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红日出东方:国庆日里,我们心中最敬仰的伟人

2025-10-1 22:53|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77| 评论: 0|原作者: 子珩墨|来自: 子墨听风公众号

摘要:   引论:天安门广场上的历史沉思  公元2025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了她的又一个华诞。天安门广场,这片承载了中华民族百年荣辱与梦想的土地,此刻正化作一片红色的海洋。旗帜如林,在秋日高远的蓝天下猎猎作响; ...

  引论:天安门广场上的历史沉思

  公元2025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了她的又一个华诞。天安门广场,这片承载了中华民族百年荣辱与梦想的土地,此刻正化作一片红色的海洋。旗帜如林,在秋日高远的蓝天下猎猎作响;歌声如潮,激荡着每一颗为祖国而跳动的心脏。与往年一样,在广场的正中央,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庄严肃立,与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的画像遥遥相望。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视,已成为国庆庆典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仿佛一段凝固的交响,诉说着中国革命从旧到新、从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宏大历史叙事。

  然而,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当新时代的阳光穿透晨雾,照耀在年轻一代求索的脸庞上时,一个深沉的疑问,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下,不禁在许多人心中升起。这并非是对传统的轻率否定,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对历史本真面目的探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绝非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开天辟地的伟大社会革命。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科学、最革命的宇宙观作为思想指导,彻底斩断了与旧世界的千丝万缕,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崭新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回望那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枪声,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武昌首义的真正主角,是深植于湖北新军内部的共进会与文学社的热血志士,他们是历史必然性中涌现的偶然力量。他们的行动,与孙中山先生远在美国的同盟会并无直接的组织关系,更遑论后来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国民党。历史记录显示,当武昌城头的捷报辗转传到旧金山时,据说正在餐馆为生计奔波的孙先生,都对这突如其来的“成功”感到莫名其妙。

  那么,在这个属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庆典上,在这样一个纪念“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我们为何要将如此显赫的位置,留给一位其革命理想与实践最终被历史证明无法救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这并非要否定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的历史功绩,而是为了在今天,以更清晰、更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我们要运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视角,去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谁,才是我们最应该怀念的人?谁,才是领导中国人民从最深重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共和国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功臣?

  第一章:辛亥枪声与历史的真相——谁是“首义”的真正主角?

  要深刻理解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历史必然,就必须首先厘清旧中国的终结这一历史进程。辛亥革命,以其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其功绩彪炳史册,不容置疑。

  然而,长期以来,一种被过度简化乃至偶像化的历史叙事,将这份扭转乾坤的功劳过多地归于孙中山先生一人,仿佛他是这场革命唯一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这种叙事,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细节,也遮蔽了更深层次的历史规律。我们必须拨开这层英雄史观的迷雾,看见历史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一、武昌城头,并非同盟会的旗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工程营里响起的那声划破沉沉黑夜的正义枪声,其直接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两个扎根于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团体——共进会与文学社。共进会的宗旨“平均人权”,文学社的机关报《大江报》振臂高呼,他们的成员,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士兵、下级军官和深受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熊秉坤、金兆龙、程正瀛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没有显赫的声名,却有着最真切的亡国灭种之痛。他们深受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刺激,自发地组织起来,以“铁血”的革命精神,在计划因意外暴露、主要领导人或被捕或逃亡的危急关头,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这场震惊中外的起义。

  在整个起义从酝酿、策划到最终发动的全过程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同盟会核心领导层的身影。孙中山远在海外,黄兴等主要领导人也未能亲临一线。这并非偶然。此时的同盟会,在经历了包括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十余次起义失败后,其组织上已经相对松散,甚至出现了分裂的迹象,其主要力量和影响力集中在华南地区,对于作为“首义之区”的长江中游地区,实际上已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和领导。历史的火炬,在这一刻,被更贴近革命土壤的普通士兵和下级知识分子们高高举起。他们才是武昌首义这出历史大剧的真正主角。

  二、“局外”的领袖与革命的果实

  历史的事实是,武昌首义爆发之时,被后世尊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正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一个小城,为革命进行着他所擅长的募捐和演说。他是从报纸上得知起义消息的,其惊讶之情可想而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坦承,对于武昌起义,他“不惟不知其事,并且不知其地”。他并未直接领导和指挥这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起义。

  当然,这并不是要苛责孙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纲领,其思想的传播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无疑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爆发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思想舆论条件,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革命火种。然而,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思想的启蒙者不等于革命的领导者。武昌首义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其成功后革命果实迅速被旧官僚和军阀袁世凯所篡夺,则暴露了这场革命内在的必然局限性。

  一个缺乏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更没有一支真正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并用革命思想武装的军队的起义,其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孙中山先生所代表的、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其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旧民主主义的黄昏——“孙氏药方”为何救不了中国?

  孙中山先生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矢志不渝,为“振兴中华”的目标奔走呼号,鞠躬尽瘁。然而,他为积贫积弱、百病缠身的旧中国开出的“药方”——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建国方略,以及他所依靠的革命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会党、新军,最终被历史的惊涛骇浪证明,无法完成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一个时代,连同它的英雄,一同走入了历史的黄昏。

  一、“医国”无力的资产阶级及其理论

  列宁曾深刻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然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和政治上极为软弱,害怕真正的、彻底的人民革命,尤其恐惧和敌视被唤醒的工农大众。孙中山先生,正是这个阶级的杰出政治代表。

  他的革命,因此始终难以摆脱其阶级局限性。他所发动的起义,多是依靠少数会党成员和新军军官的“上层运作”,缺乏最坚实、最广阔的群众基础。他试图在中国这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壤上,不经彻底的社会改造,直接移植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等制度,这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造高楼。

  我们再来深入剖析他的“三民主义”药方:

  民族主义:在早期,它主要表现为“反满”,具有推翻清朝统治的积极意义。但它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个彻底的、旗帜鲜明的反帝国主义纲领。孙中山曾多次幻想争取帝国主义列强的同情与支持,这使得他的民族主义带有浓厚的妥协色彩,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民权主义:它所设计的,是典型的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然而,对于一个连国家主权都不完整、文盲率高达80%以上的农业国度而言,这种“民权”只能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它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不首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不打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任何形式的“民权”都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民生主义:其核心是“平均地权”,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色彩。但是,孙中山设想的实施方式是和平的、改良的“核定地价”,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不敢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方案,自然无法发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因此,他的革命,始终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听不到亿万农民的呐喊与怒吼。

  二、历史的歧路与正确的航向

  辛亥革命的失败,并非一人之败,而是一个阶级、一种主义的全面破产。革命之后,中国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光明,反而陷入了更为深重的黑暗——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国权沦丧。“城头变幻大王旗”,旧制度的瓦砾之上,并未建立起新生的共和国,反而催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封建军事强人。

  这残酷的现实,以血与火的代价,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失败。它告诉所有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老师打学生,行不通了,必须寻找新的老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才是能够真正指引中国走出漫漫长夜的灯塔。当孙中山还在为争取军阀的支持而南北奔走、屡屡受挫,甚至发出“知难行易”的痛苦感叹时,一位年轻的湖南人——毛泽东,已经将目光从城市的精英圈,转向了被历史遗忘的广阔农村,投向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投向了这门崭新的、科学的、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革命理论。

  历史的接力棒,正在寻找它真正的主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即将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第三章:巨人的诞生——只有毛主席才能救中国

  如果说孙中山的革命是悲壮的“先行”,那么毛泽东主席领导的革命,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天辟地”。他以其超越前人的雄才大略、洞察历史的远见卓识和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美结合,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通往胜利和解放的光明大道。

  一、思想的巨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人

  毛主席最伟大、最根本的贡献,首先在于思想理论层面。他并非教条地照搬马列主义的“本本”,而是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在实践的熔炉中,创立了光芒万丈的毛泽东思想。

  早在革命初期,他就通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著作,深刻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其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在当时共产国际和党内普遍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潮中,是石破天惊的创见。他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在延安时期,他更是系统地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课题。

  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活的灵魂”,到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战争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一系列哲学、政治、军事思想,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这套完整的、科学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照亮中国革命航程的灯塔,是指导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这是孙中山先生乃至任何前人,都无法企及的理论高度。

  二、军事的统帅:缔造了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孙中山的革命,之所以屡屡失败,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始终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有革命信仰和政治觉悟的军队。他所依靠的,不过是会党武装和随时可能倒戈的军阀部队。而毛主席,从秋收起义的三湾改编开始,就亲手缔造和培育了一支全新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

  他在古田会议上,以政治家的远见,确立了“党指挥枪”这一永远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从根本上划清了人民军队与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保证了这支军队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他制定了“十六字诀”、“论持久战”等一整套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让这支装备远逊于敌人的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他为这支军队注入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灵魂,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铁的纪律,使其与人民群众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鱼水深情。

  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从延安的窑洞灯光,到横扫千军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支人民的子弟兵,是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钢铁长城,是毛主席革命意志最坚定的执行者。有了这样一支军队,中国人民才第一次挺起了自己的脊梁。

  三、人民的领袖:唤醒了亿万工农大众

  一场革命,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永远来自人民群众。毛主席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终其一生都坚定不移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他深刻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他所领导的土地革命,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就让亿万世代受压迫的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将他们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变成了革命最坚定、最可靠的同盟军和主力军。他所开创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要求所有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他所领导的,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是一场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旨在重塑整个社会、重塑“人”的彻底的社会大革命。他以如椽巨笔和冲天豪情,唤醒了这头沉睡百年的东方雄狮,将一盘散沙的四万万同胞,凝聚成了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

  这,才是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毛主席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力量源泉与革命深度上,最本质、最根本的区别。

  第四章:东方红,太阳升——我们今日的庆典为谁而歌?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洪亮的声音,穿越了历史的烟云,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一个新纪元的开启。

  这一天,是我们今天所有庆祝与自豪的起点。这一天的荣光,首先属于毛主席,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属于亿万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

  一、真正的主权独立

  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和渗透。它的关税不能自主,它的内河航运有外国军舰横行,它的政府需要看列强的眼色行事。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在“四大家族”的把持下,沦为美帝国主义的附庸,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毛主席缔造的新中国,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敢于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集团说“不”。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这场“立国之战”,真正洗刷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百年国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主席为新中国立下的基本国策。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拥有了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强大盾牌。这一切,是我们今天能够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前提。

  二、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旧中国,无论是晚清的君主专制,还是北洋的军阀混战,抑或是国民党的“一党训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永远是被压迫、被剥削、被统治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可言。而毛主席领导建立的新中国,第一次在根本大法《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被他亲自题写,镌刻在了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更深深地写进了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中,成为了这个政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第一次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才是这场革命,最深刻、最伟大、最感天动地的意义所在。

  它实现的,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

  第五章:饮水思源,我们最应怀念的英魂

  今天是2025 年的国庆节。当我们在表面的安宁中度过节日,当我们看见“神舟”升空、“蛟龙”入海、“天眼”观星的成就时,心中也难免浮起疑问:繁华的背后,是否还有未被回答的问题?我们如今的生活,真的是所有人都能同等分享的吗?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我们终究要追问:是谁为我们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又是谁的道路被悄然遗忘?

  一、尊重先行者,更要敬仰缔造者

  我们尊重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画像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宽广的胸怀和对历史的尊重,承认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也象征着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历史叙事上的延续,更是对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昭示。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科学地认识到,先行者不等于缔造者,播种者不等于收获者,探索者更不等于成功者。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万丈深渊中拯救出来,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让一个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一个屈辱的民族重新站立起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是他,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中国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永恒的传家宝

  今天我们怀念毛主席,不仅仅是感念他的丰功伟绩,更是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毛泽东思想,至今依然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理论法宝和精神支柱。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的民族风骨,是我们在复杂国际格局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战略基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

  这些光辉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在今天,面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无论是反对腐败、抵制资本权力的侵蚀,还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应对帝国主义的围堵打压,还是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我们都必须坚定地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汲取力量,把它作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和根本指南。

  结论:最深的敬意,献给最伟大的缔造者

  历史,经过了最复杂、最残酷的比较和筛选,已经作出了最公正、最雄辩的裁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是一次悲壮而又伟大的尝试,他为推翻帝制打开了闸门,功不可没,但他最终失败了。而毛主席,则在吸取了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那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并以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人民情怀,领导亿万人民,取得了震古烁今的、彻底的胜利。

  因此,在这普天同庆的国庆佳节,当我们仰望天安门城楼,当我们凝视那面由无数先烈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时,我们心中最澎湃、最真挚、最崇高的情感,都将无可辩驳地汇聚向一个光辉的名字。

  他,才是新中国的“国父”;

  他,才是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功臣;

  他,才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让我们一起,从内心深处,向这位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