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评论,称“科研绝不能陷入顶刊崇拜”。咋一听,这话语容易让人一头雾水,觉得不是绕口,而是不知道这要说的啥。其实,所谓“顶刊崇拜”是专指在学术领域中,过度迷信和追捧顶级期刊的一种现象。 所谓顶刊,无非是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严格的审稿流程,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这本来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然而,“顶刊崇拜”加上崇拜这两个字,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有人将顶刊论文视为学术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人才评选等各种活动中,顶刊论文长期被奉为“硬通货”,成为决定性指标。没有这个,其它就是白扯,说破天也没有用处。其实,这种“以刊评文”的做法,背离了科研的本质,科研的价值在于原创性、突破性与知识边界的拓展,而非期刊的“光环”所能决定。 顶刊崇拜,恶果极大,问题太多,首先它会导致科研人员置国家需要、科研发展于不顾,被迫迎合期刊的偏好,追逐热点、包装形式,甚至滋生数据造假等乱象。其次还会使基础研究、冷门学科和需长期探索的项目被边缘化,从此无人问津。一个急功近利的只求发表论文的非常糟糕的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发表论文成了科研人员的第一和唯一追求。 还有,过度推崇国际顶刊,实质上是将学术标准双手恭送他人,严重削弱了本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能力。这样做,等于让别人拿着指挥棒浪费我们国家的科研资源。有的期刊,趁机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成为期刊敛财的一种重要渠道。 顶刊崇拜的恶果,造成大批科研人员把精力都放在了做论文上。有的甚至在国家重大事件发生,比如重大疫情爆发,一些科研人员首先想到的不是挽救百姓生命,而是怎么有利于他弄数据炮制论文,去拿什么大奖。这一点,社会反应现在已经比较强烈了。总之,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严重影响科技的发展和科研人员的健康成长。 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以为人民日报的这个人民论坛的文章没有讲出来,或者没敢说,那就是我们的评审价值导向和机制出了大问题。如果评价规则机制不变,权力控制机制不变,关于评职称、学位晋升、项目申报的整个规则不变,都是唯西方标准是举,那这个顶刊崇拜就很难改变。还有,主流媒体千万不要动辄把年度发表多少论文当作衡量国家科研成果甚至国家科研水平的标准,那只是一个参考数据,不是唯一标准。如果那么做,科研人员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就会大大遮蔽了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的纯粹性,各种各样的投机取巧便会成为永远无法杜绝的顽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研究、不解决,仅仅批评顶刊崇拜,依然像是西医治病一样,治表不治里,而是要坚决学习中医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国际期刊顶刊崇拜有这个问题,国内期刊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国内有个词汇,叫做“核心期刊”。你可别小看这个核心期刊,对于很多硕士生、博士生来说,这是谈之色变的事情。只要你没有在这样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规定字数的论文,那么你就无法毕业,不毕业就无法工作,也就别谈养家糊口。我认识一个在北京读博的学生,已经连续三四年,就因为一个论文问题,便无法毕业。 毋庸置疑,这里边有一个确实需要提高的问题,也必须有一个标准。但是与“顶刊崇拜”一样,如果一切唯论文是举,凭一篇论文定乾坤,那么一些真正的人才可能就会耽误在这个论文上。这就像学习中医的因为英语不达标,便永远不能行医问诊一样。必要的标准是需要的,但仅仅拿这样的标准说事,就可能丧失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国内,腐败盛行的当下,这种唯论文是举的歪风对期刊来说,求之不得,为什么?因为它可以坐收渔利,以高额“刊稿费”来作为期刊谋财手段的潜规则,造成的恶果更是多了去了。于是,为了过这一关,便求爷爷告奶奶,四处托门子找关系,不这样做,你的论文怕是很难发表。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是这样,但是据我所知,这样的期刊明里暗里操作的,可能不在少数。 总之一句话,论文毫无道理的作为硬性要求,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桎梏了影响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顶刊编辑你不要小看了这个职位,都是学界大佬,他也是需要打点和伺候的,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非常精致利己的社会里,他们也不能独善其身而保持一种学术纯粹。你可别以为教授们都是高尚无私的。再加上科研经费、项目获批等等一系列与钱有关的问题,就更让一些人瞪大了眼睛。所以在我们议论顶刊崇拜的问题的时候,还必须把这些综合因素考虑在内,不考虑这些,顶刊崇拜永远是一个不治之症。 |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