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项目、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主旋律剧集《沉默的荣耀》在央视热播,引发Z世代青年对历史记忆与民族命运的深层共鸣。这部讲述“无名英雄”的作品不仅成为年轻人的“下饭新宠”,更催生了年轻观众自发制作英雄事迹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媒体热议历史细节的文化热潮——这一现象,绝非偶然的娱乐热点,而是新时代青年审美体系深度重构的鲜活注脚。 不同于以往浅层的风格迭代,当下青年的审美变革已穿透表层符号,在取向、内核、视野与实践层面完成系统性升级。这种转型不仅标志着青年群体文化认同的成熟,更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审美表达,涌动着兼具传承与创新的青春力量,为理解当代青年精神世界打开了关键窗口。 一、审美取向:从“感官狂欢”到“精神共鸣”,以真实立本 曾几何时,青年群体的审美常被“即时性刺激”主导,审美体验停留在表层感官宣泄,与现实生活、精神需求脱节。近年来,《觉醒年代》《沉默的荣耀》等主旋律作品的走红,彻底打破了这种惯性。 在新时代青年的审美认知中,“真实”已然成为核心锚点。他们不再执着于流量元素,而是被剧中“英雄隐于平凡”的真实质感深深触动。他们共情于老一辈建设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震撼于革命先辈“以身许国”的信仰力量,更主动深挖剧集背后的历史原型,在真实叙事中完成精神层面的对话与滋养。这种转型的核心是青年群体对“真实”的审美渴求。他们不再满足于脱离现实的娱乐幻象,而是渴望在与时代脉搏、历史记忆、集体情感相连的内容中,找到触动内心的精神共鸣点,让审美体验回归生活本真与精神内核。 二、审美内核:从“个体崇拜”到“集体崇高”,以家国铸魂 过去一段时间,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曾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个体聚焦特征——或是青睐“超级英雄”的孤胆叙事、“精英人设”的完美塑造,或是将“霸总”“白富美”式角色作为价值参照。这种对个体光环的单向度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审美视野的广度与深度,使得审美本应蕴含的精神重量、承载的文化内涵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沉默的荣耀》让青年群体重新发现了“集体崇高”的魅力。剧中没有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只有一群为国家利益甘愿“隐姓埋名”的普通人:他们是牵挂家人的父母,是彼此扶持的夫妻,却在时代召唤下放下个人得失,用一生践行对国家的承诺。不少年轻观众被这种“平凡人铸就伟大”的集体叙事感染,在弹幕中刷屏“向无名英雄致敬”,自发制作“英雄群像混剪”短视频。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青年群体跳出“小我”审美视野,开始在对集体记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审美感知中,构建更宏大的价值认同,让审美不再是个人趣味的孤立表达,而是连接历史、理解时代、传承精神的重要纽带。 三、审美视野:从“西方参照”到“扎根本土”,以文脉聚力 在“西方中心”文化惯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对本土审美的关注度曾有所弱化,未能充分发掘中华美学自身所承载的深厚底蕴与独特精神价值。如今,青年群体的审美焦点正深度锚定本土叙事与精神内核,中华美学的深厚底蕴在新时代被重新发掘与激活,《沉默的荣耀》便是典型例证。 剧集对中华美学的表达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渗透在叙事肌理、镜头语言与情感表达的方方面面。在镜头语言上,大量运用“留白”艺术,英雄诀别时的沉默对视、任务执行前的雨夜独行,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表达传递深沉情感,恰如传统水墨画的虚实相生;画面构图借鉴古典园林“借景”“框景”手法,将闽南古厝的飞檐翘角、老街巷的青石板路纳入镜头,呈现“画中有诗”的中式意境,赢得青年观众“每一帧都能当壁纸”的热议。在情感表达上,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克己复礼”的范式,家国情怀藏于丈夫整理衣襟、同志眼神默契、家书片段等细节之中,“于无声处见真情”的克制表达,既契合东方人内敛特质,又让信仰与亲情的张力更具感染力。在文化符号运用上,将春节祭祖、端午竞渡、中秋思亲等传统民俗自然融入剧情,还原时代生活质感的同时,传递“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让青年观众在熟悉的文化场景中找到情感共鸣,油然而生文化自豪感。 四、审美实践: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传承”,以行动践志 以往,青年群体的审美行为多停留在被动接受层面,与文化建设存在明显断层。而《沉默的荣耀》热播后,青年群体不再满足于“看剧”本身,而是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与“再创作者”,实现了审美实践的系统性升级。 青年们以多元方式参与文化传承:有人查阅史料制作“历史背景解析长图”,助力大众理解剧情背后的时代语境;有人用AI技术修复剧中“老照片”“旧影像”,让英雄故事更直观地走进公众视野;还有人走进革命纪念馆、科研院所,拍摄“现实版《沉默的荣耀》”vlog,将剧中英雄精神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结。这种主动实践打破了审美的“个人行为”边界,成为青年群体参与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行动,让“英雄精神”跨越剧集局限,走进更多人视野,也让审美真正成为推动文化传播、凝聚精神力量的有效载体。 从《沉默的荣耀》折射出的审美转型中,清晰可见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成长轨迹:以真实为基,追寻精神共鸣;以家国为魂,认同集体崇高;以本土为根,激活文化基因;以实践为要,传承红色薪火。这场转型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全面觉醒,是精神追求的深刻升华,更是对“中国之美”的重新定义与创造。未来,当更多青年以本土文化为根、以民族精神为魂、以创新实践为笔,持续探索审美表达的更多可能,必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绘就出更绚丽、更厚重的青春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