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播出后,由于该剧歪曲历史和有意洗白地主等问题受到许多人的批评。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 20 版,刊登了该剧导演刘家成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键(创作谈)》。他在该文中说:“有观众反映,《生万物》的人物塑造不同以往。比如,地主宁学祥有作为剥削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也有勤俭的一面;费左氏虽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深度受害者,但也深明大义、敢作敢为、忠诚尽责,是费家的顶梁柱。农民之中,既有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封大脚,也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铁头……观众之所以感觉人物形象鲜活,就是因为我们努力做到每个人物都有原型,不做扭曲化、脸谱化的艺术处理——真实的人物总是最有感染力的。” 事情真的像刘家成说的那样吗?非也。 这两天,我看了《生万物》据以改编的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发现电视剧《生万物》与原著相比,改动很大,有的改动完全背离了原著。这里只谈谈宁学祥与宁可金父子这两个人物设定的改动。 关于地主宁学祥 在电视剧《生万物》中,地主宁学祥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农民和开明地主,而在原著中,宁学祥则是一个身有血债的反动恶霸地主。 在小说第8章中有这样的情节: 当宁学祥听到村里要搞土改的消息后,对他老婆银子说:“我遇上了不讲天理的世道了,我日他祖奶奶!”“你狗日的共产党,你怎么白抢我的地呢!我那些地来得容易吗?我日你亲娘呀!……” 村长封铁头听说县里有的村在土改时动员地主主动献地获得成功,就与费百岁一起去找宁学祥商量献地的事。宁学祥便带着他们来到村外宁家老林,指着宁家祖坟说:“要献地我做不了主,你问问宁家老祖吧,地都是他们置下的”。故意戏弄封铁头他们。 后来村里其他富户都献了地,村干部又去找宁学祥。宁学祥对他们说:“告诉你们吧,我把地已经献出来了,并且已经分给众人了。” 封铁头不相信,问他:“你怎么献?怎么分的?” 宁学祥回答说:“我拿出630亩地,分给我的的佃户,并且写了地契”。实际上宁学祥搞得却是假献地,他为了混过土改这一关,把差地分了出去,好地却留了下来,而且在分地时都记下了账,留了地契副本,准备等着国民党打过来后再要回来。宁学祥的鬼把戏很快就被大家识破了,引起了众怒。 在小说第9章中有这样的情节: 村里开会批斗地主,郭小说跳上台指着宁学祥说:我爹欠了宁学祥一斗秫秫(一种高粱),到死也没还上,宁学祥就把13岁的俺弄了去,长年干活不给工钱,干了20多年都没有给工钱。 后来又有人讲:宁学祥到佃户家逼租揭锅封门,结果冻死了人;宁可金当村长时欺压村民,有的人甚至被他打死,宁学祥父子俩共欠下12条人命。…… 面对愤怒的村民,宁学祥突然大喊:“救命呀救命呀!蒋委员长快来!可金我儿快来!”他这一喊更把大家激怒了,无数条嗓子喊道:“砸死他!砸死他!”不知多少人涌上来,或用棍,或用拳脚,很快就把他砸得断了气。 关于宁学祥大儿子宁可金 在电视剧《生万物》中,宁可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后来成为八路军指挥员。而在原著中,宁可金却是一个杀人不咋眼的刽子手、血债累累的地主阶级孝子贤孙和国民党反动军官。 小说第8章提到: 宁可金在土改3年前,就被八路军派来的工作人员罢免了村长职务,选出封铁头接任村长。宁可金被罢免后,先是躲在家里长时间不出门,后来去了沭河西的国民党占领区。 在小说第10章中有这样的情节: 宁学祥死后的一天夜里,宁可金带了1个连的国民党兵(共 70多人,宁可金是连长)袭击了天牛庙,宁可金叫手下把村民赶到村前铁牛边的平地上。在驱赶村民的过程中,国民党兵见到女人就强奸,连60多岁的老太也不放过。有两个兵见到祖孙两个女的,孙女只有11岁,也分别被强奸了。一个匪兵连宁可金的亲妹妹苏苏也没有放过,当苏苏告诉他宁可金是自己亲哥哥后,这个匪兵依然没有停止,只是在强奸苏苏后偷偷溜走了。 村民们被赶到村前铁牛边的广场上后,宁可金叫分了他家地的人站出来。在此过程中宁可金开枪打死了刘胡子,接着又一刀砍下了刘胡子怀孕待产老婆的头,刘胡子老婆倒下时一个婴儿从肚子里落了下来,宁可金见状又上去一刀杀死了婴儿。 在场的村干部和群众一起大骂宁可金,其中封大花骂的声音最高,宁可金就叫几个匪兵把封大花拉到附近论奸了。第7个上来的是一个排长,因自己的家伙不听使唤,一时火起,就把盒子枪的枪管插进去扣动了扳机…… 宁可金后来又打死了铁头的老婆,叫两个匪兵把铁头的儿子坷垃拉到铁牛边,硬是按着坷垃的头撞向铁牛,只听到“嘭”的一声,铁牛身上只见一片血、一片脑浆。 宁可金叫匪兵赶着一部分群众,在附近挖了一个大坑,把15名村干部和贫雇农赶到大坑里要活埋他们,当土埋得只剩下15个人头露在外面时,宁可金便拿着铁锹和匪兵一起把15个头都砍了下来。然后把人头放在他爹宁学祥的坟前,大哭几声后,连夜往沭河西岸撤去。当他们走出六七里地时,听到天牛庙方向共产党县大队前去解救的枪声。 小说第10章对宁可金带兵血洗天牛庙的描写实在令人发指、惨不忍睹。上面只是介绍了一个梗概。 在原著中,宁学祥是一个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立场十分反动,身有血债的恶霸地主,但在电视剧《生万物》中,却被描写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农民,最后主动把自己的土地献给政府的开明地主。 在原著中,宁可金是一个欺压村民的恶霸,后来又成为国民党反动军官,是一个血债累累的地主阶级孝子贤孙和杀人不咋眼的刽子手,可是在电视剧《生万物》中,宁可金却变成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和救国救民的八路军指挥员。 《生万物》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的作者赵德发,1955年生,是山东省莒南县人。《缱绻与决绝》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他在记者采访时说:我出生于农家,在土地上长大,为了写这部小说,我回望家乡,梳理人事,审察风情,凡与土地有关的素材都记下来。这些素材又生发为一个个人物和一段段故事。我给这部书的写作定下了三点追求:首先,观念要新,让这部书能够反映历史真相,贴近历史本质。其次,要有鲜活生动的情节和人物,把小说写得好看;第三,要有密集的审美信息,适应快节奏社会的读者口味。经过两年的准备,我吃过1995年的过年饺子,打开电脑,敲出了“缱绻与决绝”五个大字。虽然那时我还在上班,有好多工作,但是酝酿已久的那股气一直回荡在胸中,因此写得很顺,也很猛,有泥沙俱下、一泻千里的感觉。用一年时间完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2月,《缱绻与决绝》获得山东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文学作品奖。同年4月,《缱绻与决绝》获得“1997年全国十佳小说”长篇小说第一名。1998年9月,《缱绻与决绝》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1年,《缱绻与决绝》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赵德发是山东省莒南县人,《缱绻与决绝》这部小说的素材就取之于他的家乡。他的创作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让这部书能够反映历史真相,贴近历史本质。”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他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准备,回望家乡,收集素材,梳理人事,审察风情,然后精心构思,最后一气呵成。这说明,《缱绻与决绝》这部小说不是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而是“反映历史真相,贴近历史本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小说出版后多次获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是,电视剧《生万物》的编导在进行改编时,却不忠实于原著,对原著中的一些主要人物特别是地主宁学祥与宁可金父子的人物设定进行了彻底改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该剧导演说:电视剧起名《生万物》的用意,是通过绣绣等人的抗争,歌颂中国人民勇于向命运抗争,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就没有“歌颂中国人民勇于向命运抗争,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吗?而非要把宁学祥这样一个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立场十分反动、身负血债的恶霸地主,在电视剧《生万物》中改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农民和主动献地的开明地主;非要把宁可金这样一个血债累累的地主阶级孝子贤孙、杀人不咋眼的刽子手和国民党反动军官,变成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和救国救民的八路军指挥员才能“歌颂”吗? 该剧导演说:“没有真实,年代剧就没有意义”,“观众之所以感觉人物形象鲜活,就是因为我们努力做到每个人物都有原型,不做扭曲化、脸谱化的艺术处理——真实的人物总是最有感染力的。” 对此,我们也不禁要问,难道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对人物的塑造就不真实,而电视剧《生万物》才算是真实的吗?难道鲁南地区土生土长的赵德发,对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了解还不如北京生北京长的刘家成吗? 由此可见,电视剧《生万物》编导的所谓“歌颂”、所谓“求真”都是骗人的鬼话!他们对宁学祥父子的人设进行如此的“改编”,只能说明:在他们认为,只有歌颂地主阶级的文艺作品才是真实的,而“反映历史真相,贴近历史本质”的作品都是不真实的。 可是,对于这样一部歪曲历史事实和有意洗白地主的作品,却得到一些官媒的赞颂,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