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32周年,毛泽东节·改造世界观篇已开启帷幕,将有毛主席身边工作老同志来湖南与我们一起缅怀毛主席,12月24、25、26日在长沙、韶山纪念毛主席,12月27日前往杨开慧烈士陵园敬拜献花!欢迎您报名参加。详情请看:《思想革命,看不到硝烟,但看得到光明!纪念毛主席诞辰132周年开始报名》
昨天2025年11月12日,全国政协在北京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159周年,规格很高,犹如祭祖,赞誉孙中山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让人十分仰慕。孙中山在历史上有过哪些光荣的历史,多数当代的年轻人并不了解,因此借纪念孙中山诞辰159周年之际给青年朋友普及一下,便于大家铭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下面请看: 民族利益在民族英雄孙中山心里的分量 钢筋水泥 看到有青年朋友发视频《中山先生,为什么他是国父》赞誉孙中山为“国父”的视频,赞美之词颇为感人,这位青年对孙中山充满敬意。3月12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去世100周年,孙中山在历史上应该怎样准确评价呢?
其实孙中山真名是孙文,“中山”二字得来,源于1897年,孙文因革命活动遭清廷通缉,流亡日本期间为隐藏身份,在友人平山周的协助下使用了化名“中山樵”。平山周陪同孙文投宿旅馆时,因附近有日本贵族“中山侯爵”的宅邸,便以“中山”为姓。孙文随后在登记簿上添写“樵”字,寓意“中国山樵”,形成化名“中山樵”。中山侯爵家族与日本明治天皇有渊源(明治天皇生母为中山庆子),孙文借此表达对明治维新的钦佩,同时避免暴露身份。 总体来说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成立的政党国民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那么他是不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呢?我们来看看孙文历史的足迹。作为民族英雄他必须是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必须维护国家利益。 一、选择“医国事业” 1883年,17岁的孙文自檀香山归国,后到香港念书。又在香港学医5年,1892年26岁的孙文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到澳门镜湖医院,任医师,成为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孙文早期的思想受郑观应的思想影响,读了郑观应《盛世危言》等书,孙文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他把李鸿章视为清政府改革的希望。1894年1月,孙文写下了《上李鸿章书》,集中了孙文关于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想通过新派人物王韬介绍孙文到天津见李鸿章。
1894年6月,孙文从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但是,孙文此行并没有见到李鸿章,却在天津看到了清政府官员的腐败,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因此,孙文津转道上海赴檀香山。1894年11月24日,孙文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从此,孙文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行程。 从1894年到1911年中国资产阶级武装暴动有十次: 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黄冈起义,1907年七女湖起义,1907年镇南关起义,1908年钦廉防城起义,1908年河口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 比较大的是: 1、广州起义:1895年10月,广东广州。计划以“振兴中华”为口号,攻占广州。结果因计划泄露、武器运输被截,清廷提前搜捕,陆皓东等70余人牺牲,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成为日后革命象征。 2、惠州起义:1900年10月,广东惠州。郑士良率会党武装。起义军一度发展至2万余人,连克数镇,后因日军禁止孙文入境导致外援断绝,被迫解散。震动清廷。 3、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黄明堂率军攻占炮台,与清军激战七昼夜。这一次孙文亲自参加了起义。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广东广州。同盟会精英尽出,黄兴率“选锋队”120人强攻两广总督署,最终86人牺牲。起义失败,烈士遗骸收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此次起义直接催化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在这十次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革命行动中,孙文亲自参加了1907年12月的广西镇南关起义。 二、武昌起义胜利意料之外,规律之中 那么孙文主要的革命工作是什么呢?那就是筹钱,到海外华侨中演讲,游说,动员海外华侨捐钱筹款。应该说孙文在海外的很多演讲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筹到了大量的经费。也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是1911年10月10日突然爆发的武昌起义,孙文并不知情。 自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巨额赔款后,经济面临崩溃,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600万英镑。列强要求清廷以铁路路权及沿线收益为抵押,确保贷款安全。而这两条铁路——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是民办铁路。四国银行团要求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将铁路修筑权交予外国资本,借款合同规定铁路由四国工程师主导修建,采购材料需优先从四国购买。铁路运营后的利润(如运费)将优先偿还贷款本息,列强借此长期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清政府未对民间股东进行任何补偿,1911年5月9日,清廷发布“铁路干线国有”上谕,宣布收回川汉、粤汉路权,导致地方强烈不满,激起了四川保路运动。成立“保路同志会”,提出“川人自保铁路,暂不交粮纳税”。清政府派兵镇压,1911年9月7日酿成“成都血案”,矛盾激化。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镇压,导致武汉防务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湖北新军中,约1/3被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渗透,文学社蒋翊武与共进会孙武于1911年9月24日商议趁武汉防务空虚,计划10月16日起义。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
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配制炸弹时意外引爆,俄国巡捕搜查中缴获起义名单、旗帜及文告。湖广总督瑞澂随即全城戒严,按名单搜捕革命党人。当晚,起义指挥部被清军攻破。蒋翊武逃脱,起义指挥系统瘫痪。 10月10日晚,清军继续按名单捕人,新军士兵人人自危。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代表熊秉坤召集士兵称:“今名册已失,必按名捕杀,反亦死,不反亦死,等死耳,与其坐而待亡,不如死中求生!”,晚上7点,熊秉坤随即鸣枪为号,起义正式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一夜激战,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炮轰击总督署,11日晨控制全城。武昌起义奇迹般胜利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各省纷纷响应,控制了南方大部分地区,革命党准备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孙文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为革命筹款。武昌起义是意外的惊喜,但他并未立即回国,而是选择前往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目的是争取列强的外交承认与经济支持。武昌起义胜利是意料之外的胜利,又是规律之中的必然,腐朽的满清政权压迫人民太久,终归有崩溃的一天。武昌起义就掘好了它的墓穴。 三、一次对英国政府的“买卖不遂” 孙文于1911年11月抵达英国,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孙文接受《泰晤士报》等欧洲媒体采访,强调革命的合法性,呼吁列强承认革命政权。 孙文在与英国政府及金融界人士的会谈中,恳请英国政府支持革命党,提出若革命成功,将在长江以南地区给予英国特权,铁路、矿产开发权和贸易特权。孙文通过美国军事顾问荷马李(Homer Lea)的引荐,请求英国政府借款100万英镑,承诺未来以长江流域的关税和矿产收益作为抵押。 孙文开口向英国政府要的确实不多,只是100万英镑,而且是借款,今后要还的;而承诺给予英国的利益却不少,中国长江以南的势力特权。几乎是用一座“金山”换一袋“白面”,而且这袋“白面”今后还要连带利息归还的。在这样一个交易中,中国长江以南的主权和民族利益在孙文的心里究竟是多重的分量?才可以让他愿意去换一袋必须归还的“白面”? 孙文开出的如此优厚的让利条件,英国政府最后却拒绝了。英国拒绝的理由是“严守中立”。武昌起义后,外国列强驻华公使团达成共识,决定对中国的内战“严守中立”,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承认革命军。真实的原因是:英国认为革命军缺乏统一指挥,且孙文的临时政府财政困难、军事实力不足,难以确保承诺的兑现。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Jordan)甚至认为袁世凯更有可能稳定中国局势。
通俗些说就是英国政府认为袁世凯更有实力控制中国,能给英国的利益是马上到手的“现货”,而孙文给英国的是革命军今后控制了中国局势后才能给的利益,是“期货”,可能拿不到。英国要马上兑现的利益。孙文的条件未能打动英国政府的心。孙文的这次买卖就流产为“买卖未遂”。 四、资产阶级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口袋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的身份确实显赫,但孙文从就任时就危机四伏,清朝政权并未完全倒台,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对袁世凯高度忠诚的北洋军,兵力有10万,占据华北战略要地。1911年11月汉阳之战,北洋军攻占汉口、汉阳,炮击武昌,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革命军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各派多地新军、会党拼凑而成,缺乏统一调度,江浙联军、粤军等都各自为战。革命军虽士气高昂,但缺乏统一指挥和重武器,战场上被迫转入守势。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库仅存银元10元,士兵欠饷严重,1912年1月孙文眼前的南京卫戍部队因缺饷哗变,孙文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临时大总统能坐几天。 为了缓解巨大的压力,革命军和北洋军在南北议和,而谈判的地点设在上海英租界。试想中国的两大政治力量谈判,要跑到外国人的势力区租界去谈,谈判双方的脊梁骨要缺多少钙,才能低三下四到这种程度。袁世凯北方派唐绍仪为首,孙文南方以伍廷芳为代表。 既然谈判双方都把外国洋人当爹,求“洋大人”恩赐,洋人自然就要发挥大爷的作用,英国公使朱尔典公开支持袁世凯,称其袁世凯是“唯一能维持秩序之人”;列强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冻结海关税收(占中国财政40%),迫使孙文依赖举债借钱维持临时政府。日本采取双重策略:一面暗中支持满蒙独立运动以牵制袁世凯,另一面与英国协调一致承认袁氏政权,确保在华利益。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以“中立”为名,拒绝向南京临时政府贷款,却暗地秘密向袁世凯提供资金。1912年2月,袁世凯获250万两借款,用于支持北洋军。 此时孙文的革命党内部出现分裂,张謇、汤寿潜等立宪派认为袁世凯更能保障社会稳定,公开呼吁孙文让位。黄兴等军事领袖主张避免内战,汪精卫甚至指责孙文“恋栈权位”,孙文真感受到了孤立无援。 袁世凯承诺迫使清帝退位,换取南方支持其担任民国总统。被指责“恋栈权位”的孙文表态:“如袁能倒戈覆清,则民国大总统一席,必属袁氏。”谈判取得结果。 但孙文还是提出了辞职三个条件:(1)政府设于南京;(2)新总统须赴南京就职;(3)遵守《临时约法》。心想只要袁世凯来南京,就可以把老虎关在笼子里,扭转局面。 孙文的三个条件袁世凯答应了。 袁世凯以革命军是要满门抄斩为威胁,如袁世凯主持局面则可以优待清室,开出《清室优待条件》诱饵,迫使隆裕太后同意,1912年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例》,清廷接受了优待条件。1912年2月12日颁布皇帝《退位诏书》,至此辛亥议和终获成功。1912年2月13日孙文履行承诺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两天后,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至于南京就职的事,袁世凯施展计谋,袁世凯策划北京兵变,1912年2月29日北洋军在北京“哗变”,制造“北方不稳”假象,迫使参议院同意其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4月21日,唐绍仪内阁成立,便架空了南京政府。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逐渐走向独裁。中华民国首任法制院院长宋教仁到处演讲,为国民党争取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国民党赢得多数席位取得重大胜利。宋教仁成了妨碍了袁世凯独揽大权绊脚石,一番幕后密谋,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国民党在国会的党首宋教仁被刺杀,孙文认定袁世凯是民主共和的威胁,于是7月发动“二次革命”,号召南方各省武装讨袁。然而,革命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和外国列强的支持,迅速失败,孙文再次流亡日本。 五、第二次,对日本政府“买卖未遂” 流亡日本的孙文非常渴望日本政府能支持他的革命党,由于地位太低见不到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就写下一封密信给大隈重信,信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恳请日本政府帮助支持革命党。 我们看看孙文信中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大隈伯爵首相阁下: 窃谓今日日本,宜助支那革新,以救东亚危局,而支那之报酬则开放全国市场,以惠日本工商。此中相需至殷,相成至大。如见于实行,则日本固可一跃而跻英国现有之地位,为世界之首雄;支那亦以之而得保全领土,广辟利源,为大陆之富国。从此辅车相依,以维持世界之和平,增益人道之进化。此诚千古未有之奇功,毕世至大之伟业也。机会已熟,时哉勿失。今特举其理由,为阁下陈之。望加意详察,两国幸甚。 …… 顾革命军以自力而无助,则其收功之迟速难易,或非可预期。以言破坏之际,得世界一强国为助,则战祸不致延长,内免巨大之牺牲,对外亦五种种之困难。日本与支那地势接近,利害密切,革命之求助以日本为先者,势也。以言建设之际,则内政之修善,军队之训练,教育之振兴,实业之启发,均非有资于先进国人材之辅助不可。而日本以同种同文之国,而又有革命时期之关系,则专恃以为助,又势也。日本既助支那,改良其政教,开发天然之富源,则两国上而政府,下而人民,相互亲善之关系必非他国之所能同。支那可开放全国之市场以惠日本之工商,而日本不啻独占贸易上之利益。是时支那欲脱既往国际上之束缚,修正不对等之条约,更须藉日本为外交之援。如法律、裁判、盗狱,既藉日本指导而改良,即领事裁判权之撤去,日本可先承认之,因而内地杂居为日本人,于支那之利便而更进。使支那有关税自主固定之权,则当与日本关税同盟,日本之制造品销入支那者免税,支那原料输入日本者亦免税。支那之物产日益开发,即日本之工商业日益扩张。例如英国区区三岛,非甚广大,然其国力膨胀日加者人莫不知,其以得印度大陆为母国之大市场,而世界列强始莫与争。日本地力之发展已尽,殆无盘旋之馀地,支那则地大物博,而未有以发展之。今使日本无如英于印度设兵置守之劳与费,而得大市场于支那,利且倍之,所谓一跃而为世界之首雄者此也。 然而日本若仍用目前对支之政策,则决不足以语此。何也?现在支那以袁世凯当国,彼不审东亚之大势,外佯与日本周旋,而内阴事排斥,虽有均等之机会,日本亦不能与他人相驰逐。近如汉冶萍事件、招商局事件、延长煤油事件,或政府依违其议而嗾使民间以反对,或已许其权利于日本而翻援之他国。彼其力未足以自固,又惮民党之向与日本亲善,故表面犹买日本之欢心,然且不免利用,所谓战国时纵横捭阖之手段对待日本。设其地位巩固过于今日,其对待日本必更甚于今日可以断言。故非日本为革命军助,则有袁世凯之政府在,其排斥日本勿论,即袁或自倒,而日本仍无以示大信用于支那国民,日本不立于真辅助支那之地位,则两国关系仍未完满,无以共同其利益也。就他一方言,则支那革命党无一强国以为事前之助,其成功固有迟速之不同,即成功后而内政之改良,外交之进步,苟无强国之助,其希望亦难达到。故现时革命党望助至切,而日本能助革命党则有大利,所谓相需至殷、相成至大者此也。 …… 要之,助一国民党而颠覆其政府,非国际上之常例。然古今惟非常之人,乃能为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窃意阁下为非常之人物,今遇非常之机会,正阁下大焕其经纶之日也。文为支那民党之代表,故敢以先有望于日本者,为阁下言其概。且观于历史,佛曾助米利坚矣,英曾助西班牙矣,米曾助巴拿马矣。佛之助米独立,为人道正义也;英助西班牙以倒拿破仑,为避害也;米助巴拿马,为收运河之利也。今有助支那革命倒暴虐之政府者,则一举而三善俱备,亦何惮而不为乎?若夫几事之密,更有以避外交之猜疑而神其作用,此又不待论。区区所见,实为东亚大局前途计,惟阁下详察而有以教之。 孙文(盖“孙文之印”) 大正三年、民国三年五月十一日 密呈大隈伯爵首相阁下
此函现存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大隈重信文书”档案中,是双方间接接触的关键历史资料。 我们看到孙文的信中,通篇没有“中国”二字,凡是提及中国名称的字眼全部是自贬的“支那”二字。不知读者看到心里是什么感受? 文中有些文言文的成分,为便于大家准确了解文中意思,把它翻译成通俗的白话文: 致大隈伯爵首相阁下: 我认为当今日本应当帮助中国进行革新,以挽救东亚的危局;而中国将以开放全国市场、优待日本工商业作为回报。双方需求迫切,合作将成就巨大事业。若此事得以实现,日本定能一跃达到英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成为世界首强;(开篇给日本道义定位“以挽救东亚的危局”,有“中国将以开放全国市场、优待日本工商业作为回报”的巨大收益,展现“日本定能一跃达到英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成为世界首强”的战略机遇。作者注。)中国也能借此保全领土、开发资源,成为富强大国。此后两国互相依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将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功业,也是当今时代的至高成就。如今时机已成熟,切莫错失良机。以下详细阐述理由,望阁下慎重考虑,这对两国都极为重要。 …… 然而革命军若仅凭自身力量,成功的时间与难度难以预估。若在推翻旧政权时能得到世界强国的援助,便可缩短战争时间,减少内部牺牲,避免外部干预的困难。日本与中国地缘相邻、利益相关,革命军优先寻求日本帮助是必然选择。至于建设新国家时,内政改革、军队训练、教育振兴、实业发展等事务,也需先进国家的人才协助。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又有革命历史渊源,自然是最合适的援助对象。若日本帮助中国改良政治、开发资源,两国政府与民众必将建立超越他国的亲密关系。届时中国将全面开放市场,日本工商业可独占贸易利益;(请日本指导中国的诸多规划“内政改革、军队训练、教育振兴、实业发展”,有“日本工商业可独占贸易利益”的巨大收益。作者注。)中国若要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也需日本在外交上支持——例如在日本指导下改革法律、司法与监狱制度,率先承认中国收回领事裁判权,允许日本人在内地自由居住。若中国获得关税自主权,将与日本结成关税同盟:日本工业品进入中国免税,中国原料输入日本亦免税。中国资源得以开发,日本工商业随之扩张。试看英国虽为岛国,却因拥有印度这一大市场而国力强盛;日本本土发展空间有限,而中国地大物博尚未开发。若日本无需像英国驻军印度般耗费成本,便能在华获得更大市场,利益倍增,所谓"一跃成为世界之首强"正在于此。(承诺“允许日本人在内地自由居住。若中国获得关税自主权,将与日本结成关税同盟:日本工业品进入中国免税,中国原料输入日本亦免税。中国资源得以开发,日本工商业随之扩张。”作者注。) 但若日本继续当前对华政策,则绝无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如今袁世凯执政,其不察东亚大局,表面上与日本周旋,暗地排斥日本利益。即便有均等机会,日本也难以与其他国家竞争。例如汉冶萍公司、招商局、延长油田等事件中,袁政府或暗中煽动民间反对日本,或将已允诺给日本的权利转让他国。袁世凯因地位不稳,又忌惮革命党与日本亲近,故表面示好,实则效仿战国纵横之术利用日本。若其地位稳固,对日本的排斥必将变本加厉。(告密袁世凯的反日用心“表面上与日本周旋,暗地排斥日本利益”,“袁政府或暗中煽动民间反对日本,或将已允诺给日本的权利转让他国。”“若其地位稳固,对日本的排斥必将变本加厉。”作者注。)因此,唯有日本支持革命军推翻袁政府,方能彻底消除隐患。即便袁世凯自行倒台,若日本不真正帮助中国革新,仍无法赢得中国民众信任,两国关系也难以真正改善。另一方面,革命党若无强国事前支持,不仅成功时间难料,即便成功也难以迅速推进内政外交改革。当前革命党亟需援助,而日本若能相助将获巨大利益——这正是双方互相需要、共同成就的关键。 …… 需说明的是,帮助一国政党推翻其政府确非国际惯例。但古今成大事者必行非常之举。我深信阁下乃非凡人物,值此历史机遇,正是您施展雄才大略之时。我作为中国革命党代表,特向阁下阐明对日本的期待。观诸历史:法国曾助美国独立(为人道正义),英国曾助西班牙对抗拿破仑(为避威胁),美国曾助巴拿马独立(为运河利益)。如今若助中国推翻暴政,可一举实现道义、利益、战略三重目标,何乐不为?至于行动之机密性,自当谨慎避免外交猜疑,此不赘言。以上所言皆为东亚大局考量,恳请阁下详察并赐教。(重申是日本“可一举实现道义、利益、战略三重目标”,提醒这是“至于行动之机密性,自当谨慎避免外交猜疑,”谦虚地“恳请阁下详察并赐教。”作者注。) 孙文(盖"孙文之印") 1914年5月11日(大正三年/民国三年) 密呈大隈伯爵首相阁下 注:翻译时对部分历史名词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如"佛国"译作"法国","米利坚"译作"美国"),并简化了部分繁复句式,但完全保留了原文的核心诉求与逻辑脉络。 孙文的这封求助信,并没有收到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回复,又是一次“买卖未遂”,但是给1915年日本逼袁世凯签下卖国《二十一条》提供了一件武器。 六、袁世凯签下卖国《二十一条》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第一世界大战。以德、奥、意为核心的同盟国与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在欧洲大打出手,先后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遇,1914年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以“英日同盟”为名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日本国内军部、财阀和浪人势力联合推动对华扩张,意图通过《二十一条》全面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
袁世凯在1914年解散国会、镇压革命党后,逐步集权,意图复辟帝制当皇帝。日本利用袁世凯称帝野心,暗示若接受《二十一条》,可支持其称帝。但条约内容若全盘接受,中国就沦为日本附庸,这与袁世凯的集权目标相冲突。 看看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核心内容: 第一号: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控制铁路和通商。 第二号:延长南满、东蒙的租借权,允许日人自由居住和开矿。 …… 第五号(最苛刻):要求中国聘用日本顾问,合办警察和军工厂,控制铁路和福建权益等。 这些条款旨在将中国变为日本的附庸国。 因为日本胃口太大,不希望其他列强眼红也来争抢,所以日方要求秘密谈判。 袁世凯授意外交总长陆徵祥以茶歇、减少会谈次数等方式拖延时间,要“逐条讨论”拖延谈判,每次会谈实际时间仅半小时。
袁世凯授意外交官顾维钧将条约内容泄露给英美公使,试图借助国际压力制衡日本。消息曝光后,营造国际舆论,中国民众与海外华侨掀起反日浪潮。英美虽对日本不满,但因欧洲战事无暇顾及,未实质干预。英美媒体虽批评日本,但未有效阻止。 为了加快谈判进度,日本增兵山东、东北,派军舰在渤海游弋,制造战争氛围。 北洋政府内部也出现分歧:段祺瑞主张武力抵抗,但评估战力仅能支撑48小时;孙宝琦等主张妥协。 此时,孙文1914年5月11日给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密信开始发挥特殊作用。日方警告若拒绝条款,将支持革命党推翻袁世凯政权。孙文信中承诺给日本的比这二十一条更优厚。 中日谈判历时105天、20余次会谈,还没有结果。1915年5月7日,日本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要求中国接受除第五号外的全部条款,否则“采取必要手段”。
两天后,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被迫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签署《中日民四条约》,删除了第五号条款,但仍承认日本在山东、南满的特权。5月25日正式签约,史称“五九国耻”。条约签订后,全国爆发反日浪潮,5月9日被定为“国耻日”。袁世凯虽辩称删除了第五号“挽回部分权益”,但民众普遍视其为卖国行径,加速袁世凯政治信誉崩溃。 七、如果二次“买卖”都做成了,孙文将面临什么前途? 孙文1911年游说英国政府时,承诺以长江以南利益换取英国100万英镑借款,如果英国答应了孙文的条件,签订了协议; 1914年流亡日本时,致大隈重信密信“而支那之报酬则开放全国市场,以惠日本工商。此中相需至殷,相成至大。(而中国将以开放全国市场、优待日本工商业作为回报。双方需求迫切,合作将成就巨大事业。)”,换取日本资助孙文夺取中国政权,如果日本首相答应了孙文的条件达成了秘密协议; 那么孙文的政治生涯将面临怎样的演变呢? 孙文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以民族独立为核心,若割让长江以南(中国经济核心区)或满洲权益割让给了英国或日本,将直接违背革命承诺。民众与革命党内部(如黄兴、宋教仁)可能视其为“第二个李鸿章”,导致同盟会、革命党分裂。例如,1914年孙文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时,黄兴因反对革命党要效忠孙文个人而脱党,若再叠加卖国协议,分裂将更剧烈。孙文的革命纲领被瓦解。 英国自《南京条约》后即视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若孙文兑现承诺,英国将要求控制海关、铁路及矿产,使南方政权沦为半殖民地。 日本1915年《二十一条》即要求满洲特权,若孙中山提前妥协,日本或直接驻军,类似伪满洲国可能提前出现。 列强干涉下中华民国将傀儡化。 民众对列强侵略强烈愤慨,五四运动即因《二十一条》爆发。孙文若签订此类条约,将被视为“卖国贼”,丧失“国父”道德光环,甚至引发二次革命式的反抗。被民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列强将会把协议写入国际条约(如《辛丑条约》模式),借助法理优势长期控制权益。孙文若试图毁约,将面临外交孤立与经济制裁,如海关税收被截留。孙文从智慧上和气节上都不具备与列强拼杀较量的实力。 若长江以南或满洲成为列强“合法”势力范围,中国可能陷入“碎片化”状态,重蹈印度被殖民覆辙,而非走向统一共和。民族独立进程的倒退。 孙文采取此类策略,短期或可缓解财政危机,但将导致:丧失革命合法性的政治自杀,主权沦丧的外国列强代理人。其历史定位可能为“机会主义者”,甚至更不堪结局。 从历史的角度看,孙文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二次“买卖”都阴差阳错地“未遂”,于是孙文幸运地躲过了身败名裂的结局。使得孙文能在很多不知道这段历史的后人眼里披戴一些光环。 但是孙文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孙文与侵略中国的英国和日本真实地做过这两次“买卖”,两次“买卖”中,他都是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金山”用来换取一袋争夺江山补充粮草的“白面”,也就是说,孙文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标定了一个“价格”,并极力的想“卖”出去,只是没有成交。但其动机是明白无误的,所以我们作为中国人,在评价孙文的历史地位时,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 结论在人们的心里。请客观准确地评价孙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