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75年上映了电影《第二个春天》,故事内容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春天”,海军某支队政委冯涛奉命前往东港造船厂任工委书记,领导国产新型导弹艇“海鹰号”的研制。他刚到造船厂,就遇到“海鹰”首次试航中发生主机爆炸事故。厂长齐大同因事故丧失信心,主张放弃自主研制的“海鹰”,转而引进苏联“先进技术”仿制“飞鱼”舰艇。是继续研制“海鹰”,还是从苏联的所谓“援助”中找出路?工委书记冯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依靠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群策群力,终于在“第二个春天”到来时,让国产新型导弹艇“海鹰号”飞驰在辽阔的大海上。 这部电影叙事明快、矛盾尖锐、主题鲜明正确,堪称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经典影片。 影片中有一个重要情节:苏联提供图纸、零部件,派来专家,帮助东港造船厂制造“飞鱼”舰艇,而当“飞鱼”的制造进行了一段时间、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苏联专家得知“海鹰”项目并未下马,又提出要与我方“联合”研制“海鹰”并索要图纸资料,企图获取我方技术秘密并控制我方技术研究,遭到拒绝后就以“你方的不信任态度”为借口撤走专家、拒绝供应零部件,使“飞鱼”工程只能半途而废。现在看来,这个故事情节,简直就是我国下马民用大飞机运十、与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合作”过程的预演。 运十大型民用客机,是在毛泽东主席亲自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推动下,于西元1970年开始自主研发的,经过十年努力,西元1980年试飞成功。然而,这样一个标志着重大自主技术成就的项目,却在西元1985年被迫下马了,承担该项目的上海飞机制造厂被指定与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合作”,专门组装麦道82飞机,理由是这样就能学到“最先进的航空工业技术”。结果是过了几年,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上述“合作”自然消亡了,上海飞机制造厂没有学到一点儿研制大飞机的“先进技术”,白白浪费了近十年时间,还白白地把个运十大飞机项目给废弃了,整个落得个鸡飞蛋打。(参看:路风著《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第20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元2019.7第一版;另见:任治侯:“运十”飞机的研制成功与下马真相) 可以看出,与电影《第二个春天》里苏联人笨拙无赖地找借口取消“飞鱼”项目的作法不同,美国人用一个“合作”挤掉了运十,再用一个所谓“兼并”又“堂而皇之”地废止了“合作”,真是够“巧妙”够“高明”的了。 然而,美国人的“巧妙”、“高明”之成功,离不开我们内部某种思潮的配合。 有学者披露,让运十下马的“官方解释”是:运十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飞机性能还要通过大量试飞才能验收”,“还缺乏试验数据”,“有些机载设备还存在问题”,等等。学者指出“这样的解释岂止是非常勉强, 其实是不通的,就好像是说: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婴儿,因为还没有最后证明其今后是否能够步履矫健,所以不许生存!从技术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运-10不仅是一个机型(产品),而且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飞机的产品开发平台。也就是说,运-10既是当时中国航空技术能力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提高技术能力的基础。”(《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第226页)显然,学者的驳斥言之成理。 实际上,导致运十下马的主要原因,是“改开”后抛弃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指导方针,形成了向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为主的、按“比较优势”论发展的思潮。(“比较优势”论主要是说:中国不必自主发展高端技术能力,只要凭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在“全球分工”中进行低端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高端技术靠“引进”就行了。)此外更主要的政治原因是,当时某些高层人士一厢情愿地以为“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美国也在变”,不顾一切地要“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落入“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思维泥坑,把美国等西方国家当成“真心好朋友”,几乎丧失了警惕心。(参看:钱学森拒绝访问“美国”事件的来龙去脉) 四十年来的事实表明,正如学者指出的:“学习外国技术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不坚持自主开发,就会形成技术依赖。”(《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第226页)运十下马、麦道“合作”的结果,是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对美国、西欧依赖甚至依附,成了没有自主性的组装基地,“而当运十下马二十年之后重新酝酿开发大型民用飞机时,却突然发现我国相应的技术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是萎缩凋零了。”(《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第204页)与此类似的是我国小轿车工业,“改开”以来原有大型汽车制造厂都搞“外资合作”,成为毫无自主技术的外国品牌轿车生产基地(近些年的自主电动汽车热潮是另外成立的一些企业搞出来的)。(《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第41—136页) 上述问题的直接后果,是把我国庞大的民用航空器市场和小轿车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国人,而更大的潜在后果,是危害到我国经济安全乃至国防安全。就像电影《第二个春天》中,如果按照齐大同厂长的思路,因为一次海试事故就下马“海鹰”,转而依赖“引进先进技术”的“飞鱼”,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海鹰”没有了,“飞鱼”也在外国人的控制下造不出来,我人民海军就只能使用从外国进口的、经常在战斗关键时刻出故障、进口维修部件也不匹配的舰艇了。 可以说,运十下马悲剧的产生,就是因为当年在相关战略方针的制定层面,“冯涛书记”走了,剩下的是某些“齐大同厂长”。教训深刻。 近些年来,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自主创新”。西元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时代不同,“自主创新”与毛泽东时代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内涵不完全相同了,但其中的“自主”应该是一致的。 电影《第二个春天》的名称具有双关含义:一方面是指“海鹰”在头一年春天海试失败,在第二年的春天试验成功;另一方面,是暗喻全国解放、新中国建立、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这是“第一个春天”,而以“海鹰号”导弹舰自主研发成功为标志,纠正了在某些人影响下一度照搬苏联(外国)经验的错误思想,实行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使新中国的发展重回正轨,这是“第二个春天”。 那么,领导人近些年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和方针政策,是否能纠正四十年来甚嚣尘上的依赖、依附性“引进”思潮,克服某些买办利益阶层的阻挠,使我国重新走上正确的政治和技术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从而走向“第三个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