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主要讲八路军出征前,毛主席提出全面抗战的十大纲领,并提醒全党全军,统一战线建立后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 国共合作抗日了,毛主席尖锐一问:到底是谁跟着谁走?【王立华30】 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对毛主席提出的作战方针有不同意见。焦点主要是游击战为主、还是运动战为主的问题,表现在作战方式上,主要是集中兵力多少、作战规模大小和由此带来的战法打法差别。不少同志还是习惯于过去所打的运动战,思想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需要有一个在实践中取得经验统一认识的过程。所以,在洛川会议上没有形成最后决议。 但在洛川会议上,却通过了毛主席起草的3个政治文件,一个是《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一个是《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还有一个是《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最后这个是毛主席为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宣传鼓动纲领,包含了前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不是政治口号。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摆在首位的是对党和军队的思想政治引领。尤其是在时局和任务转变的关键时刻,高屋建瓴地提出让党和军队遵循的政治纲领、军事纲领和宣传鼓动纲领,还有需要克服的思想政治倾向等,有了清晰明确的思想和行动纲领遵循,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实现。这也是毛主席领导艺术的重要特点。 首先是让全党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这是自觉执行党的要求的前提条件。 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后来刊登在中共中央抗战时期的机关刊物《解放》上。这个杂志,毛主席对宣传要点、重要社论和文章都亲自审阅,毛主席的一些重要文章也在这里发表,是面向全党的公开读物,并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发行。 读过决定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形势分析极其明白,提出的方向、任务、问题、注意问题等极其明确,而且思路极其清晰、内容极其简洁扼要、易懂易记易遵循,一下子就站到更高层位上认识问题。那怕是一个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学习后也能对民众讲一番大道理。看过去的老抗日电影《小兵张嘎》,一个十几岁的八路军少年游击队员嘎子,能给村民和孩子们讲“目前的形势是这样,日本鬼子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感觉讲得很有道理,很有水平,甚至有点高屋建瓴,其实那些内容不是编剧无中生有,是有现实依据和来源的,来自于最高层对形势任务的深刻分析,一直贯穿到最基层的官兵,甚至普通的农村党员、民兵、妇女、老大爷、老大娘、少年儿童,引领大家正确认识形势明确任务,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 电影《小兵张嘎》 毛主席引领全党的形势任务分析,一共用了800多字,这也是我们深入领会毛主席军事思想必须了解的背景和内容,下面一起学习一下: (一)卢沟桥的挑战与平津的占领,不过是日寇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整个计划的开始。日寇已经开始了全国的战时动员。他们一切所谓“不求扩大”的宣传,不过是掩护进攻的烟幕弹。 (第一段就这样几句话。日本帝国主义要吞并全中国了,必须认真做好大打准备,不能听日本那些骗人的说辞,不能心存幻想。) (二)南京政府在日寇进攻和人心愤激的压迫下,已经开始定下了抗战的决心。整个的国防部署与各地的实际抗战,也已经开始。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告诉大家:战争已经开始,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七七事变就是起点。) (三)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抗战的准备阶段已经过去了。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过去阶段中,由于国民党的不愿意和民众的动员不够,因而没有完成争取民主的任务,这必须在今后争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去完成。 (中心任务变了:现在已经从抗战准备阶段进入实行抗战阶段了,明确党最中心的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四)在这一新阶段内,我们同国民党及其他抗日派别的区别和争论,已经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 (关注的问题变了:在新阶段与国民党区别和争论的问题变了,要不要抗战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抗战的问题了。) (五)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本党今天所提出的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具体的道路。 (我们的主张:就是要把抗战发展成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就是刚刚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六)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的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处处惧怕和限制人民的参战运动,阻碍政府、军队同民众结合起来,不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民主权利,不去彻底改革政治机构,使政府成为全民族的国防政府。这种抗战可能取得局部的胜利,然而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反的,这种抗战存在着严重失败的可能。 (蒋介石的不同:在如何抗战问题上与国民党的根本路线区别,就是它不愿发动全国人民抗战,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不但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而且存在着严重失败的可能。) (七)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的前进和发展。我们应该克服一切困难,为实现本党所提出的争取抗战胜利的十大纲领而坚决奋斗。坚决反对与此纲领相违背的一切错误方针,同时反对悲观失望的民族失败主义。 (看到困难的同时坚定必胜信念:毛主席预见了抗战中出现的几乎所有问题,指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要求全党克服困难实现全面抗战的十大纲领,反对违背十大纲领的一切错误方针,同时要坚定胜利信念,反对悲观失望的民族失败主义。毛主席后来又讲这个问题,他说:民族失败主义,即民族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认为,中国在打了败仗之后再也无力抗日。不知失败正是成功之母,从失败经验中取得了教训,即是将来胜利的基础。悲观主义只看见抗战中的失败,不看见抗战中的成绩,尤其不看见失败中已经包含了胜利的因素,而敌人则在胜利中包含了失败的因素。我们应当向人民群众指出战争的胜利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只要百折不回地奋斗下去,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这种情绪是经常出现的,不只是面对强大敌人和困难时,即便现在完全不同的优势条件下,也不乏悲观失败主义者,让他们在那个时代,大概率是要主张投降的,蒋介石在抗战问题上六神不定,身边也是这类人太多。看看毛主席如何分析问题,对大家是有启发的。) (八)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提出要求:要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沿,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群众运动。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还是怀疑和看不起群众,甚至把群众看作防范对手和敌人,这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能不能落实全面抗战纲领的根本问题。) 如此简单的八条,让大家心明眼亮,胜过千言万语。 形势和任务明确之后,就是要大家都知道,沿着什么样的路线图、用什么办法才能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问题。 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路线图和行动纲领,也是共产党全面抗战与国民党蒋介石片面抗战的根本区别。毛主席认为,会议通过十大纲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37年8月,林伯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合影(从左至右) 与日寇开战已经是事实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已经水到渠成。此时,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重点也变了,深入考虑的问题是,由如何促成统一战线建立,转变到如何才能走向抗战胜利。七七事变爆发后,很快就提出了反对日本进攻的八大纲领,到洛川会议时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事实使他对问题看得更清楚了,最初提出的八大纲领发展为十大纲领,争取抗战胜利的路线图比开始时更加完备了。 十大纲领就是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与之不同的是国民党的片面抗战。 我们来看看十大纲领的要点:一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是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是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是改革政治机构;五是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是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是改良人民生活;八是抗日的教育政策;九是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是抗日的民族团结。每一条纲领下面又有若干要求,因为前面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展开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学习一下。 单看这十大纲领,根本不能理解蒋介石有什么理由不同意,会认为国共两党抗战应当不会有什么区别。所以,现在一些文章包括一些影视作品,无论抗战理念和战场打法,对国共两党都区别不开来,甚至用国民党的理念和打法描述共产党。不知道、认不清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先进性在哪里,混为一谈的结果就是变味,甚至会把历史搞颠倒了。 当时八路军将要出征时,这也是一个重大问题,不少人对毛主席远高于国民党的抗日救国纲领理解不深,不知道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是什么。所以,毛主席在洛川会议上说:“目前极需要把国共两党区别清楚。十大纲领的提出,就是与国民党单纯抗战的区别。” 在洛川会议通过的,毛主席亲自为中宣部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中,对这个问题讲的很明确。我们要求“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这需要国家的政治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良,需要国民党政策的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问题是它能做到吗? 毛主席说,国民党在抗战问题上的进步是值得赞扬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所多年企望的,我们欢迎这种进步。然而国民党政策在发动民众和改革政治等问题上依然没有什么转变,对人民抗日运动基本上依然不肯开放,对政府机构依然不愿作原则的改变,对人民生活依然没有改良的方针,对共产党关系也没有进到真诚合作的程度。 说到底,就是在抗战中对人民大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什么样的方法论。 当时有些国民党人说:待抗战胜利后再实行政治改革吧。但问题在于,不实行政治改革,只为大地主资产阶级和买办官僚服务,能动员起广大群众一起抗战吗?毛主席说,他们以为单纯的政府抗战便可以战胜日寇,这是错误的。单纯的政府抗战只能取得某些个别的胜利,要彻底地战胜日寇是不可能的。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 这里举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讲一下。就拿十大纲领中的“改良人民生活”,我们提出农村地主要减租减息,旨在团结广大农民支持抗战。而国民党蒋介石就做不到也不愿做,它在整个抗战过程中都不愿意这样做,未将减租减息纳入政策体系。 在毛主席看来,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为减少共产党在农村发动抗日的阻力,团结一般地主一致对外,所以改变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同时将要求地主对贫苦农民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这个政策的合理性在于:对地主来说,实行减租减息,虽然削弱了封建剥削,但并没有消灭封建剥削,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地主,地主还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比亡国对他来说,损失要小得多。因此,大多数地主是能够接受的。对农民来说,实行交租交息,这虽然还保留着封建剥削,但比原来的封建剥削已经减轻了,农民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能够实现农民有饭吃,因此广大农民也是愿意接受的。农民能够养家糊口活下去,不受本地地主恶霸盘剥欺负,这是支持抗日的先决条件。 但蒋介石集团不愿意,因为南京政府的高级军官和政客中,相当数量是大地主资产阶级和高利贷放贷者出身,他们不愿意利益受损。地主阶级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可以这样做,那也是被迫的,他们当然更拥护国民党蒋介石,因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共产党没有这样的利益关系,不代表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共产党能够实行十大纲领,能够全心全意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利益服务的。 为了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共产党不再打土豪分田地,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损失减少,所以对共产党领导的区域让地主减租减息也能勉强接受。 共产党主张和领导的全面抗战,不是单纯的与日本打仗,不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抗战。说到底,就是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战争的抗战,是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一起发展的抗战,也是争取最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抗战,也是保证抗战能够走向胜利的根本办法。 全面抗战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敌后抗战的全过程,片面抗战贯穿于国民党蒋介石抗战的全过程,由此也可以认识,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取得伟大胜利,而国民党却一再丢土失地、一败涂地。 形势任务明确了,十大纲领明确了,对党和军队的要求明确了,还有其他问题吗?有。如果说前面这些只是正确要求,只是怎么看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看到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问题,防止某种倾向导致走偏翻车。 高明的领导者,是从问题出发的领导者,是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并未雨绸缪提出正确预防和解决问题办法的领导者。 洛川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接着又在洛川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所讨论的,是毛主席在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八路军即将出征之际,从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他非常尖锐地提出: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呢,还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 他认为,在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就是投降主义倾向,所以要注意对党内加强教育。两党互相吸引的问题,要在斗争中来解决。在党内,要反对阶级对阶级的投降主义。 毛主席为什么会这样尖锐的提出问题呢? 一是血的历史教训。1927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 二是形势任务变化引起的倾向。毛主席说,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在卢沟桥事变以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是“左”倾机会主义,即关门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还没有抗日的缘故。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已经不是“左”倾关门主义,而转变到右倾机会主义,即投降主义方面了。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已经抗日了的缘故。 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往往只看到对立看不到统一;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往往只看到统一又看不到对立,这是带有规律性的存在。以为国民党蒋介石已经抗日了,国共两党就成一家子了,看不到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国民党蒋介石的企图是让共产党投降,而不是让人民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壮大。过分的迁就适应国民党,低估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的斗争,当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过了不久,王明等人从苏联回来后,就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右倾投降主义的主张。 三是当时已经实际存在这样的严重情况。毛主席分析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国民党实力上的优势,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宣言和决议对于共产党的污蔑和侮辱,以及所谓“停止阶级斗争”的叫嚣,国民党关于“共产党投降”的衷心愿望和广泛宣传,蒋介石关于统制共产党的企图,国民党对于红军的限制和削弱的政策,国民党对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限制和削弱的政策,国民党7月庐山训练班提出的“在抗日战争中削弱共产党力量五分之二”的阴谋计划,国民党对共产党干部所施行的升官发财酒色逸乐的引诱,某些小资产阶级急进分子在政治上的投降举动(以章乃器为代表,提出少号召、多建议,表现出迁就倾向),等等情况。 毛主席提出的问题不是无的放矢。他从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入手,列举蒋介石的限制削弱共产党的图谋计划,告诉全党不要抱有幼稚幻想。 另一方面,共产党内理论水平的不平衡,许多党员的缺乏北伐战争时期两党合作的经验,党内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大量存在,一部分党员对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绪,统一战线中迁就国民党的无原则倾向的存在,八路军中的新军阀主义倾向的发生,共产党参加国民党政权问题的发生,抗日民主根据地中的迁就倾向的发生等情况。 由于存在着这两方面的严重的情况,毛主席认为,必须尖锐地提出谁领导谁的问题,必须坚决地反对民族的和阶级的投降主义。 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呢?一方面是在保持自己已经取得的阵地。这是我们的战略出发地,丧失了这个阵地就一切无从说起了。但主要的目的还在另一方面,这就是为了发展阵地,为了实现“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个积极的目的。否则,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军队就可能被国民党吸引过去,被溶化或消灭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前途也会被葬送掉。正是毛主席坚决预防纠正已经发现和即将出现的问题,才有了后来抗战时期党和军队的迅速壮大发展。 从毛主席在洛川会议前后关注解决的这些问题,还是很让人受启发的。 第一,高明的领导集体不是䓍台班子。领导就是预见,在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时,就能预见到即将出现的问题,并经过缜密谋划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办法。洛川会议就是一个极具预见性的会议。 第二,政治不是空洞的口号。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统帅和灵魂,毛主席说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及时地从政治的高度,让党和军队搞清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目标,要达到目的的纲领原则,指明在复杂政治军事环境下正确的作战样式,这样的军队能不打胜仗吗? 第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走偏。从纵向来看,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前,主要是批左,不能搞关门主义;统一战线建立后,主要是批右,不能搞阶级和民族的投降主义。从横向来看,反左时要防右,反右时要防左。防止错误倾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如开车,方向盘需要不断调整,如果长时间只往一个方向打,最后就避免不了颠覆。 第四,军事与政治不可分,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不可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就是军事与政治一体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政治军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