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精神大萧条:吃得饱,却活得累

2025-10-17 20:43|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102| 评论: 0|原作者: 茴香豆a|来自: 小小的治愈公众号

摘要:   1929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意味着四分之一的工人被排除在生产体系之外。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不是“生产力不足”,而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走向尖锐:机器可以代替人,但机 ...

  1929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意味着四分之一的工人被排除在生产体系之外。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不是“生产力不足”,而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走向尖锐:机器可以代替人,但机器不消费商品;生产越发达,资本越集中,劳动者越被边缘化。

  于是“生产过剩”并非指物质的富裕,而是贫富差距扩大到连消费都无法维系的地步。表面上是“市场需求不足”,实则是资本吞噬了劳动者的购买力,断绝了自身循环的根基。

  当危机爆发时,社会最普遍的反应确如材料所言:生存成为唯一主题。人们削减一切“非必要”的欲望,重新回到最原始的生活形态——“一锅炖”“自种粮食”“胡佛村”——这并非简单的节俭,而是一种被迫的退化,是现代工业文明在资本逻辑自爆后的倒退。

  人们被迫从“消费者”重新沦为“生存者”,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假象也在这一刻被彻底撕裂:那种以无限消费为前提的自由幻象,本就建立在对劳动者的无限剥削之上。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精神层面。经济崩塌之后,年轻人面对的不是暂时的困难,而是阶级固化的铁门。

  资本集中意味着社会上升通道的关闭,“美国梦”成为一场笑话。努力不再带来希望,反而被用来维护现有秩序。于是,一种“低能耗”的生活方式出现——这正是现代“躺平”的雏形。它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对制度性绝望的回应:当所有的努力都被资本掠夺、被现实嘲讽,“不努力”反倒成了一种消极的抗议。人们不再相信奋斗的意义,因为奋斗本身已被收编为资本的工具。

  精神娱乐业的繁荣,也是一种讽刺。大萧条时期,好莱坞电影反而兴起,人们在银幕上寻找逃避现实的梦境。资本主义社会在最黑暗的时刻,总能用“精神消费”去麻醉痛苦的群众——让他们在幻想的幸福中忘却真实的苦难。

  正如今日的短视频、游戏、综艺所起到的同样功能:当现实无法改变,人便沉溺于虚拟的满足。精神上的“躺平”,成了身体无法反抗的延伸。

  所以,大萧条不仅是一场经济灾难,更是一场关于信仰的崩塌。它让无数人第一次看见:所谓自由市场不过是资本的牢笼,所谓“努力成功”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幻术。

  那时的“躺平”,与今天的“躺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源自劳动者对资本逻辑的反感与无力,只是形式不同。

  前者种地、打零工、蜷缩在棚屋;后者刷短视频、远离职场、拒绝买房。但背后都是同一种绝望:在资本主义体系内,劳动者注定被掠夺,被替代,被遗弃。

  真正的出路,不在于个人的节省与忍耐,也不在于精神娱乐的逃避,而在于劳动者重新组织起来,打破这种“生产资料私有”的根源性桎梏。

  否则,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演旧时代的悲剧——以为自己是在“低欲望生活”,其实是在被迫承受资本主义周期性灾难的代价。

  今天的现实,其实正悄然重演着那场“大萧条”的精神与社会逻辑。只是形式更隐蔽、包装更精致。我们不再看到“胡佛村”那样的棚户区,不再看到漫长的救济队伍,但无数人正住在看似明亮的“出租屋”与“工位牢笼”中,重复着当年的命运。

  表面上,生产力比上世纪三十年代强了千百倍。智能化、自动化、全球供应链让商品堆积如山,但劳动者的处境并没有变得更好。

  人类生产的一切奇迹,最终都变成了资本的奇迹——资本在飞升,工资在原地。工人、程序员、外卖员、主播,每个岗位都被算法精准压榨到极限:工作更碎片、更灵活,却也更无保障。

  生产效率越高,个体反而越被榨干。机器代替了部分劳动,却没有让劳动者过得更轻松,而是让剩下的人承担更重的焦虑。

  于是,人们开始和九十年前的美国人一样,陷入那种被动的节约——不是出于理性节俭,而是因为再也没有多余的消费力。

  你看,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是“不想”,是“买不起”“不敢”“没意义”;城市里的“穷忙族”每天忙到深夜,却依然月光;农村里返乡的青年重新种地、搞自媒体、副业,实则是在资本外寻找生路。

  这些都不是个体选择,而是社会结构逼出来的“生存本能”。

  而当人们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无法突破阶级天花板,新的“低能耗”生活方式便出现了。今天的“躺平”,本质上与大萧条时期那种“活下去”的节制一脉相承。只不过当年是被饥饿逼迫的节制,如今是被内卷和绝望逼出的放弃。

  资本主义社会的循环走到了一个怪异的阶段:人们不再相信奋斗的意义,却又不得不继续劳动;他们不再热爱生活,却又害怕彻底离开系统。

  于是就有了“低欲望社会”“反内卷”“不上班也要活着”的潮流,看似颓丧,实则是一种软性的反抗。

  精神娱乐的繁荣,再次成了资本最狡猾的解药。短视频、综艺、网红、AI伴侣……这一切正像当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在麻醉焦虑、消解痛苦。

  你可以不消费房子,不消费婚姻,但你仍在消费“情绪”和“精神麻醉”。资本把危机转化为新的利润形式,让疲惫的人在娱乐中忘记了自己为何疲惫。就像九十年前的影院一样,今天的屏幕是新的“胡佛村”——看似五光十色,实则是一片无家可归的灵魂营地。

  所以,今天并非摆脱了“大萧条”,而是把它“数字化”“日常化”了。危机不再集中爆发,而是以慢性形式渗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失业被包装成“灵活就业”,贫困被粉饰为“消费降级”,绝望被营销成“佛系生活”。但所有这些光鲜词汇的背后,都是那同一条旧链条:资本在上,劳动在下,财富在集中,希望在消失。

  九十年前的美国人靠“一锅炖”活命;今天的人靠“一杯咖啡”“一部手机”撑着生活的幻觉。那时人们在棚户区燃烧木柴取暖,如今的人在网络上燃烧情绪取暖。形式不同,命运却如影随形。真正的区别只是——那时人们还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被剥夺的,如今很多人却以为这就是“自由”。

支持红色文化,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码

微信打赏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