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历史研究 查看内容

历史的疑问: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

2025-10-17 22:59|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107| 评论: 0|原作者: HIGERONE|来自: 梅溪杂谈

摘要:   你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疑问,为什么要打倒地主,分他们的田地?地主的财产难道不是他们自己挣的吗?为什么要分给穷人?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看那时的地主 ...

  你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疑问,为什么要打倒地主,分他们的田地?地主的财产难道不是他们自己挣的吗?为什么要分给穷人?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看那时的地主是否真值得同情,农民又在怎样的绝境中挣扎,以及这场革命为何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1

  谁养活谁?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劳动创造世界,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靠自己双手劳动的生产者才能生万物,剥削阶级生个屁,这是谁养活谁的问题,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问题。你非要说是剥削者、压迫者养活了生产者,那就是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按照现在某些编剧的搞法,地主阶级简直成了历史上最白的白莲花。勤劳节俭,心地善良,做事公道,千亩良田都是自己捡大粪捡出来的,这是最大的谎言,好好睁开眼睛,醒醒脑子,读一读“原始积累”这4个字。大地主大土豪的原始积累,从来就没有干净不沾血不造孽的。

  扪心自问,你就算天天加班996,能成为你们公司的董事长吗?你就算天天拼好饭,能够攒出大商人们的海外家族信托吗?地主也一样,有勤劳节俭干出来的自耕农和小地主,绝无勤劳节俭干出来的大地主,而且小地主随时有着被大地主兼并的风险。

  讲一讲大地主们兼并土地的法门,总结一下就是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灭门夺地。旧社会生产力低下,天灾频繁,没有现代化的水利设施,普通自耕农的抗风险能力极差,一场洪涝干旱蝗灾就能让他们一年白干,颗粒无收。

  如果遭遇了疾病兵灾和匪患,那基本上就失去了生存能力,为了一口活命的粮食只能找地主借高利贷,抵押田产,甚至直接卖地、卖儿卖女,地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来不会心软,能掠夺多少就掠夺多少。

  为了拿到土地,他们不惜把贫民送上绝路,所谓的头脑好、善经营,翻译一下就是心肠毒,手段脏,下限低,不把穷人当人,无所不用其极。

  民国时期美国记着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写道,我在河南一个只有4000多亩地的村子里,看到了一个地主占有近2000亩地,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放高利贷吞并的,这种交易只有在农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能做成,农民急需填充肌腹,利息再高也不得不借债。

  在蒋介石统治时期利息增长到了惊人的程度。1932年农民借100块钱,到年底要还125块钱,1936年就要还140块至160块钱了,抗战期间利率猛涨到三个月100%,用粮食计算负债。

  农民的境遇有时候是骇人听闻的,作者在河南见到了一位农民,他在春播前向地主借了100斤小米,按照借约规定,到秋收的时候要还200斤,他后来还不起那么多,就请求宽限答应来年秋后还300斤。

  可是因为遭灾到期还是还不起,他只得把自己的地抵押出去,最后结果是丢了4亩地,由于这个原因,母亲和两个孩子就饿死了,为了区区100斤粮食的债务竟然赔了4亩地和3条人命。

  山东有个著名景点叫做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元年,至民国24年基本建成。庄园拥有房产5500多间,土地6万亩,山林12万亩,现保存的厅堂楼厢480多间,占地2万多平米,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

  你觉得这种规模的地主产业是靠勤俭节约、亲手挑大粪就可以干出来的吗?牟氏崛起最大的功臣是大地主牟墨林,道光16年,栖霞连续三年大旱,特别是当年春天,不但饿殍遍地,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局面。

  这时候,牟大善人就出来赈灾了,他立下规矩,粮食只换不借,意思是你们想吃饭就要拿自己家的地来换,居民们只得忍痛用地换粮;但存粮换完,他又从东北贩回一船高粱,以一斗高粱换一亩地,后来又降为几升高粱换一亩地地,饿极的农民为了一口吃的,为了活命,不得已依然接连不断的登门换地。

  1837年,他在刘家村一带用两囤高粱换地64公顷,用这样的手段吞并了周围18个村子的农民土地,致使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牟家的佃户。

  牟墨林以地租、放债、雇工和无偿劳役等手段剥削农民。放债有放粮和放豆饼两种形式,豆饼放债是牟家最常用的方法,他所开油坊8座,年平均榨大豆700多石,春季把豆饼借给农民,夏收的时候大豆涨价作价折款,秋后豆价下跌又将款项折合成实物,其结果是利钱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坑害了无数农民。

  他的家业鼎盛时有账房先生60多人,雇员140多人,他广交官府,新官到任卸任、逢年节逢喜庆必有款待。1861年和1867年,捻军两次进入栖霞境内,他与官府勾结,设炉铸造土枪土炮,办团练,围剿农民起义军。

  除了疯狂剥削、冷血掠夺、残酷镇压农民之外,牟墨林确实很朴素,他一生不讲究穿戴,常常肩膀上扛着铁锹粪叉去视察自己的田产,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我们当代是不是也有一些企业家一生只穿布鞋,吃饭只吃豆腐咸菜,一年只花几万块钱?你以为自称节俭的地主们就不贪婪,就不残酷就不无耻吗?这就是所谓的勤劳致富、慈悲济世,善待佃户?

  2

  民无立锥之地

  中国历史上因农民失去土地活不下去而爆发的起义数不胜数,分土地始终是农民最迫切的诉求。1927-1937年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地兼并这一历代王朝的顽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民无立锥之地的惨状在农村随处可见。

  1927年的中国农村流传着一句扎心的话,“地主的田,穷人的汗,收的粮食地主占一半”。当时全国8成以上人口是农民,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可这命根子大多攥在少数地主手里,“少数人占地,多数人饿肚子”成了农村最真实的写照。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党扛起打土豪分田地的大旗,用10年时间在农村推进土地革命,这场革命不只是简单分地,更让农民从地主的长工变成土地的主人,让中国革命在农村扎下了根。

  而我党对土豪地主的打击并非一刀切,而是经过大量基层调研后精准划分对象,主要打击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地主阶级,同时保护中农雇农利益,对富农区别对待。具体如何划分?

  得从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说起。地主是占有大量土地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自身不从事或极少从事劳动,主要靠出租土地收地租、放高利贷,雇工剥削为生,剥削收入是其主要生活来源,土地占有量远超自身耕种所需。这类群体是打土豪分田地的主要对象。

  富农是占有较多土地和生产资料,自身参与部分劳动,但也通过雇长工、短工或出租部分土地剥削他人,剥削收入在总生活来源中占比不高,通常不超一半。具体比例因地区略有差异,他们有自耕成分,也有剥削成分,在土地革命中被列为限制剥削对象,而非主要打击目标。

  中农是占有足以维持自家生活的土地和少量生产资料,靠家庭成员自身劳动耕种,不剥削他人,也不受他人残酷剥削,多为农村自耕农。他们是土地革命中需要团结和保护的对象,分得土地后能稳定从事农业生产是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

  1927年前后,中国农村仍沿用封建土地制度,核心就是“谁有钱谁占地,谁没地谁受穷”。这种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远非贫富差距大能概括。从当时各地的调查数据和真实案例中,能清晰看到农民的血泪。

  从全国范围看,1927年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掌控着70-80%的耕地,而占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总共只分到20~30%的土地。更不公平的是地主的地多是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好地,农民的地不是在山坡,就是盐碱地种出的粮食,连自己糊口都不够。

  再看各地具体情况,更是惨不忍睹。在南方的湖南省,1926年中共湖南区委调查显示,地主仅占农村人口5%,却占有60%的耕地。湘乡县有个刘姓大地主,家里光耕地就有1.2万亩,还垄断当地水塘和碾房。

  周边10多个村子的农民租他的地要先交押金,用他的水塘灌溉要交水租,每年收成的一半以上都得给他。农民陈满租了刘家两亩地,1926年夏天闹旱灾,粮食减产大半,刘地主却仍逼他交100斤地租,陈满交不出地主就派人抢走他家里唯一的耕牛,还拆了部分房屋抵租,最后陈满只能带着家人乞讨为生。

  在北方的河北省,1928年的情况也相差无几。望都县地主王敬轩有8000多亩地,雇了20多个长工,还放年利率200%的高利贷,借100斤粮食,一年后得还200斤,这就是老百姓说的驴打滚利。

  当地300多户农民因还不起债,被迫把仅有的少量土地抵押给他,最后沦为无地雇农。雇农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长工一年工钱只有五担粮食,当时的一担约120斤短工,一天仅挣半斤粮食,根本养不起家人。1928年冬天,望都县就有10多个雇农因缺粮冻饿而死。

  在西南的广西情况更严重。1929年东兰县调查显示,地主占人口6%,却占有75%的耕地,当地大地主为韦龙府不仅有5000多亩地,还垄断食盐买卖,农民买盐要比市场价贵三倍,敢反抗就会被他的打手殴打。

  老人魏阿公因买不起盐,只能用盐水煮野菜吃,最后因缺盐重病没钱医治去世。当地农民编山歌骂道:韦家的地,韦家的盐,逼死穷人不眨眼。

  除了地租和高利贷,地主还有各种歪招剥削农民。例如预收地租,让农民没种地,就先交下一年租子;押租,要求租地前先交押金,交不起就租不到地;劳役地租,逼农民除交粮外还得免费给地主干活,不去就收回土地。

  1927年大公报报道过湖北黄冈的事,农民李老四租了地主三亩地,不仅要交一半粮食,每年还得给地主干30天活且无工钱。有一年,李老四生病没去,地主就收回土地,李老四走投无路,最终上吊自杀。

  土地兼并不只让农民活不下去,更像一颗毒瘤慢慢拖垮了整个国家。当时中国本就因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国力衰弱,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3

  危机与革命

  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农村经济破产,农业生产停滞,地主只想着从农民身上榨取财富,根本不管土地改良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种出的粮食大多被地主拿走,自己连肚子都填不饱,更没钱买农具肥料只能靠天吃饭。

  久而久之农业技术越来越落后,粮食产量越来越低。1928年国民政府农业部统计,全国粮食平均亩产量仅120斤左右,比清朝光绪年间还低。河南、山东等土地兼并严重地区亩产量甚至只有80斤。

  而同期美国粮食亩产量达300斤,日本也有250斤。粮食产量低,导致全国近3亿农民处于半饥饿状态,每年因饥饿和疾病死亡的人数超百万。

  农村经济破产还催生大量流民。1927-1937年,全国流民人数超2,000万,这些流民要么涌入城市,可当时城市工业落后,没有足够工作岗位,很多人只能乞讨、捡垃圾;要么被迫当土匪,河南一带当时有大小土匪武装上千股,总人数超10万,他们铤而走险,抢粮抢财物、绑架勒索,搅得社会秩序大乱。

  二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是当时农村最主要的矛盾,且越演越烈,当农民被逼到绝境就只能起来反抗。1927-1937年,全国发生农民起义和暴动超千次,规模大的有几万人,小的也有几百人。

  1928年湖南平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农民喊出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占领平江县城,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分给农民,虽最终被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却点燃了周边农民反抗的火种。

  1930年江西吉安农民起义规模更大,10多万农民参与,不仅分了地主土地,还建立自己的政权,坚持了三个多月。这些起义虽多失败,却说明农民已觉醒,他们迫切想要土地想要活下去,也为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农民知道只有反抗才有活路。

  三国家积贫积弱,难以抵抗外侮。当时中国工业极端落后,1927年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且多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重工业几乎空白,全国只有少数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落后,根本无法与列强相比。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破产,国家没有足够财力发展工业,建设军队。更严重的是,农民连肚子都填不饱,没人愿意当兵打仗。就算被抓壮丁,也因营养不良缺乏训练,而战斗力极弱。

  而当时日本已完成工业化,军费开支是中国的10倍以上,对中国虎视眈眈,再不解决土地问题,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国连抵抗日本侵略的能力都没有。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土地革命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必须搞马上搞。对我党而言,搞土地革命有三个根本原因:

  一农民要活下去必须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有土地就能种地收粮,养活家人,没土地就只能被地主剥削,最后要么饿死,要么成流民。

  我党从成立之初就看清了农民的苦难,也深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1927年教员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详细描述农民被剥削的惨状,还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我党在城市的力量受重创,教员提出上山下乡,带领部队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既为农民找活路,也为革命找落脚点。

  在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刚开始土地革命时,农民起初不敢信地主的地真能分给他们,可当工作队把地契交到农民手里,告诉他们这地以后就是你们的了,农民们都激动的哭了。

  有个李老汉拿着地契在地里跪了半天,说我活了60岁,终于有自己的地了,以后再也不用看地主的脸色了,从此农民主动支持我党,因为他们知道我党是真心为他们好。

  二革命要成功必须依靠农民。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8成以上,得不到农民支持,革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土地革命前,我党主要在城市开展工人运动,虽有成绩,却因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陷入低潮。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我党通过土地革命让农民得到实惠,农民才真心支持革命,他们主动参加红军。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仅1万多农民,就有2000多人参军,成立赤卫队,少先队帮红军站岗放哨、传情报。可以说,没有农民支持,红军根本无法在农村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三国家要富强,必须解放农村生产力。当时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主体,若农村经济一直破产,农业生产停滞,国家就永远无法富强。土地革命就是要打破封建土地制度束缚,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发展打基础。

  土地革命前,因地主剥削,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粮食产量低,土地革命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地,不用再把大部分收成交地主,都拼命种地,开垦荒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有的还互相换工协作。

  比如闽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土地革命前,粮食平均亩产量100斤,1930年就达150斤,增长50%;江西瑞金一些村子,1931年土地革命后亩产量甚至达200斤,比地主种地时还高。

  粮食产量提高后,农民不仅能吃饱,还有余粮卖,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也为红军提供充足军粮;农民有钱后买农具布匹等工业品,还带动城市工业发展,可以说土地革命为后来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埋下伏笔。

  这些局部土改成功也为1950-1952年全国大规模土改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始终坚持团结大多数,孤立少数剥削者,政策精准,推进有序。

  一重点打击恶霸地主,改造普通地主。地主阶级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代表,是农民苦难的根源,因此打土豪分田地的核心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但我党对地主并非一棍子打死,对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土匪欺压百姓,手上有人命的恶霸地主,如广西韦龙府、湖南刘姓地主,不仅没收全部土地财产,还依法严惩,有的甚至经农民大会判处死刑,他们罪行太重,农民恨之入骨。

  对没有重大罪行,仅靠出租土地剥削的普通地主政策更宽松,没收其土地和多余财产,如多余房屋、耕牛、农具,但保留部分土地和必要生活资料,让他们自己种地,自食其力,改造为劳动者。

  坚决保护中农利益。中农是农村中间阶层,占农村人口20-30%,他们的态度对土地革命至关重要,争取到中农支持就能孤立地主,侵犯中农利益就就会失去部分农民支持。

  我党明确规定,保护中农的土地和财产不得侵犯,中农原有土地不变,不会因土改减少;若中农土地少质量差,还从没收的地主土地中分给一部分,改善其生产生活。分配土地财产时充分征求中农意见让他们参与,比如成立土地分配委员会必须有中农代表。

  三限制富农剥削,减少改革阻力。富农占农村人口约5%,有较多土地和生产资料有轻微剥削,但也参与劳动。我党对他们采取限制剥削政策,没收富农出租的多余土地,保留其自耕土地和必要生产资料,不让他们过度剥削农民。

  比如湘赣革命根据地1932年规定,富农自耕土地不没收,出租土地若超过自耕土地一倍就没收,超额部分富农雇长工不超过两人,超员就分多余土地给农民,这样既限制了富农剥削,又不让他们失去生活来源,减少了土改阻力。

  四优先保障工农利益。雇农是农村最贫困群体,无地无生产资料,靠给地主干活为生,是土改重点照顾对象,分配土地时优先分给雇农,且多是质量好靠近水源的地,同时分给他们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确保能顺利种地,真正摆脱贫困。

  4

  历史的必然选择

  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不是简单的分地运动,而是彻底改变中国农村命运,为中国革命铺就根基的伟大变,意义远超土地本身。

  土地革命最直接的意义是让数千万无地少地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彻底摆脱封建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这种改变刻在农民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例,宁冈县毛坪村1928年土地革命前300多口人中,280人是贫农雇农,租种地主土地交四六租,即地主得六,农民得四,灾年连四成收成也保不住。

  土地革命后,没收地主1200多亩地,每户农民平均分5亩,还分了30多头耕牛,200多件农具。1929年村里粮食亩产量从100斤涨到150斤,农民不仅能吃饱,还能卖余粮换布匹盐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年猪,孩子穿上新衣服,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更明显。1929年教员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乡调查中记录,土地革命前才溪乡80%农民无地,每年向地主交租60万斤。土地革命后,农民分到地,粮食总产量从1928年150万斤涨到1930年250万斤。

  农民不用交租,还能交公粮支援红军,当地流传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正是农民有地种、有饭吃的幸福写照。

  除了经济改善,农民社会地位也翻天覆地。旧社会农民是下等人,地主可随意打骂。土地革命后,农民成立农会,通过农会参与事务管理,选举村干部土地革命,让农民从心底拥护我党和红军,他们把党和红军当自己人,成为红军最坚强的后盾。

  农民踊跃参军,为红军补充兵力。1928年国民党围剿井冈山,农民藏粮不给国民党却偷偷送红军。长征时,红军经过贵州遵义,农民主动送粮、缝衣服、抬伤员,连原本有误解的地主周素媛看到红军保护农民利益,也主动加入红军,并动员亲友支持。

  土地革命前,我党主要靠城市工人运动夺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陷入绝境。教员带领部队到井冈山建根据地搞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根据地的成功让更多共产党人看到农村的重要性。

  随后我党在赣南、闽西、湘赣、湘鄂西等地区建立十几个革命根据地,每个根据地都搞土地革命,吸引大量农民参与。到1933年全国革命根据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3,000万,红军从1927年的几千人发展到30多万人。

  这些红色堡垒在国民党包围中保存发展了革命力量,也让我党积累了发动群众,建设农村政权,组织农业生产的经验,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夯实了基础。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教员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到全党认可,从此我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最终1949年建立新中国。

  可以说,土地革命是我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试金石,没有这场实践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我党将土地政策调整为减租减息,暂时停止土地革命。但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在中国农村留下深刻印记,它让农民知道我党是为农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党,让我党知道只有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评价这场革命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它不是凭空发生的激进运动,而是农民求生存,革命求发展,国家求富强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