杜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想。 在多元化和公开性条件下,过去的持不同政见者获得了公开进行政治斗争的可能性。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几十个非正式组织。它们逐渐地政治化了。在1988年5月组建了“民主联盟” (瓦·诺沃德沃尔斯卡娅)。1988年8~9月间,该组织成员在莫斯科召集了两次反共产主义集会。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反对派联合成“跨地区议员团”,其领导——A.萨哈罗夫、IO.阿法纳西耶夫、B.叶利钦和T.波波夫——要求废除苏联宪法第六条,主张损害国家稳定的政治罢工合法化。 1990年社会政治运动“民主俄罗斯”继续了反苏和反共产主义的路线。其领导人倡导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进一步民主化,拥护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从苏联分裂出去。1989年成立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也持反共产主义立汤:反对派积极地撼动社会政治局势。 民族主义组织——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共和国里出现的“人民阵线”——在苏联解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起初,这些组织宣称其目标是捍卫改革和公开性,但是,随后它们就提出了民主主义和分离主义口号。 民族矛盾激化是摧毁苏联的主要原因之一。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导致民族间关系的恶化和民族主义的爆发。在大多数情况下,种族冲突都是由自由主义力量计划好的。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A.努伊金就强调指出:“我们支持能动摇政权的一切。不吸收强有力的民族杠杆加入就不能推翻它……”为了使用这些杠杆,民主思想和民族主义联合在一起。 民主主义者宣称,在“苏联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条件下,不能建成民主。他们据此得出结论:进行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是苏联人民的首要任务。 中央领导无力控制局面。民族自由主义者挑衅性的狂妄举动激起了民族主义的嚣张。种族冲突动摇了整个国家尤其是外高加索和中亚。20世纪90年代初,在沙文主义浪潮中,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中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力量执政,民族主义力量在随后的瓦解苏联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西方情报机构的颠覆活动是摧毁苏联的基本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发动了反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宣传是“冷战”最重要的武器。在20世纪下半叶,华盛顿付出重大努力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宣传机器。1947年2月.“美国之声”广播电台开始用俄语广播。1953年美国国会根据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建议通过了建立美国新闻署的决议,美国新闻署的主要任务就是同共产主义力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进行新闻战。1960~1980年间,美国新闻署的活动范围极其广泛。该机构在129个国家设立了214个办事处。美国新闻署有几百个广播电台和几十个电视中心。该机构出版数千份报纸和数百种期刊。美国新闻署在其宣传活动中使用最新的信息心理影响法。 应该承认,西方的宣传给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苏联社会内部成功地找到了同盟者,有步骤地诋毁了共产主义价值观和理想,创造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形象。西方宣传对部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领导的道德伦理和思想状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西方的宣传者成功地毁掉了苏联社会的团结,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反对苏联社会团结的力量。 苏维埃国家有效的思想宣传工作受阻,宣传机器无法捍卫社会主义的成就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在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实际上背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情况下,苏联输掉了新闻宣传战、信息心理战,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其毁灭。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崩溃促进了苏联被削弱和摧毁的进程。 1989年苏联军队开始从中东欧国家撤出。由于政治自由化,苏联在盟国军事存在的削弱引起了反苏和反共产主义情绪的激化。但是,苏联领导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社会主义联合体中的各个国家。戈尔巴乔夫外交政策的方向是西欧和美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不再是苏联的优先考虑因素。没有为保留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做任何事情。苏联实际上背叛了自己的盟友,从一个旁观者的立场,眼看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社会制度替换。社会主文阵营的解体,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创造了毁灭苏联的国际环境。 进行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研究的仅是摧毁苏联的问题,面不是苏联1985~1987年宣布改革的原因。1985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宣布的加快政策和1987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上宣布的改革政策是这些改革的开端。目前,一些俄罗斯研究人员认为,导致苏联毁灭的原因就是促使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改革的那些原因。另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政策本身造成的结果。 我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已经成熟。这样的改革可以为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强劲的推动力。此前,苏联形成了计划管理经济和社会进程的机制。在这些背景下,执行具有明确纲领的改革尤其重要。因为没有明确的纲领、戈尔巴乔夫混乱的行动使整个国家机器全面失衡。产生的危机被国内外社会主义的敌人积极地利用。他们尽一切可能让苏联离开历史的舞台。 因此,在摧毁苏联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客观性因素,而是主观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谈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被摧毁比谈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更正确。 本文作者:[俄]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诺维科夫: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俄罗斯联邦会议国家杜马代表,历史学副博士。 (陈爱茹 译) 原文转载自:李慎明主编 王立强 傅军胜 曹苏红 副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第19—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