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六月下旬,世界第二经济体的股市爆发了资本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次灾害,在监管者高呼“牛市刚刚起步”的大背景下,股指突然倾泻而下,势不可挡。 这次灾害,被当时的人以“崩盘”表述,实在是准确至极,它是崩了。 2008年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股灾,并且跌掉的指数绝对值是历史之最。但是,它的危害并没有那么恐惧,因为它是慢性下跌,不想遭大灾的人可以随时下车。 2015年的这次灾害,是直接往悬崖里扔尸体,能躲过的人微乎其微,它表现为常规性跌停,甚至整个大盘都跌停。 灾害发生后,整个社会弥漫着救市的呼声。 不过,本人当时坚决反对救市,我记得很清楚,就在7月2号,我公开写了反对救市的文章,网上还可以查到。 为什么要反对救市? 因为我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性,因为我看到了病根之所在。 最后救了没有?当然是救了。 救过来了吗?没有。 证监部门的手段完全用尽,法律警告也罕见性出现,只差没有关停。 怎么办呢?无奈之下,祭出了“熔断制”。 起作用了吗?也没有。大盘继续跌停,连跌了三天,这个“熔断制”不得不暂停,它把自己给熔断了。 再往后走,也就只能放弃救市,痛麻木了,自然稳住。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只要是经历了那次灾害的投资者,之后的任何股市波动都不会在心理上产生波澜。 也是在那次灾害之后,“制度建设”成为每位投资者和每位管理者心中的头等大事,大家都承认,要想股市健康发展,要想投资者有回报,只能靠制度,只能靠法律。 十年过去了,制度建设到底怎么样了呢? 是看制度出台的多少?还是看股市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表现? 个人认为,后者会更有说服力。 过去的十年, 世界最强国,美股道琼斯指数从17000多点涨到45000点。 被我们嘲笑了二十年的日本,日经指数实现翻倍,并且创造了历史新高。 被我们极其看不起的印度,今天的指数大约是十年前的三倍。 打仗三年多的俄罗斯股市大体相当于A股的形势。 十年时间,经济一直在正增长,并且增速不低,至少比美日俄都要高。 如果只用数据来支撑指数的话,不应该出现十年熊市的局面。 那就要问了,这十年,到底建设了什么有利于支撑股市健康发展的制度? 过去十年,我没有专门写过股市文章,只是偶尔在其它文章中提几句,且坚定拒绝有牛市可能,从未改变立场。 为什么呢?因为我真的没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转变,只看到了抽水机马力越开越大的创新。就在前不久,我提到A股的“十过”:过大的融资量;过低的上市门槛;过松的监管法律;过短的大股东锁定期;过少的分红回报;过于复杂的交易权差异;过轻的退市惩罚;过于疯狂的概念炒作;过于悬殊的信息不对称;过于方便的资产外流。 这“十过”有一丁点改观吗?没有。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则重要新闻,有关方面决定继续加大对科创型企业的上市支持力度,让一些有科技含量却不能赢利的公司上市融资。 因为涉及到“科创”二字,我本人也无法完全持反对意见,免得别人骂我是义和团。 但是,“科创”二字就能代表企业真的具有科技创新力吗?不一定,特不一定。 至少可以肯定,部分企业的“科创”二字跟“包装”二字是等价的,已经上市的许多科创公司很快就平庸亏损足以说明一切,业绩变脸比翻书还快。 你要相信,真正拥有核心科技的公司,经历多轮融资孵化,想不赢利都难。 十年的熊市之后,如果没有对投资者有绝对尊重的决心,必将形成恶性循环,整个市场的水池就这么大,一年没回报,可以忍,五年没回报,还可以忍,十年没回报,只怕很多人就难以接受,没有人再愿意往池里注水了。 去年,有个新名词叫“耐心资本”,换个说法,就是鼓励大家做长期投资,不要快进快出。 似乎没什么号召力,响应的人不多。 最近,又出了个新名词叫“积极资本”,差不多也是鼓励长期投资。 创新制度,不是创新名词,耐心也好,积极也罢,前提是得有回报,没有回报,都进去当解放军吗?都进去当慈善家吗?不可能!股市里的“量化操作”是耐心投资还是积极投资? 有人会问我:“你说咋办嘛?” 我的回答很简单:“立即纠‘十过’,一秒钟都不能等,暂停融资也要纠,推倒重来也要纠,不纠这‘十过’,永远不可能出现美国那样的十六年长牛。“ 有人又会问:“融资停了,那还是正常股市吗?” 我只能反问:“现在的市场,是正常市场吗?” 马上就要到十周年的敏感时刻,每个人都要问: 人生有几个十年?一个世纪含几个十年? 十年时间,即使不需要任何监管,就让一帮民间人士自发地玩集资交易,回报率一定会低于现在的正规市场吗? 如果不能真心反省过去十年资本市场有哪些对不起投资者的过失,就无法开启未来回报投资者的大门,疯狂一阵是可能的,慢牛是绝无可能的。 还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有股市?取消不行吗?“ 我说:“只要是资本主导的经济体,就一定会诞生股市,没办法逃避,资本是源。“ 如果再次发生股灾,还要不要救市? 反对!还是反对! 刮骨的制度建设才是根本之道。 写于2025年5月28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