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作为当代中国具有鲜明左翼立场的知识分子,在其《随想录》系列及公开言论中对当前资本与劳动关系进行了尖锐批判,核心观点可概括如下: 一、揭露剥削本质的当代演化 数字时代的隐蔽剥削 刘继明指出,当前资本剥削已超越传统工厂模式,通过算法控制(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数据垄断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实现更隐蔽的压榨。劳动者表面享有"自由",实则被算法严密监控,收入微薄且缺乏保障,形成"温和的监狱"。跨国资本还将污染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加剧全球贫富分化。 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印证 他援引马克思理论强调:负债经营的资本家为维持利润,必然突破劳动力再生产底线,通过延长工时、强化劳动强度剥削工人。这种压榨最终导致劳动者身心崩溃或被迫反抗,印证了"生产资料的集中与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论断。 二、批判法律与制度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法律工具化 刘继明援引马克思主义观点:"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本质是资产阶级统治工具,通过立法将民众"牢牢摁在地上"。在现行制度下,剥削被法律合法化,而无产阶级的反抗则被定义为非法。 改良主义的虚伪性 以胖东来企业为例,他批判"良心资本家"幻想违背剩余价值规律。西方福利政策只是资产阶级在共产主义运动高潮期的妥协产物("不是资本家慈悲,而是因为我们曾经'来过'"),而中国资产阶级却比西方更加残酷。任何试图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改善劳动关系的尝试,最终都会被资本逻辑吞噬。 三、剖析阶级矛盾的本质与出路 主要矛盾的深化 刘继明强调:官僚阶级与资产阶级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官资联合体),通过权力垄断生产资料,使无产阶级沦为"负产阶级"。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仍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且在新形态下更趋复杂尖锐。 斗争路径的必然性 他提出两种制度对比: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通过"合法性"消解革命冲动,是"腐蚀无产阶级革命的温床";而专制体制因堵塞诉求通道,反而成为"革命的助产士"。当改良路径被堵死,革命将成为历史必然选择。 四、警示技术革命的双刃剑效应 针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刘继明警示:生产力进步伴随财富向精英集中,激化社会矛盾。如无人驾驶出租车冲击传统行业案例所示,劳动者反对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不能与科技适配的社会分配制度"。技术革新若服务于资本逻辑,终将扩大阶级鸿沟。 总结:革命理想的当代呼唤 刘继明的批判始终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系统性压迫,主张回归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他认为当前劳动关系是全球化资本主义剥削链的一环,唯有打破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重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劳动解放。其思想延续了毛泽东继续革命理论,呼吁在资产阶级专政下探索新的革命实践。 (来源:曹征骆-刘继明研究中心,由Al根据网友提问生成,不代表本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