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和谐表象下的真实农村现状

2025-11-28 18:18|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43| 评论: 0|原作者: 雨凡|来自: 红歌会网

摘要:   从我们这儿的情况看来,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也就实行30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农业制度模式名义上是所谓“集体统一管理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但实际运作的时候,所谓的“集体”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 ...

  从我们这儿的情况看来,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也就实行30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农业制度模式名义上是所谓“集体统一管理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但实际运作的时候,所谓的“集体”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因为虽然播种、施肥、打药、除草、田间管理、灌溉……这些工作的确需要统一进行,但它们基本都是通过各个农户之间的默契进行操作的,那些村、组干部根本没有介入其中,他们只是做些收费收粮等事务性的工作。可见,所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本有名无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就是单干!

  到了近十几年来,村里的农业越来越衰落。农村的“集体土地”大片大片地被人承包,或是建工厂,或是建什么产业园。农村中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口已只占极小的比例;真正从事种植业的都是些“种地大户”。说是“种地大户”,这只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的,因为每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确实比以前要大很多,但从农村全部种植面积来看,就与以前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了。如今村里的年轻人没有人再从事种植业,恐怕真正会种地的都基本上挑不出来。在本地或外地的工厂打工,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职业。因此,如今养活农村的主要并不是农业,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矛盾,而不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其他什么性质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村虽然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早已有名无实,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基本不再从事什么“分田单干”的农业,但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并未因此得到改变,也就是说和“大包干”时期一样,依然是“分散”的,一盘散沙的。在农村中根本没有什么强有力的东西能够把这些“散沙”凝聚起来。而且,散沙状态的农村居民正在贫富分化,阶级正在形成之中。在一个农村家庭中,如果青壮年都能就业,基本生活是不成问题的,村里大多数家庭都是这种情况。但是如果一个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失业、生病、工伤或遇到其他什么灾祸,这个家庭就很可能堕入贫困。在农村中这种贫困的情形并不少见,有的贫困居民连房子都没有,需要赁屋居住;许多贫困家庭娶不起亲,或者因贫困而离婚,这些都并非什么罕见的事情。并且,那些正常的家庭,也都有可能因遭遇失业、生病、工伤以及其他灾祸而堕入贫困行列。上面所说的两种家庭可以称为农村中的中层与下层,至于农村中的“上层家庭”,则是因为或是开厂,或是经商,或是做官,从而使得这类家庭在农村中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受人尊敬的上层阶级。不过这类家庭的成员绝大多数都已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往往只是家中的两个老人。总体来看,农村中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上面所说的中层和下层。

  虽然如今的农村社会是大体稳定的,但是这无非因为现在仍然是和平时期,经济运行还算差强人意,暂时还不会大面积经济凋敝。然而这种稳定很脆弱,其原因有:首先,正如上面所言,如今的农村是“一盘散沙”的状态,根本没有什么强力的东西能够凝聚起人心,所以一旦受到外力冲击,就很可能出现冲撞或动乱。其次,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很脆弱,“兜底”功能非常差,农村居民根本不可能凭那一点点补贴金或养老金维持基本生活;农村针对贫困人员的“低保”、“贫困补助”由于众所周知的农村政治生态,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保障稳定的作用。再次,农村的贫富差距,阶级分化虽然还在“进行时”,但也不能说不严重了,这显然也是农村的一个很大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还有,农村医疗、教育等各种资源都流向了城市,整个农村变成了“边缘区”,城乡二元对立比以前只会更重,不会更轻,这就造成农村居民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好比烟硝硫磺,遇到火星是极易着火爆发的。

  如何解决农村的这些问题?如何消除农村潜在的这些巨大危险?其实农村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状态,就是整个政策路线运行的必然结果。处理农村问题不能只从农村着眼,而要审视几十年改革所走过的整个路程。上面已经提到,农村的主要经济方式已经是雇佣劳动经济,这与城市已没有多大区别。要解决农村人心涣散、贫富分化、保障力低这些问题,细枝末节的修补根本无法奏效,我们要审视的是私有化改革的路线。私有化就是造成农村出现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农村的集体经济模式被坚持下来的话,再加上发展到现在所积累的集体经济成果,以及这些集体经济成果被合理地用于农村居民的民生,就像中国至今尚存的一些集体模式的村庄一样,以上所说的那些问题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重回集体路就是问题的答案!虽然在如今人心涣散的农村,要重回集体路绝非易事,但是只要真下了这个决心,在农村是绝不会没有真心支持的民众的。正如鲁迅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何况,这条金灿灿的人间正道是早有人走过了的。

支持红色文化,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码

微信打赏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