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个曾被教员高度重视、风靡一时的《红旗》杂志吗?它曾是理论宣传的先锋,引领着无数人的思想潮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雨沧桑。可为何到了80年代,却被停刊,被《求是》杂志取代了呢。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红旗》杂志的总编辑、副总编辑等人就相继遭到处理或审查。比如,副总编辑邓力群就曾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了五年半的时间。 1968年1月,王、关和戚三位副总编辑被捕入狱,这使得《红旗》杂志的正常工作几乎停止。 1970年,总编辑伯达也被羁押,《红旗》杂志遭受了重创。 到了70年代末,《红旗》就像一位老去的英雄,虽然名声在外,却已力不从心,再也写不出那些重磅文章。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红旗》杂志出版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期,也就是1976年的第十期。 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席卷全国,而曾是理论先锋的《红旗》杂志却选择了沉默: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是害怕,是反对,还是迷茫呢? 杂志社的社长熊复后来解释说:他认为自己理论水平低、勇气不足,同时刚就任不久,对情况不了解,因此像这样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应该等有了指示才好办。 可有人却说:熊复是支持“两个凡是”的,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有人说,所谓“不卷入”,本身就是一种“卷入”。 1978年9月,《红旗》杂志社找到了谭同志,希望他能在教员逝世两周年时发表一篇悼念文章,谭一口答应并按时写完了文章,只不过在文章里他多次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让熊复感到很为难,他想让谭把此类观点都删除再发表,谭不愿意。 后来,掌舵人得知后,认为这篇文章“很好”,如果《红旗》不愿意刊发,就由《人民日报》刊发。到了这个时候,熊复才认识到,自己错了,并同意《红旗》刊发探讨“真理标准问题”的文章,但那时已经是1978年底,基本上是“大局已定”。 1979年1月,参加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的24个重要人物,联名建议彻底改组《红旗》杂志编辑部和毛著编办领导班子,理由是:粉碎那四人后,《红旗》杂志一直没变化,思想僵化了。 后来,随着大门的打开,中国社会思想更加多元化,《红旗》杂志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了,到了1987年,《红旗》杂志社内部的领导班子几乎都撤换了,只留苏星一人勉力维持着杂志社的正常运转。 1988年,更是进入深水区,北京认为《红旗》原有的名称和定位已不完全符合新时期理论宣传的需求,改名“求是”,更契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5月,正式决定以《求是》取代《红旗》,而且掌舵人为《求是》题写了刊名。 名字改了,内容自然也变了,《红旗》原来侧重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斗争,改成《求是》后,则聚焦经济变革等议题,这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年,很多人觉得,“红旗”是革命年代的象征,带有较强的斗争色彩,而“求是”更符合后来强调务实、发展经济的语境,所以大力支持这样的改变。 到了今天,有人开始希望重新改回成《红旗》了,认为“红旗”的格局更大,更有方向引领的作用,更适合中国人民应该对世界有更大贡献的期待。 那么,您觉得怎么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