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农业战线 查看内容

何处是归程——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

2016-4-3 21:00| 发布者: lhf1010222| 查看: 1687|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伴随改革开放浪潮诞生的第一代“打工族,”如今已年愈五旬,被称为“高龄农民工”,这个群体据说已达4600万之巨。随着年龄的增大,城市留不住,回乡难养老的困境正窘迫着他们。 ...
        改革时代正值壮年,而第一代农民工却已老去。

  伴随改革开放浪潮诞生的第一代“打工族,”如今已年愈五旬,被称为“高龄农民工”,这个群体据说已达4600万之巨。随着年龄的增大,城市留不住,回乡难养老的困境正窘迫着他们。

  最近,看到一组关于高龄农民工的报道,那些鲜活的例证和沉重的扣问无疑可以刺痛每个读者的神经。

  53岁的刘大明是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外出务工已有15年,先后去过乌鲁木齐、宝鸡、广州等地,进过工厂,修过铁路。2013年,刘大明在工地用铁錾子打石头时,一粒石子飞溅起来打瞎了他的左眼。安装了假眼后,他又回到工地上。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他能坚持下来的秘诀就是“多吃肉”,“如果不吃肉,总感觉脚耙手软的,哪来力气干活?!”60岁的朱红坤告诉,他与刘大明一样“舍得吃肉”。他说,绝大部分像他这样上了年纪的农民工,都得靠吃肉来补充能量,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早已在高龄农民工之间达成了共识。

  在澎湃新闻采访的16名“超龄”农民工中,有的持假身份证得以留在工地,有的走进理发室将白发染黑,有的用体力与勤恳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包工头,包工头主动协助应对劳动监察部门的检查……有一名陈姓农民工,今年已76岁,属五保户,在建筑工地干“破桩头”的活。他告诉澎湃新闻,这名超龄农民工年岁虽大,但身体好,比一些年轻人还能干,每月能挣六千元左右;但总担心被查,每遇劳动部门检查,他都会找理由拒绝出示身份证。(澎湃新闻《高龄农民工:靠吃肉补充体力 靠染发躲过检查》)

  2015年11月23日,黑龙江省集贤县龙腾物流市场内,62岁的农民工邵贵合一个人默默地呆在废弃的工棚里。这里靠近中俄边境,西伯利亚的寒风直吹而过,室外温度零下20℃。

  工棚里没有暖气,塑料盆里的洗脸水早已结了冰。邵老冻得全身发抖,鼻涕直流。他不停地搓手,想让自己暖和一点。寂静的工棚里,有时能听见邵老牙齿打颤的声音。邵老有家,可回不了。2015年5月4日,邵贵合带领4名工友来到位于集贤县城区的“幸福家年华·商业广场”打工。未料,开发商——黑龙江建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黑龙江建成地产公司”)欠下他们2.95万元工钱。一年将尽,讨薪未果,邵老被迫走上捡废品、每天啃两个馒头的日子。(澎湃新闻《“打工爷爷”黑龙江讨薪记:烤馒头充饥 电灯泡取暖》)

  58岁的刘恩科是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正月十八从老家回到海口后,直到现在都没找到活干,没活干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只出不进的状况让刘恩科很是担忧,他只能想办法“节流”。“一个月房租480元,加上水电,怎么也要600元左右,和表哥一家平摊,也要两三百元。”刘恩科说,虽然现在多是自己做饭吃,但菜价并不便宜。和工友聊天的间隙,一位老人牵着孙子从刘恩科身旁走过。刘恩科望着他们,若有所思。“常年在外,我最大的煎熬就是想家。”刘恩科说,每次看到别人一家团聚的情景,他就会有些失落。“再干两年,我就不干了,60岁也该退休了,到时我就在家种地,家里还有五六亩田,种的都是小麦玉米,现在是儿子在种。”刘恩科说,外出打工这么多年,没有缴过社保,回乡养老是唯一的选择。

  来自四川的赵德强,今年60岁,年后从四川回到海口后,他只接了两份工,不过都是两三天的短工。今年年后活很少,因此,在生活上,赵德强需要精打细算。虽然和几名工友合租,但每个月房租平摊下来也要300元左右。赵德强吃得很省,但一天也要花十几元。劳力是赵德强唯一的本钱,但这并不值钱。4年前,赵德强跟着几名老乡来到海南,在工地干了两年,也经历了被拖欠工钱的无奈。转眼间,赵德强的头发白了,皱纹也多了,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他已经老了。说起家人,赵德强心有愧疚,他希望能多攒点钱,留给孩子们。“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外打工,感觉挺对不起他们的。”赵德强说,他知道自己干不了多长时间了,“我没有退休金,到时候只能回到老家养老喽。”(海南特区报《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困境:老了之后该返乡还是留城?》)

  全国人大代表、80后农民工张晓庆说,他的亲戚朋友60岁还出去打工。通过染头发或穿着年轻一点,或做一些假证件,改一下年龄,就是为了获得保险一类的保障。上有老、下有小,赚钱养家,是这些高龄农民工年过半百仍然坚守务工的原因。(央广网《4600万高龄农民工:为参保被迫染发 做假证改年龄》)

  ——

  高龄农民工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的辛酸不仅是属于这个群体的伤痛,也是最广大的农民的伤痛,何尝又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伤痛。正如广州日报《“高龄农民工”养老尴尬》一文所言:“这群曾为城市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农民工群体,临近九退休,却普遍遭遇着老无所养的尴尬境遇。他们有的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却徘徊在社会保障大门之外;有的虽已告老还乡,却因为无法连续缴纳社保15年而无法享受养老金。”无疑,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问题既然出了,就要查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打工难参保,回乡难养老”的现象?笔者认为,源头还在于改革开放后,中国选择了一条所谓“利用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路子。广大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虽然他们建设了城市,创造了财富,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扬名天下,然而城市和城市的资本家看重的只是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完全无视他们安身立命的基本需求,他们干的是城市工人的工作,却享受不到城市工人的劳保待遇。他们把青春和血汗全部奉献给了城市,最后却只落得被城市抛弃的命运。对某些人来讲,他们就是会说话的劳动机器,一旦劳动力被榨干后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价值。因此说,高龄农民工的社会问题这所以会集中暴发,完全是对当年那些洋洋得意于“比较优势”论者的报复,历史的发展再一次证明,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问题是,谁来认这笔债?谁来还这笔债?

  那位发明“比较优势”学者的恩师,也就是那位“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我们欠农民太多”,不论出于什么动机,现在看来,这倒真是一句大实话。可是,他也许无法回答的是,对农民欠下如此重债,不正是拜其主持倡导的农村改革政策所赐吗!一面承认欠农民的债,一面对欠债原因语焉不详,或者倒打一耙,归罪于前改革时代,正是改革家们的“绝技”,其目的不过还是那个老套,“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深化改革来解决”,也就是说要把市场化、私有化的改革进行到底。难道这就是改革家们给农民还债的方法?

  中国的农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最善良的农民,也可以说最能忍耐的农民,既然城市把我抛弃,回到家乡农村总还有一线生机和活路吧!他们回到农村后,成为空巢老人,只要一天干得动活就可以多活一天,实在没有办法,失去自理能力,就选择自杀将自己消失于无形。社会学家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农村老人自杀的调查案例,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人,谁不会为农村老人的命运揪心!面对这些自杀的老人,无处可归的高龄农民工,难道不是在拷问着中国人的良心,国家的良心!我们要感谢相关媒体的报道和有识之士的调查研究,感谢他们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终于让我们的社会透露出些许微光。

  今天,中国又到了这个十字路口,经济发展形势的不妙前景,已经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无可避免的显露出来。不久前,我们的财政部长提出,中国工人的工资过高,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就是刚刚召开的两会上,代表们正热烈讨论要修改《劳动合同法》,认为这项法规对工人的过度保护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的障碍。更有层出不穷的讨薪事件,有的讨薪工人被打死打伤了,有的还被送上了公审台示众。我不知道,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难道就是对农民欠债的偿还方法!或者说,难道国家一有困难,就只能用对农民欠债的办法来渡过难关!

  我要说的是,我们已欠农民太多,不能永远老这么欠下去,还是那句老话:欠的总有一天要还!谁也逃不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