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关东军的炮火悍然轰开沈阳北大营的大门时,它所轰开的不仅仅是一座军营的围墙。它更是将整个中华民族无情地推向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充满了亡国灭种危险的“历史深渊”。 在那一刻,我们这个拥有着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庞大国家,在军事、经济、政治,乃至精神上,都显得如此脆弱、混乱和不堪一击。外部,是磨刀霍霍、步步紧逼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一群正在隔岸观火、奉行“绥靖主义”的西方列强。内部,则是一个名义上统一、但实则派系林立、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着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对外软弱、对内残酷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及一支虽然在数量上看似庞大,但在精神上却早已被“不抵抗”的命令抽掉了脊梁的旧军队。 在那样一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最绝望时刻,我们不禁要提出那个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也最具思想穿透力的“反事实追问”:如果在那时,我们的历史中没有出现毛泽东;如果在那时,在遥远的、南方的江西崇山峻岭之中,没有那一盏代表着中国革命未来的微弱、但却无比坚定的“井冈山的灯火”,那么,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将会滑向一个何等悲惨的、万劫不复的命运深渊?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这个追问的答案是清晰的、科学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没有毛泽东,以及由他所开创和代表的那条崭新的、彻底的、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那么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民族所必然会走向的,就只有两条同样通往地狱的“绝路”:要么是在国民党反动派持续的“绥靖”与“卖国”的领导下,最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完整的、或被分割的殖民地;要么就是在一场群龙无首的、自发的、但却必然会失败的“血腥抵抗”之后,重新退回到那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任由各派帝国主义重新进行瓜分和宰割的更深重的黑暗之中。 是毛泽东,也只有毛泽东,才以其天才般的、伟大的革命实践,为我们在这两条“绝路”之外,开辟出了那第三条、也是唯一的一条通往“新生”的“光明大道”。 一、“蒋介石路线”的必然结局:从“不抵抗”到“第二个汪精卫” 要进行“反事实推演”,我们首先必须牢牢抓住那个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最主要“变量”。这个“变量”,就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的“阶级本质”及其所必然会奉行的“政治路线”。 1.1一个被“阶级私利”彻底绑架的政权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已反复剖析过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本质:它是中国大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最忠实政治代表。 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对外,是要维护其与英、美等“老牌”帝国主义之间那种虽然不平等,但却能让他们分得一杯残羹的“买办”关系。对内,则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其对广大工农劳动人民的残酷的封建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 1.2“攘外必先安内”:一条写在骨子里的“卖国路线” 正是这种反动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必然会奉行那条早已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总路线”——“攘外必先安内”。 在这条路线的“战略棋盘”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固然是一个“威胁”,但却是一个可以通过“外交斡旋”、“牺牲局部”、甚至“割地赔款”等方式,来加以“管理”和“拖延”的“外部威胁”。而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那场旨在“打土豪、分田地”、从根子上摧毁其统治基础的“土地革命”,则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不共戴天的、必须用全部力量去加以“剿灭”的“心腹大患”。 1.3如果没有毛泽东,这条路线将畅通无阻 现在,我们来进行“思想实验”。如果没有毛泽东,没有那支在他的领导下越“剿”反而越强大的工农红军在江西、在鄂豫皖,给蒋介石造成如此巨大的“心腹之患”。那么,蒋介石是否就会去全力抵抗日本的侵略了呢? 答案恰恰相反!他只会更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执行其那套早已驾轻就熟的“绥靖”与“卖国”的路线。 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和红军这个强大的“内部压力”,才使得蒋介石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时,还必须去顾及一下“国内的民意”和“抗日的舆论”。而如果连这个“压力”都不存在了,那么他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妥协”和“媾和”,就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和“理所当然”。 1.4整个国民党都将“汪精卫化”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合乎逻辑的、也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推论:如果没有毛泽东,和由他所领导的那股强大的、坚决的、决不投降的革命力量,在旁边作为一面“镜子”,和一股“压力”,在时刻敲打和制约着他。那么蒋介石及其整个国民党反动集团,其最终的、唯一的历史结局,就是必然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与日本侵略者达成一个出卖中国更大利益的“东方慕尼黑”式协定。 到那时,整个国民党都将“汪精卫化”。中国将要么像汪精卫的伪政权一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统一的“傀儡国”;要么就是被日、蒋、以及其他地方军阀,所共同分割成几个相互独立的“势力范围”。 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意味着彻底的、万劫不复的“亡国”。 二、“人民”的命运:从“亡国奴”到“新佃农”的无尽轮回 在那样一幅黑暗的、没有毛泽东的“平行宇宙”图景之中,我们那四万万五千万的普通工农大众,又将会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呢? 2.1在“沦陷区”:一代被彻底奴化的“亡国奴” 在那些被日本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沦陷区”(包括整个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我们的人民将沦为最悲惨的“亡国奴”。 他们在政治上将受到最残酷的法西斯统治;在经济上,其全部资源和劳动都将被无情地用于服务日本的“战争机器”;而在文化上,他们更将被强制进行“奴化教育”,被强迫学习日语,信奉“神道”,并最终彻底丧失掉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部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我们将看到日本在台湾和朝鲜所推行的、那种旨在“灭种”的殖民政策,在中国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进行一次规模扩大了百倍的更残酷的重演。 2.2在“国统区”:一代永无翻身之日的“新佃农” 而在那些名义上还由蒋介石或别的什么军阀所统治的“国统区”,人民的命运也同样不会有任何根本性的改变。 恰恰相反,为了维持其对内独裁、对外媾和的腐朽统治,他们必然会变本加厉地去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那个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吃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将继续作为这个政权的“统治基石”,而“万世一系”地延续下去。 因此,如果没有毛泽东,那么: 我们将不会有那场彻底砸碎了封建枷锁的“土地革命”。 我们将不会有那场让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妇女解放”。 我们将不会有那场让亿万人民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扫盲运动”。 我们更将不会有那个虽然贫穷、但却有保障的“铁饭碗”。 中国将永远地停留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是目不识丁的、被束缚在土地上的、贫穷的、愚昧的、没有人格尊严的、前现代的“农业社会”之中。 2.3一个彻底“失败”了的国家 最终,这样一个对外丧失了主权;对内则充满了阶级压迫和分裂的中国,必然会彻底沦为一个“失败国家”。它将像今天的许多亚非拉国家一样,永远陷入到贫穷、动乱、内战、和被帝国主义轮流“收割”的悲惨的“历史循环”之中。 三、“毛泽东路线”的登场: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看历史的唯一转机 正当中华民族即将滑入上述那个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之际,在1931年那个最黑暗的年份,一种全新的、也是唯一能够扭转乾坤的“希望”,正在中国的另一端顽强地生长着。 3.1一条与国民党完全相反的“建国”道路 当国民党正在以一种最可耻的方式“丢失”东北那片广袤的“国土”时,毛主席正在江西的“穷山恶水”之间,领导着工农红军进行着一场极其艰苦、但却意义非凡的“建国”实验。 他所建立的那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在面积上很小,在物质上很贫乏。但是它却在自己的内部展示出了一幅与那个由国民党所统治的“旧中国”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图景。 在那里,第一次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在那里,第一次建立了由工人、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民主政权。 在那里,第一次实现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在那里,第一次拥有了一支与人民鱼水情深的“人民军队”。 3.2一盏照亮了“中国未来”的“灯塔”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就像是在那个黑暗的、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的铁屋子之内,被毛主席亲手凿开的一扇小小的“窗户”。 从这扇窗户里透出来的虽然只是一丝微弱的光,但它却足以让全中国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人民都看到了一个与他们所身处的那个“人间地狱”完全不同的、一个崭新的、光明的、属于人民的“未来中国”的真实可能性。 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深刻含义。这“火”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武装割据”之火;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制度上的、和精神上的、代表着一个“更高级文明形态”的“希望之火”。 3.3历史的“唯一转机” 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所开创的这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的存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才在那条由国民党所铺设的、通往“亡国”的“绝路”之外,拥有了另一个,也是唯一的“选择”。 四、“转折点”的实现:从“逼蒋抗日”到“中流砥柱” 如果说井冈山的斗争还只是为我们保留了一颗“革命的火种”,那么随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党所进行的一系列伟大的斗争,则最终将这颗“火种”变成了足以扭转整个民族命运的“燎原之火”。 4.1长征:一次播撒“革命火种”的伟大远征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了长征。这在表面上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和“退却”。 然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这次“退却”却被奇迹般地转化为了一次伟大的“进攻”。它是一次“北上抗日”的政治上的伟大进攻。 它向沿途的数万万人民,第一次直观地展示了共产党的纲领和红军的纪律,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了中国的腹心之地。 4.2遵义会议与西安事变:两次挽救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从组织上保证了我们党能够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而随后的西安事变则更是将毛主席的“统一战线”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正是在我们党的积极斡旋和以大局为重的努力下,才最终和平地解决了事变,并最终“逼迫”了那个极端不情愿的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毛主席,没有那支令蒋介石寝食难安的红军,西安事变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即便发生了,其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一场让“亲者痛、仇者快”的更大规模的内战。 是毛主席,再一次地在最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也挽救了整个民族。 4.3人民战争的“中流砥柱” 在随后的八年全面抗战中,历史的图景则更是泾渭分明。 一边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经历了初期的几次抵抗之后,便节节败退,最终龟缩于西南一隅,并发生了诸如“皖南事变”那样在背后向抗日友军捅刀子的无耻行径。 另一边则是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解放了大片的国土和上亿的人口,将日本侵略者拖入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历史早已做出了最公正的判决: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战争,才是那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五、历史的“遗产”与今天的“选择”:为何说“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必然”? 行文至此,我们就可以来最终地回答那个最初的问题了。 5.1毛泽东,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毛主席的出现,以及由他所领导的那条道路的最终胜利,绝不是什么历史的“偶然”。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沉沦和种种“救亡”尝试都彻底失败之后,所必然会、也必须会催生出来的一个“历史的必然”。 因为在20世纪中国的那个具体历史条件下,任何不能同时完成“反帝”和“反封建”这两大历史任务的道路,都必然是死路。而要同时完成这两大任务,就必须、也只能去唤醒和发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受压迫最深的农民群众。 而要真正地发动农民,就必须、也只能提出最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而要领导这场以农民为主体的、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并防止其在胜利后不变质,就必须、也只能依靠一个最先进、最革命、也最具组织纪律性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而毛主席,就是那个将上述所有这些“历史的必然”,最完美地集于一身的、唯一的“历史的人格化身”。 5.2今天的我们,依然站在“岔路口” 今天,我们纪念“九一八”,我们去进行这场“思想实验”,其最终的意义绝不是为了去“厚古薄今”。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让我们在今天这个同样是充满了“迷雾”和“岔路口”的时代,去重新看清楚我们脚下的路。 历史的逻辑是永恒的。在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 是选择那条对内放任资本的逻辑去制造“两极分化”;对外则对帝国主义的霸权进行妥协和退让的“新时代的蒋介石路线”? 还是选择那条对内坚持“共同富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对外则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站在一起,与一切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斗争到底的、永恒的“毛泽东之路”? 结论 综上所述,“回看九一八,如果我们没有毛主席”,那么我们今天大概率将不会有幸坐在这里,用我们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方块的汉字去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么是在用日语背诵“天皇的敕语”;要么就是在一个类似于印度或菲律宾的、四分五裂的、依附于西方的、充满了贫困和动乱的国度里,为自己的下一顿饭而苦苦挣扎。 是毛泽东,这位从井冈山的灯火中走出来的、伟大的“掌舵人”,以其无人能及的天才般的革命智慧,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强行扭转了那艘本已在“九一八”的惊涛骇浪中即将沉没的“中华”号航船的航向,并最终将其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光明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航道之上。 他不仅仅是一个赢得了战争的“伟人”。他更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民族“命运基因”的、最伟大的“历史的转折点”。他就是我们这个在最危急的关头,所必然会、也必须会拥有的那个“历史的必然”。 忘记这一点,就是忘记我们从何而来;而忘记了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就必然会不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