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孙锡良:诺贝尔查出中国八种病

2025-10-12 19:36|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127| 评论: 0|原作者: 孙锡良|来自: 孙锡良B

摘要:   一年一度的”诺奖”已经接近尾声,中国人又失望了,争吵的过程比往年更激烈,教授们也开始发文质疑。一个奖,搅动一个大国,搞得全网神经质。  关于”诺奖”,十六年前,我在《黑坊文集》一书中写过一篇文章“ ...

  一年一度的”诺奖”已经接近尾声,中国人又失望了,争吵的过程比往年更激烈,教授们也开始发文质疑。一个奖,搅动一个大国,搞得全网神经质。

  关于”诺奖”,十六年前,我在《黑坊文集》一书中写过一篇文章“做诺奖的看客”,当时就分析了多种病,这么多年过去,这些病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部分病越搞越严重。

  奖没拿到,网上的问题倒是反映得较为全面,有制度层面的,有文化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也有个人层面的。稍作总结,会看到中国在”诺奖”问题上患有八种病。

  第一种病是焦虑症。

  这个奖发了一百多年,中国又不是今天才知道,得奖少,也不是近年来的事情,一直都很少。不过,一听“诺奖”就焦虑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有什么好焦虑的?不得奖,就不能搞建设了吗?不得奖,就不能把教育科研搞下去吗?

  肯定不是嘛!人家搞“0-1”,咱就搞“1-100”,分工嘛!

  有奖最好,没奖就这么凑合着,自己把自己搞成焦虑症,不合适。

  第二种病是被迫害妄想症。

  网友质疑物理奖,说西方人对中国有偏见,潘建伟的量子通讯卫星属世界第一,外国还用光纤通讯,中国已经用上了量子通讯,”诺奖”应该给潘院士。还有人讲薛其坤的成就早就该得奖,也是拖着不给,说薛的反常霍尔效应就该得奖。

  我不是权威,不知道这二位是否真被技术性迫害。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中国的通讯还是光纤通讯,“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还没有用于实际通讯,不能瞎吹,不要闹笑话。

  我参观过“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总控中心”,信息是准确的。

  和平奖,文学奖,政治操弄是常见的,早就不是新鲜事。

  自然科学类奖项似乎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歧视,过去的奖都挑不出大问题。

  第三种病是臆想症。

  没得奖,就是没得奖,有些人总喜欢把那些得了奖的人跟中国扯上关系,日本人得了奖,就说他是受了庄子思想的影响,匈牙利那个人得奖,说他非常喜欢唐代的李白。

  庄子是中国人,信仰庄子的人多了去了,为啥不是咱中国人得奖呢?

  匈牙利那个人的思想跟李白有一毛钱关系吗?

  前几年,外国人得了奖,说是中国人的老师,说中国教授离得奖只差一点点。

  还有说某个外国人曾经在中国某大学工作过,可惜后来走了,要是不走,在中国工作期间得奖该是多好的事啊!

  上述种种,都是文化自恋情景下的臆想。

  中国文化体系站在自我评价立场看是相当不错的,但这个体系对现代科学的实际辅助作用相当局限,它包含严重禁锢思维的成分。

  中国早已经废除了“三纲五常”,但中国人心中又复兴了更广义的“三纲五常”,科研界也不例外,它在起阻碍创新的负作用。

  第四种病是癫狂症。

  日本今年有两位科学家得奖,许多网友在评论中写道:“日本人得奖的成就都发生在二三十年前,后面就不行了,因为后面的日本一直处于衰落停滞期,今后就看中国的了。”

  这个调子,年轻人不熟悉,我等是太熟悉了。

  二十年前,中国曾经流行一句话:“二十年后,中国人拿‘诺奖’会拿到手软。”

  这个说法可不只是一般人在传,杨振宁先生也做了肯定。

  二十年后的今天,咱们拿到手软了吗?没有。

  唯一的自然科学类”诺奖”还是由屠呦呦先生在1972年做出的成果,后面的五十年还没有拿出公认的”诺奖”级原创。

  过去,咱们都说“文革”不搞科研,说那之后才是科学的春天。

  春天的果实呢?五十年看不到果实,是不是太长了点?是不是春季弄错了?

  2013年,有位姓王的院士讲:“十年后,中国人得‘诺奖’就像到水果店买苹果一样容易。”

  苹果呢?买回来了吗?仙果吗?

  吹牛又开始了循环,今年,又有人讲:“现在,咱们的成果领先世界,到2050年,中国的‘诺奖’一定会超越日本。”

  据说,知名大科学家饶毅认可了这一观点。

  这不就是癫狂症吗?日本有三十个奖,二十五年超越日本,平均每年至少获一个”诺奖”,一年都不能落空。

  你相信这个结论吗?我不信。因为我没有得癫狂病。

  第五种病是神经压迫症。

  “诺奖”一年一年地与中国无缘,国民们就焦虑,然后就有些生气发怒,把情绪都往科研工作者身上洒,说科研工作者太轻松,把钱都乱花了,啥事也没干。

  我承认中国科研还没有达到原创类别的世界顶峰,但说科研工作者没干事可能就要冤枉很多人。

  据我的观察,大学里认真搞科研的人还是有,只是面不太大,真搞研究的人,活得比较累,是真累,不是假累。不搞科研的教学人员累不累?也累。

  为什么这么累?不全是因本职工作,而是因为没完没了的“杂事”一年到头困扰着大家。

  没完没了的考核,没完没了的学习,没完没了的考试,没完没了的检查,没完没了的验收,没完没了的评估,没完没了的申请,没完没了的填表,没完没了的刷APP,没完没了的教改,没完没了的比赛,没完没了的开会……

  不搞行不?不行。非得搞,形式主义必须世界领先。

  我相信,经常得”诺奖”的那些国家不会有那么多的事情压在教学和科研者身上,他们只要专心教学科研就够了,不需要被一堆“看不见的手”给按在地上干事。

  这种病,不能怪罪科研人员,他们都被搞得神经错乱。

  第六种病是官钱症。

  上一种病不能怪个人,这种病就是与个人紧密相关了。

  曾经,我对饶教授充满着期待,以为他是科研大咖,以为他不计名利,一定可以搞出大成果。后来,发现他也当了校长,也经常泡在网上写评论。完了,他慢慢变成了普通科研人。

  还有一个姓施的大教授,也去当校长,说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是吗?这么聪明的人为啥不自己专心做点大科研?难道是到顶了?

  中国的大学,极有特色,一旦坐上校长位置,那就是个典型的官,不可能有精力搞科研,剩下的也就只有“导师”这个名头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大有一个叫某章良的大人才,说是公认的科研顶流,我当时挺期待他有突出表现。后来,三十几岁就当了大官。再后来,还任地方大员。废了!

  这样的人少吗?不少,多得吓人。

  为什么聪明人都患上这种病?我知道,你们也知道。但你我都无解。

  结论:独特的管理制度把若干潜在的”诺奖”级科学家扔进了化粪池。

  第七种病是造假传染症。

  前面,我为什么提到“癫狂症”呢?因为我感觉善于造假的习惯不可能成就大量的”诺奖”人才,不可能出现大量的”诺奖”级成果,想大量出现,必是癫狂。

  网民感觉现在的中国原创科研领先世界是媒体宣传出来的,而媒体人又未必真的了解科研现状,他们把应用型技术成果理解为”诺奖”型的成果。

  许多“重大突破”和“原始创新”成分不纯,看似诺奖级成果,挤水后就不是了。

  中国人不可能拿奖拿到手软的原因在于,造假的习惯在一代代传承,九十年代传到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老师又一代代往学生身上传,这些人身上的陋习短期内不可能整改干净,导向不对,甚至越传病越重。“造点假无所谓”在许多老师身上已成习惯。

  造假,已经成了传染病,得早治,不治,不要说”诺奖”,连应用型研究也要出问题。

  第八种病是自卑症。

  癫狂症是一个极端,自卑症是另一个极端,这一端的人眼里看不到希望,认为中国人的人种就不适合搞科研,希望中国人甘心跟着西方走,很多社科公知就是这么向公众传播自卑症。

  原创型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0-1”研究人才,可遇不可求,急不得。

  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常说的“1-100”研究人才,中国相当多,去掉一些不合格的伪科研者,还有巨大的存量,这是人口红利,这是教育红利。

  原创人才和应用人才同等重要。遇到了原创型人才,可喜。没遇到这类人才,不自卑。如果不焦虑,如果能坚定地把应用型人才用好,即使不能为全人类做出原创成果,保证自己国家的各项事业跟上时代发展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也可能实现局部技术领先的局面。别人负责把“0-1”的基础打好,咱们负责在上面建房,也算是一种分工吧。当然,这种情况不能持续太久,只能看作是他们为我们留出了时间。

  中国今天能给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种重重的压力,说明中国的应用技术相当不错,这些应用技术或许可以反过来服务于为我们打基础的人。

  八种病,既有制度性的,也有个人层面的。首先必须是制度性改革走在前面,人都是跟着制度走,不把这些病去掉,今天的表面“繁荣”不可能成为未来的““诺奖””,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原创性繁荣。

  如果制度管理者在有意设计未来可能得”诺奖”的科研项目,那这些设计好的项目百分百不可能得奖。

  如果科研人员一开始就在脑子里设想“我的这个方向未来是否可能得‘诺奖’?”,那这些人百分百不可能得奖。

  不满脑子想“诺奖”的人,才是真正在做科研。

  附言:

  1.特朗普没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评:没得到的人是个笑话,得到的那个人也是个笑话。

  2.娃哈哈的宗馥莉第二次辞去所有职务。评:尊重她吧!财富只是一种社会符号,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普通人都需要社会上出现无数次富人人生变幻的教育,人生百态,俱在表演中,让文明洗去每个人心中的疑云和浮云。

  3.中国用稀土反制美国,美国威胁再次用关税打压中国。评:几年前,别人批评我工作的学校专业差,我就强调传统产业也是战略产业。大学里的理工专业,仍然是,越基础,越战略。勇敢地跟美国打热战(非炮火战,是全面战),什么手段都要用,不敢打,你必输。

  写于2025年10月11日星期六

支持红色文化,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码

微信打赏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