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微律师 今年8月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到现在快两月了,总共办了五个案子。 今天刚好顺利结了一起案件,追债!老友在建工领域,一笔大的货款追了半年追不回来,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违约,人都要整抑郁了。两个月前,他委托我追讨货款,结合案件的情况,我制订了一套方案,一通操作下来,逼对方回到谈判桌,最终达成和解,今天现场打款。这起案件扭转的关键是诉讼保全,地方法院比较给力,查控了企业所有账户。 当事人收到款后,比较开心,请我吃饭,收到这笔钱,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支付欠款,缓解了半年多的资金紧张局面,也缓解了当事人紧张焦虑的局面,真是长舒一口气。深度交流,了解企业经营模式后,也感叹现在的中小民企艰难,拿个百万的标的,除了成本还有各种隐性开支。 这是我第一个代理原告且顺利结案的案子,虽然法律行业卷,但落到具体的当事人,这本律师执业证还是很有用处,能给切实地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律师可以调动司法资源,一般人是办不到的。 除了这个追债案,我还做了另一个投资款的追讨,也相当于追债,没办法,社会对律师追债的工作刻板印象较深,作为新手律师,也只能接些这类简单的追债案。 这起追债案的当事人也是朋友,一个北京的民营企业家,能在北京混圈子的情商不会低,但第一次知道她投资演唱会被坑了,我还是挺意外的。后来想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吧,而这个复杂的社会恰好有各种针对各阶层的收割工具。 这事还要追溯到疫情之后,那两年演唱会热潮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入局,当时还有导演带我玩了几场演唱会,赚了点零花钱,但真正经历过,才看到娱乐圈的水太深了,到处是割韭菜,尤其是一线明星的演唱会会成为收割工具。 这个案子在长沙打的,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庭,之前实习期都是学习带教律师的庭审,好在那个案子比较简单,庭审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把事实查清楚了,案子也判了,我方的诉讼请求全部支持,当我准备申请执行时,对方上诉了,案子还得继续打二审。 除了两个追债的案子,还有两个是自媒体案,也是媒体朋友委托的案子,毕竟干了十几年的媒体,圈子主要是记者编辑。这些年,不少记者转型作自媒体,但是风险高,除了删文封号,还有一大风险即被告。 两个自媒体案,一个被上市公司起诉索赔200万,另一个被网红公司起诉索赔50万,后者二审才委托我。 起诉自媒体200万案子是8月份开庭,还是有些挑战性,关键问题在于自媒体的舆论监督与侵权边界的认定,对方公证的侵权文章,主要是一些用语用词如“指控”、“辩解”、“承认”、“噩梦”涉嫌侵权,这真的有些难辩护,得回到汉语解释的起点了。 这个案子的背后其实就是大资本要整自媒体,放到当地法院起诉,十几家自媒体栽倒,最终都是赔钱道歉,这个方法屡试不爽,达到了社会对这家大公司噤声的效果,大资本也不再受舆论的监督。近些年,在保护民营企业旗号下,媒体成为弱势一方,自媒体一旦被诉则很被动,因为没有太多的抓手,也没有舆论的支持。这个案子放在几年前真不叫事儿,但现在就成了问题,不得不说时代的变化之快。 作为代理律师,只能硬杠,庭审持续了几个小时,虽然大部分是流程按步就班,但提问环节,还是被我抓住机会狠狠地问了对方三个刁钻的问题,让他陷入自相矛盾和逻辑悖论中。后来对方提问直接跳过我了。这个案子还没判。我和当事人也是我的前同事说,能和解就和解吧,只寄希望判少赔点。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属于昔日媒体人的时代不再了。 另一个自媒体案也类似,因一起知名公共事件而引发,自媒体当事人写了篇文章,惹祸上身,但不同于一般的名誉侵权,企业以商业诋毁为案由起诉,一审起诉50万最终判了30万,自媒体人拿到判决书慌了,因为之前他有过经历经历,最多判个两三万,现在商业诋毁案让他难以承受。 这个案子的核心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问题,一个自媒体报道了处于公共舆论事件中的知名企业,这是商业诋毁还是名誉侵权。现在法院按商业诋毁判了,理由是双方在交易机会或者商业利益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构成竞争关系。 我认为这个逻辑有点牵强,一家媒体报道几十家几百家企业,那都要成为竞争关系,那从此社会就不存在媒体了。这不是个例,现实类似的案子发生多起,最典型的是360起诉市值风云案赔偿200万、起诉另一自媒体赔偿50万,有样在先,各种对媒体的诉讼前赴后继。 企业起诉是企业的权利,但更关键的是司法的态度。现实中发生的几起案例,法官以自由裁量权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任意的扩大解释,尤其是原告没有任何举证,法院就直接将消费者、自媒体定性为经营者、适用竞争关系,这是社会舆论面临的重大问题,这类的判决多了,进一步媒体的言论自由、社会批评的空间。但这方面压制太狠,企业动辄起诉的话,也会遭遇类似西贝式的反噬危机。现在这个案子二审打到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看看有没有机会扳回来吧。 还有一个案子是知名充电宝公司的加盟商案,当事人买了代理权,结果合同主体却不是自己,反映了这类公司加盟制的困境。这个案子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涉及的法律关系挺多,尤其是对方答辩提到没有合同,缺乏请求权基础,会让人感到挺懵的。法律就是这样,让外人望而生畏,其实入到这行,拆除了这道壁垒,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个案子在上海开庭,我第一次到魔都法院,发现这边法院进化到使用区块链存储、哈希签名的程度。当事人庭审很激动,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公,审判长多次喊停。庭审结束时,当事人还到法官面前说,我对祖宗发誓,审判长对天发誓也没用,关键看证据。 作为一名前记者,也是经历过几起案件的当事人,当事人表现,也会把带入到自己曾经的经历中。现在有了新身份,不仅审视自己的过去,也多一重身份来看庭审表现,当事人的激动、愤怒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当事人来说,这个案子是自己的很大部分身价,但对法官来说,就是一次日常的工作,他们忙完这个庭,还有下一个庭,所以过多的诉诸道德和情绪是没用的。法官会同情你,但不会因同情判你赢,只有专业的配合以及无可辩驳的证据才会倾向你,作为代理律师,我们要做的是做好充分的准备。 除了这几个自己亲手办的案子,还接待过很多咨询,有时很久未见的朋友、前同事,也大致了解了这些年的经历,人到中年万事不易。如果不是当律师,很难再有机会见面或交流了,这算是重新找到一种链接方式。 其他时间,帮老律师打打杂,写写稿。七八月份的时候,还两次去广东顺德旁听了一场刑事大案,宁远喜温惠职务侵占案,写了几篇旁听记。这是我第一次旁听刑案,这个案子现在审了三个月了,还没审完,十月还得继续,无数的律师现场旁听,写了无数的旁听记,触发多起公共事件。 这个案子就两件事:买房子、发奖金构不成职务侵占,背景是股权纠纷,实际上就一起卸磨杀驴打击报复的冤案,但公诉方的指控逻辑,引发激烈的辩审冲突。对我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刑案的复杂和程序漫长超出人的承受极限,在持续庭审几个月后,几位刑辩律师还能保持异常的战斗姿态,不得不说是一场对身心和智商多重考验。 很多人问律师赚不赚钱,对新手律师来说,能维持温饱已经不错了,律师需要自己承担社保工位费,属于典型个体户,刚执业得贴钱。最近有个大标题的新闻:中年律师返贫。之所以觉得律师赚钱,那是律政剧带来的群体性幻想。现在律师人数达到83万了,满大街都是找案源律师,在这种环境下,个体是比较难的。如我们老大说:转行需要停止浪漫想象,进行残酷的自我评估。 那我为何转型当律师?之前也说过,我本身打过几场官司有些基础,加上媒体行业性问题、自己遭遇的公共事件危机影响,属于被迫转型,人到中年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说句实话,我沉浸了很几年了,现在跨入到律师这个职业,重新与社会形成了某种链接,也重新感受过去不一样的工作方式,新的逻辑、也需要新的方法论,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对律师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身份的变化,更多的是服务角色。案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当事人,解决当事人的难题,这更加重要。哪怕是败诉类的案子,为当事人提供一份法律支持,减少损失,那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金微,江西人、毕业于南昌大学。原新华社、华夏时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主编,现为北京知名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执业方向:民商事争议解决、公司纠纷与法律服务等。联系微信:15110187789(微信同)。 个人代表作品:转基因玉米调查系列、铁路资产低估案、14万中国人基因外流等。法律案件:基因外流案系列官司、媒体名誉权纠纷案、上市公司案等。 |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