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文化编辑部: 编辑 陈立忠 汤建林 魏建中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成到固化,再从固化到逐渐淡化。 我们从抢救历史资料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性、专业化的手段保存和传承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始记录,确保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江夏区有代表性的方言如金口、豹澥、湖泗、山坡、五里界等,我们请当地人用方言诵读地方赋,以求整理和保存原乡方言,相信对以后的音韵学研究,有一个小小的帮助。 现在的武汉伢,普遍不说方言,特别是刚出生的孩子,家长也不喜欢孩子们说方言,若干年后,有些方言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进步与退步。 这期节目,得到五里界金界豆艺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会长王淑珍精心献播。在此一并感谢! (请点右下角满屏,满屏看视频) 五里界赋 作者 陈立忠 朗诵 王淑珍 仙乡福地,五里有界。传说美兮,千秋万代。唐 山清水秀,得尽自然之精华,而恩赐吾乡。凤凰、狮子、老鼠尾,野猪、骡子赛盘龙,牛山、青山攀锦绣;梁子、汤逊、牛山湖,塘堰、山溪、几多港。九山朝阳黛绿色,三水环界碧波漾。梁湖八景,五里花香。山中水、水中山,山水共蓝天一色;画亦人、人亦画,人画与沃土同长。水是命脉,山为脊梁;生成万物,泽及八方;孕育黎民,福祉安康。 后记: 江夏区五里界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武天片-黄孝小片。其方言口音与武汉市中心(汉口、武昌、汉阳)的“武汉话”有显著区别。武汉市中心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中小片。 黄孝片标志:五里界方言最典型的特征是保留了入声,这是一个独立的声调。而武汉市中心方言和大部分西南官话一样,入声已经消失,并入其他声调。 “楚剧”的源头:著名的湖北地方戏曲“楚剧”,其道白和唱腔就是基于黄陂、孝感一带的方言,与五里界方言同属一脉。因此,听五里界话会有点听楚剧的感觉。 详细特点分析 1. 声调系统 这是与武汉话最大的不同。五里界方言有六个声调。 调类 例字 五里界读音(调值描述) 对比:武汉话(调值) 阴平 天、高、三 高平调(类似普通话一声,如“天”) 高平调(55) 阳平 平、才、人 低升调(类似普通话二声,如“平”) 低升调(213) 上声 古、口、好 高降调(类似普通话四声,但更短,如“好”) 中降调(42) 去声 近、是、大 中升调(类似普通话二声,但起点更低,如“大”) 中升调(35) 入声 一、六、百、国 短促的高平调(发音急促,有喉塞感,如“一”) 已消失,并入阳平 关键区别: 在武汉话里,“一”、“六”、“百”、“国”等字都读成阳平调(类似于普通话的二声)。 在五里界话里,这些字发音非常短促,像一个被突然截断的高平音,这就是入声。 2. 声母特点 · n/l 不分:这是西南官话的普遍特点。例如,“难”和“兰”发音相同或极其相似。 · 平翘舌不分:通常只有平舌音(z, c, s),没有翘舌音(zh, ch, sh)。例如,“师”读如“司”,“争”读如“增”。 · 部分见组字读g, k, h:在一些老派发音中,部分见组细音字(i, ü 开头)仍保留舌根音声母。例如,“街”读作 gāi,“去”读作 kè 或 qì(两读并存)。 3. 韵母特点 · an/ang 不分, en/eng 不分, in/ing 不分:这也是西南官话的普遍特点,通常只有前鼻音韵尾(-n),没有后鼻音韵尾(-ng)。例如,“英”读如“因”,“灯”读如“登”。 · “儿”化音特殊:黄孝片方言的“儿”化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加卷舌,而是将韵母变成一个卷舌的央元音 [ɚ]。例如,“女儿”读作 nǚ er,其中的“儿”音与普通话的“二”字发音类似。 以下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1. 渠/佢 - 他/她。这是古语的保留,读音类似 qí。 · 例句:渠到哪里去了?(他到哪里去了?) 2. 冇 - 没有。读音为 mào。 · 例句:我冇得钱。(我没有钱。) 3. 忒/忒也 - 太、非常。 · 例句:这个东西忒也好吃了!(这个东西太好吃了!) 4. 晓得 - 知道。 · 例句:我晓得了。(我知道了。) 5. 么事 - 什么。这是黄孝片非常典型的疑问词。 · 例句:你在搞么事啊?(你在干什么呢?) 6. 过早 - 吃早餐。(这个词整个武汉地区通用) · 例句:你过早了冇?(你吃早饭了吗?) 7. 扎实 - 形容厉害、严重,或指身体结实。 · 例句:他病得好扎实。(他病得很严重。)这个伢长得真扎实。(这个孩子长得真结实。) 江夏区五里界方言是武汉地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方言,是“黄孝片”方言在武汉市境内的一个代表,是研究武汉地区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