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剿匪指挥部旧址 刘华清李德生题词 王树声纪念书籍 王宇红参观剿匪指挥部 徐向前元帅题词 国庆76周年前夕,我庄重地走进罗田县胜利中学校园,参观矗立在操场正面的罗田县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剿匪指挥部旧址,遥想1949年10月1日,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一位为了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转战南北、叱咤风云的将军却没有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观礼,而是站这幢青砖灰瓦建筑的二楼楼台上,指挥着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欢庆着伟大的新中国成立。 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王树声。 25年前的1999年12月下旬,罗田县人武部和湖北省军区的一位军官带着军史专家、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王淼生找到我,要求我参与调查王树声将军指挥的鄂豫皖剿匪(亦称大别山剿匪——作者著)的一些历史,从而使我对王树声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在大别山中剿灭国民党残匪的那段红色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鄂豫皖剿匪,不仅在军事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也为巩固大别山区的基层政权,推动完成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扫除了障碍。对于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鄂豫皖剿匪指挥部设立在罗田滕家堡(今胜利镇——作者注)这一重要史实,我岂能掉以轻心。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史料、走访很多见证者,完成了鄂豫皖剿匪指挥部和鄂豫皖剿匪南线司令部旧址的确定,搜集到了一些尚未记录的情况。这中间,作为剿匪总指挥兼政委的王树声将军有许多可歌可泣故事,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榜样,可以流芳百世啊! “不剿灭土匪,我决不下战场!” 1949年,国民党反动军队从大别山败退时,有计划留下了一部分武装人员,他们妄图利用大别山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开辟所谓的“第二战场”。从而给大别山地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之巩固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鄂豫皖边陲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严峻时刻,担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的王树声,在军区的一次会议上主动请缨,他说:“我到大别山剿匪去,我要到那里去还账”。 就这样,王树声毅然挑起了指挥大别山剿匪的重担。作为剿匪总指挥的王树声,把指挥部设立在大别山深处的历史商贸重镇、战略要地——罗田滕家堡。 在激烈的剿匪斗争中,王树声累倒了,近一个月时间持续高烧不退。湖北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李先念获悉情况后,数次安排他回武汉治疗,但王树声坚持不下火线。无可奈何之际,省军区组织医疗队,李先念委派王树声妻子杨炬,随医疗队从武汉出发前来说服王树声暂时回武汉休养。王树声却坚决地说,“不剿灭土匪,我决不下战场!”结果,杨炬不但没有说服王树声,反而也被留在滕家堡。这样,王树声一边治病,一边指挥剿匪作战。终于取得了大别山区剿匪的胜利。 2014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王树声将军之小女王宇红女士首访胜利镇时对我说,临行前她问妈妈杨炬:“我去罗田,你晓不晓得罗田?”年逾古稀的将军夫人竟然回答说:“我么不晓得罗田呢,罗田还有个滕家堡,滕家堡还有个金凤楼哩!”同时,将军夫人对女儿讲述了其父亲带病指挥剿匪,在滕家堡金凤楼中居住的故事。 “土匪不肃清,坚决不收兵” 这次鄂豫皖剿匪是王树声“三进大别山”,与前两次情况不同是,1932年反“围剿”和1947年挺进中原,他所面临的情况都是敌明我暗,我军在暗处以动制静。而这一次,则是我军在明而敌人在暗。并且,经过国民党的调教和多年的活动,土匪对山里的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解放军熟悉得多,因此并不是那么好对付。1949年9月5日,剿匪部队完成部署,开始按照计划分为湖北南线、河南北线、安徽东线,同时向匪军发起进攻。按说,大别山中土匪密度那么高,即使这次出兵不能完全剿灭他们,至少也应该能给他们沉重打击,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虽然解放军剿匪部队的攻势很猛,但是却很难产生什么战果。就拿汪宪的指挥部金寨来说,多方围剿,仅仅俘虏土匪不过百人,所缴获的也仅十几条破枪,而国民党空投的精良装备和汪宪的精兵毫无踪影。 王树声知道,这是自己的计划还存在死角。土匪对山势山路太熟悉了,想要彻底剿匪他们,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于是,王树声改变策略,不在白天攻击,等到入夜再进山清剿,可是收效依然不大。白天不行,晚上也不行,剿匪工作陷入了困境。那么土匪们真的如同鬼魅一般,来无影去无踪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呢? 于是,王树声亲自走访调查,罗田松子关村招军寨的一个百姓说:“你们当兵的是好说,随时来随时走。你一走,这里又是土匪当家。就像当年,红军走了,恶霸土匪立马回来屠杀红军家属和亲近红军的人,杀得血流成河。后来刘邓大军来了,然后又走了,还乡团、小保队又回来祸害我们老百姓。我们这里的人,流的血太多了、吃过的苦太多了,杀死的人也太多了,你们来来回回的,有谁晓得你们这次是不是靠得住?”王树声知道了症结所在,就是发动群众,让百姓明白,解放军这次来不仅是真剿匪,而且是不消灭完土匪不撤兵的。但是,口说无凭,必须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于是王树声立刻下令,所有部队除了要和百姓打成一片之外,还要大张旗鼓的开展养猪、种菜。 有些战士就想不明白,觉得剿匪跟养猪、种菜有啥关系呢?于是,王树声一方面召集官兵开会讲道理,一方面扛起锄头来到指挥部东边的熊家山上带头开荒种菜。此后,所有部队展开了一场养猪种菜的运动,不仅自己的部队种,还帮老百姓种。这一下,军民关系更加和谐,百姓也终于相信,剿匪部队已经把大别山当成了家,不打完土匪不会走。为了增加宣传效果,王树声还亲自动手,在滕家堡街上刷写张帖大标语:“土匪不肃清,坚决不收兵!” 果然一举两得。部队不但自己解决了一部分给养,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剿匪效果:大生产运动开展第一个星期之内,便有1500余名土匪被捕。战士们纷纷表示,想不到养猪种菜,比飞机大炮还厉害!当白崇禧获知这一情况后仰天长叹,说:“完蛋了,这回完蛋了!解放军排山倒海的进攻,汪宪能应付。可现在他们种菜养猪,这就谁都没辙了。共军这摆明了是说以后他们不走了,要铁了心对付汪宪啊,以他那点儿东西,哪里能守得住!” 1949年9月30日,以国民党匪首汪宪被活捉为标志,鄂豫皖剿匪获得全面胜利,而这一天,也正是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一天,王树声带领的剿匪部队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为国庆献上了一份礼物。 “剿匪斗争正烈,我不能离开大别山” 匪首汪宪被抓获后,大别山中的土匪们残余成了没头苍蝇,很快被我人民解放军各个击破,消灭殆尽。而王树声将军高兴之余,也留下了终生遗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前,党中央通知王树声赴京参加开国大典观礼。接到通知后,他十分犹豫去不去北京,时任鄂豫皖边区南线剿匪司令员兼政委的傅春早(1911年—1996年3月,安徽六安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衔)劝说他不要错过这一大好机会;到滕家堡慰问剿匪部队的鄂豫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李友久也竭力劝说,而王树声毅然决定放弃进京机会,表示要誓死为大别山人民剿灭土匪,还大别山一片净土。他给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并由李先念转交中央,信中表示“大别山剿匪斗争正烈”,为了让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尽快结束匪患,过上安宁的日子,他不能脱身前线,必须继续奋战在大别山区。 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王树声在剿匪指挥部门前的大操场发表庆祝讲话,号召广大军民团结一心,继续战斗,将大别山中的残匪剿灭得一个不剩,接着,他高高兴兴地走到滕家堡街中,与军民群众同欢同庆。 2015年11月3日,王宇红大姐来到胜利镇,她对我说,后来,她多次问父亲为什么放弃新中国成立观礼机会,父亲王树声说:“我是大别山的儿子,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大贡献,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我们这些人死不瞑目啊!” 王树声将军在大别山中指挥剿匪,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诸如,他与每天傍晚住所对面糕点铺的方老板下象棋时常争得面红耳赤、他叫金应文等街上的小朋友们“小鬼”并要他们学习解放军列队、他赤脚挽袖在滕家堡河洗衣服捉鱼虾......而今,将军虽然辞世,但他留在滕家堡的故事一定会永放光芒,激励着一代代老区人民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为建设好更加美丽的大别山而奋勇前进。 (注:文中图片为作者所拍,部分史料来源于《王树声传》和《王树声纪念文集》) 作者简介:曾宪华,男,196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休前为罗田县胜利文化分馆负责人,曾在《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文学报》、《作家生活报》、《春风》、《新村》等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0余篇,其戏剧作品《明皇赔情》由罗田县黄梅戏剧团上演获湖北省首届黄梅戏艺术节金奖。1995年后专注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有20余篇专文在全国红色文化专业媒休和红色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与交流。现受聘为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罗田县政协文史专员、罗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专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