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基:关于人体科学研究的问题——答何作庥院士 摘要 :钱学森提出创建人体科学。这是科学上的大难题,它涉及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大脑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因而钱老坚持认为,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指导,用整体论与还原论辩证统一的方法。在人体科学研究中,钱老认为,核心问题是如何开发人的潜能,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对它的探索,除了要有正确的哲学观点与方法外,还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要进行扎扎实实的实验工作。钱老对人体科学的研究是重大的理论创新,绝不是甚麽“伪科学”。 关键词 :科学观;人的潜能;人体功能态;钱学森 由辽东学院学报编辑部转来何祚庥院士的信,对我在2006年“第 11届理工农医博士生公共课教学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新进展与新问题》,提出批评意见。现将何祚庥院士的信全文转录如下: 辽东学院学报编辑部: 接2006年11月2日来信,要求对黄顺基教授等一书提出意见。由于未见到全书,仅见到黄教授的《……主题报告》。一读之下,甚为不能同意此书基本观点。重要原因是此书以钱学森教授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为基础,而钱教授这一体系结构却是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技术分类体系——。我以为应以恩格斯提出的五种运动形式理论为科学技术分类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钱教授在这一体系中塞进去人体科学,这一不伦不类的“科学”,有宣扬人体特异功能的嫌疑。请将此意见转呈,朱训同志、黄顺基、郭贵春同志。 何祚庥2006.12.1 在何祚庥院士来信中,实质上提出了两个重大问题:什么是科学?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本文针对他提出的批评意见,专就下列两个问题,即: 人体科学是不是“不伦不类的‘科学’”? 提人体科学是否就“有宣扬人体特异功能的嫌疑”? 提出我的几点看法,向何院士请教。 一、人体科学是不是一门科学? 天、地、人,亘古至今,一直是人类最为关注的对象。天人观,西方称自然观人体观,是哲学与科学的重大问题。 (一)天——广阔无垠的、包容万物的宇宙 古代为了定季节,研究天的变化,产生了天文学。 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开端,因为他第一次揭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太阳系)的结构。 进入18世纪,康德的星云假说,揭示了天体(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1]62。 19世纪末以来,随着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与有关实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空间技术、红外技术的进步,在实践上,人类的科学视野已从不足十万光年的银河系扩大到上百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在理论上,相对论、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等科学理论的创建,人们对天(宇宙)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宇宙学。现在,以天体及其毗邻环境为对象的天文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它涵盖了行星科学、流星天文学和陨石学、彗星和小行星、月球科学、太阳系的起源理论、方位天文、轨道理论等研究领域 [2]。 (二)地—— 一望无际的、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长的家园 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开始对地球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沟通了新大陆与旧大陆海上交通。描述地球表面的地理学由以产生。 1519年 9月,麦哲伦为期3年的环球航行,发现太平洋,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0世纪,地理学家提出以自然地理综合体为对象,形成了从不同侧面研究地理环境的赫特纳( A•Hettner,1859-1941)等的区域学派、布吕纳( J•Brunhes,1869-1930)等的人地关系学派、帕沙格( S•Passarge,1867-1958)等的景观学派 [3],从此兴起了综合地理学。 1760-1850年,欧洲各国工业化时期,魏纳( A•G•Werner,1749-1817)提出了以矿物学为中心的、地质学的第一个科学体系。赖尔(CLyell,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1830年),提出了地质渐变进化的思想,“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 [1]367。 进入 20世纪,一方面,经过长达几百年,从各方面对地球进行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地球科学本身逐渐由描述到理论概括、由定性到定量、由分化到综合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地球观测、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特别如探空火箭、资源卫星、深海钻探、同位素地质年代测量、电子计算机等,地球科学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其间经历了以下重要事件: 1912-1915魏格纳 (Wegener) 大陆漂移说。 1960-1962迪茨,赫斯 (Dietz,Hess) 海底扩张学说。 1967-1968勒比雄,麦肯齐,摩根,帕克 (LePichon,Mckenzie,Morgan, Parker);艾萨克斯,奥利弗,塞克斯(Isacks, Oliver,Sykes) ;海茨勒,皮特曼 (Heirtzler,Pitman) 的板块学说,它是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全球性综合 [4]。 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包括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这一广阔的地球科学研究领域 [5]。 (三)人——万物之灵,文明世界的创造者 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关注,产生了医学。关于人体的解剖、生理、治疗与卫生从古至今始终是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在古代,希腊医学的代表、被西方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 460-377),就提出了人体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相互调和是健康原因的学说。 在近代,随着生物学的进步,关于人体的研究与关于生物的研究交织在一起, 16世纪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的《人体的构造》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在1543年发表,这是自盖仑以来解剖学的重大革新。维萨里的革新之处在于把解剖学的研究放在直接观察人体上,而不是从研究盖仑的书本出发。 17世纪,标志着近代生理学诞生的哈维(W• Harvey,1578-1657)《心血运动论》( 1628年)出版,哈维用实验和定量的方法,科学地回答了血液运动问题,证明这是由于心脏搏动而产生的血液永不停息的循环运动。维萨里解剖学与哈维生理学的革命,为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科学基础。 20世纪,一系列与人体息息相关的学科诞生,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的诞生和发展,把人体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医学方面,有所谓第一医学(治病医学)、第二医学(预防医学)、第三医学(康复医学),在此基础上正在发展一门新的医学,钱学森称之为第四医学(提高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潜力的医学),这是 21世纪国家之间智力战的大问题[6]427-428。此外,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一日千里的形势下,一系列与人体的研究有关的学科兴起、如免疫学、航天医学、人 -机工程,、人工智能等相继问世。从天、地、人三门最古老的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用自然辩证法的术语这叫科学观: 第一,科学是从人们的实际需要产生的。天文学,研究地球以外的天体及其毗邻环境的科学,古代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因此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1]523。地理学,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人类早期由于了解定居地貌、测量土地面积等需要,产生了地理学的萌芽。医学,关于维持人的健康及预防、减轻、治疗疾病的科学,人们对生、老、病、死的关心,在古代产生了医学的萌芽。 第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得客观的、真实的知识。为此,首先就需要承认认识对象是客观在在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7]2。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就是“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 [7]2。天体、地球、人体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三大科学领域。 第三,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可知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 [7]284。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叫做可知论。科学史上当勒维烈从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学说就被证实了,从而康德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也就完结了[8]。 第四,科学研究的真理性要用实验来检验。从哲学的观点看来,“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9]。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10]。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研究也不例外。西方科学发展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一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形式逻辑;二是伽利略的系统的实验方法 [7]574。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的检验“是任何理论的有效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7]217,实验的事实是理论的“最高的裁决者”[7]262。 第五,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创新,就要敢于提出新观念、新方法,不畏权威,不畏围攻;创新,就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未知的问题,不怕挫折,不怕失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得好:“只有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国家取得不断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 [11]。温家宝总理去年看望钱学森院士时,钱学森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12]。 人体科学从古代起,特别是到现代,其发展之迅猛,问题之层出不穷,令人目接不暇,人体的许多未知的领域在不断地被开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人体科学的开拓与研究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研究领域。 何院士说人体科学“不伦不类”,这是有违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的。 二、研究人体科学是否就“有宣扬人体特异功能的嫌疑”? 人体科学研究,要有哲学的观点与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在这方面,钱学森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根据他多年来在某研究所学术研讨会上关于人体科学的报告和讲话 [6]1,按照我的理解 [②],阐述如下。 (一)关于研究人体的哲学观点与方法 1.研究人体科学的哲学观点 钱老认为,人体科学问题是科学上的大难题,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 [6]116, 121,147,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大脑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钱老明确提出,研究人体科学的观点“首先是要唯物的” [6]430,要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观点,“不要唯心的” [6]430反对脱离物质来研究精神。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同时,还“要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机械唯物论” [6]430。这就是说,要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承认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 总之,创建和发展人体科学要“捍卫辩证唯物主义” [6]147。 2.研究人体科学的哲学方法 钱老认为,必须用辩证的方法克服机械论的还原论方法。 19世纪末,当经验自然科学向理论自然科学上升的关键时刻,恩格斯就已经指出,辩证法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的方法”[1]383。 20世纪 80年代,钱老根据他在控制论与航天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国外关于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系统科学辩证法,即系统论,是从系统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认为它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是辩证地处理结构与功能,还原论与整体论等的关系,认为不讲整体不行,只讲整体也不行;不研究局部不行,只研究局部也不行。系统科学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它的原则“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6]361。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在方法论上有重大的变革和发展,钱老总结了生物科学认识史上的方法论,认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长期以来沿用的还原论方法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虽然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应用于生物工程,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单纯用以分析为主的还原论方法,并不能解决人体的整体功能问题。必须用简单与复杂、分析与综合、微观与宏观、定性与定量的辩证统一的方法才能奏效。 (二)关于研究人体的科学理论、方法与手段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指导下,钱老运用系统科学 [③]的理论、方法与手段,提出了如何研究人体科学的问题,以及人体科学研究、特别是人的潜在能力的研究,这对我国抢占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高智力——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人体科学研究的对象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是钱老在系统科学上开创性的贡献,它是指:(1)子系统种类非常多,并且有层次性;(2)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表现在结构、功能、行为和演化等方面;(3)系统与周围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钱老认为,人体科学研究的对象 ——人以及人和整个宇宙环境的关系——就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体从结构上看,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由器官组成的人体的子系统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生殖系统,这些子系统从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等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除此之外,人还和他周围的环境 ——人和人、人和社会(尤其是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和自然环境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人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复杂超巨系统。 这就不难理解,为甚麽“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和研究,至今仍不全面、不彻底。还不能全面地了解人体复杂的整体功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人始终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使用者与传播者,人类的聪明才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但是,非常令人遗憾,人体科学研究还很落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体科学研究的难度最高,人与其他生物相比有共同点,但更重要的是有重大的区别,区别在于:人有高度发展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所以人能产生其他生命、动物和植物都没有的现象,即人有精神、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最高一个层次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6]477。因而对人的研究就必然要涉及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大脑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是为什么人体科学大大落后于物质、能量、信息与生命的科学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别是人的潜在能力的研究,“从前都与迷信的东西搞在一起,搞乱了,不是科学地来看这个问题”,而是和江湖术士的所谓“特异功能”混淆在一起,更令人不敢问津。 2.人体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总结了科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认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 [13]163,科学方法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13]163,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钱老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他本人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经验,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第一条是要“多做实验,少谈理论”[6]200。钱老认为,研究人体科学,理论的探讨固然很重要,但当前更重要的“是科学实验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人体潜能或人体功能态这一重大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探索人的这个整体是如何工作的” [6]93。钱老一再敦嘱要“老老实实地做观察试验”[6]201,“不急于去找机制机理的,物理的解释”[6]201。并且要求所做的实验,“一定要严格,这是一切分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数据要齐全” [6]147。严肃、周密、科学的实验关系到人体科学的创建和发展,是“捍卫辩证唯物主义” [6]148的大问题。从1983年到 1987年,将近五年的时间内,在他领导下的“关于人体科学实验研究报告”就有80多篇 . 第二条是要“敢于否定自己,勇于创新” [6]272。否定是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它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 [14]。钱老说,我们有些研究人员常常陷入一种固定的方法,不去吸收新的东西,总认为固定的、从前的方法是靠得住的,而新鲜的东西有点靠不住。这叫墨守成规。“一个活跃的研究单位,要有创新的东西,敢于跟旧的东西脱钩,用新的概念” [6]273。杨振宁也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不一定非要他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创新。一部科学史就是不断地把荒谬的认识逐渐消除,或者用新的、更正确的认识去取代它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创新,科学就不能前进。 第三条是要“解放思想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6]273。研究人体科学,思想必须解放,因为在人体科学这个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实际上还是在探索,“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也许现在看来是很荒唐的说法,将来却成了真理” [6]160,因此思想绝不能简单化。但是,“科学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东西” [6]382,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把创新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条原则。当然要完全做到是很不容易的。钱老认为,在我国这个结合做得不太好,一个极端是保守,另一个极端是胡说八道,这是我国现在的科学水平还落后的原因。 第四条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6]190。“研究人,要搞人体科学,很重要的就是把现代科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 [6]192。不能只从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这些方面去做文章,可以从脑科学、心理学、仿生学、神经行为学、血液流变学、电磁生物学、生物磁学、航天医学、分子调整医学(波林提出的)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还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电磁波、超声波、红外线、心电图、脑电图等仪器与设备。在钱老的指导与关怀下,关于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3.人体科学的技术体系 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钱老把人体科学技术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天观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体科学之间的一个桥梁; (2)人体科学的基础科学。即人体学,它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胚胎学、遗传学、心理学,脑科学,精神学,等等; (3)人体科学的技术科学。它包括中医学、西医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寄生虫学),人 ——机工效学( Ergonomics),等等; (4)人体科学的工程技术。即应用科学。其中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本身的,即:第一医学(治病),第二医学(防病),第三医学(康复),第四医学(开发人潜在的能力,它包括提高人的智力、体力、能力以及提高人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如:人——机 ——环境系统工程(它是在研究人、机、环境各自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的一门技术),等等 [6]298。 (三)人体科学的关键问题 钱老认为,这主要是经络、气功与特异功能问题。“ 这三个东西是一个东西,有相互密切的关系”[6]180。关于特异功能,钱老提出了下列看法。 1.什么叫特异功能? 钱老认为,特异功能没有什么特异的,“实际上就是人的潜能” [6]367,它主要是指人的智力[④]、体力与能力 [⑤],是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的一种功能态 [6]200。之所以称“特异”,“是因为我们现在不认识它,一旦认识了它的本质之后,就不再是特异的了” [6]159。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507研究所陈信教授指出:人体功能态是描述人体这个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对人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人体功能态,陈信教授作出如下的分析: (1)人体功能态有许多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有:觉醒功能态与睡眠功能态(这两种功能态是任何人在 24小时内一般都要交替进入的)、危机功能态(在遇到如火灾等危机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功能就调节到应急的功能态)、警觉功能态(人们在短时间内作出超出一般的努力的功能态,如在体育竞赛、战士冲锋上阵等、特技飞行等情况下,人体要调节到适合环境的特殊要求的一种功能态),等等。 (2)调节人体功能态的手段有三种:一是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吃药、打针、饮食、呼吸等;二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如通过声波或电磁波已非常复杂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换;三是通过人脑自身所产生的意识进行意识调节,这是调节人体功能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是只有人才具有的。 所谓特异功能问题,实际上是人到底有多大潜力的问题[⑥] ,这是我们还没有认识、没有研究的领域,“我们得好好研究了”[6]427。在与人体息息相关的医学领域中,如果把治病、防病、康复分别称为第一医学、第二医学、第三医学,那末,可以把“提高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潜力的医学叫第四医学” [6]428。 2.是否有特异功能? 钱老认为“确实有特异功能” [6]156, 159,这是现在我们还不认识的现象。“我们今天还没有办法解释它们,所以加上‘特异’二字来形容它”,“一旦认识了它的本质之后,就不再是特异的了” [6]159。对这样一个没有认识的对象,“不是(说)没有假的,(但是)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就要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特异功能“又要解放思想,又不能胡说八道地乱来。” 3.如何研究特异功能? 要多做实验,“对于人体的潜能、人体特异功能,或者人体功能态的问题,不急于找甚麽机理机制的问题。”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做观察试验。”“达不到一个科学实验的要求,这样的实验你做的再多,也无济于事,最后不能把问题搞清楚。”在《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谈》(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中详细列出了,从 1983年5月23日到1987年10月5日短短四年半时间内,有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作的 80多份实验报告或文献综述报告,它们涉及控制论、脑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等十多个科学领域,钱老在每次实验报告会上都作了发言,今将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报告举其要者如下: 人体科学研究报告 余和奉:“人-机-环境系统功能态的测试方法研究”;(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教授) 祁章年:“系统辨识及其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应用”; 刘日治:“现代控制论在环境模拟设备研究中的应用”; 朱作模:“量子物理与人体科学”; 冯理达:“关于免疫学发展”;(海军总医院院长) 黄昀斜:“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生命科学”; 黄本正:“自动控制理论与中医理论”; 魏金河:“关于系统、层次、还原等概念的讨论”; 贾司光:“意识的生理学问题”; 刘克嘉:“环境应激的系统性”; 姜淇远:“大脑两半球功能非对称性”; 顾涵森:“生命信息疗法与中医现代化”; 黄翠芬:“分子生物学的进展”; 刘光远:“重力与生命科学”; 刘觐龙:“大脑皮层功能的层次”; 方福康:“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与进步”;(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陈 信:“人体科学研究最近的动态”;(某研究所所长) 钱维权:“射频电磁场的听感觉”; 张林福:“生物反馈研究概况”; 刘永斌:“人体微弱发光测量方法发展概况”; 李国栋:“生物磁学的进展”; 余和奉:“血液流变学的发展与应用”; 张汝果:“关于呼吸控制的几个问题”; 谢宝生:“脑能量代谢中某些问题的讨论”; 吴今义:“实践生物学”; 李向高:“探讨人体潜能的实验物理学任务”; 解大青:“微波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褚中祥:“次声的生物效应及人体科学中的次声问题”; 蔡浩然:“神经行为学研究概况”; 王德汉:“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王国宏:“仿生学发展的概况”; 王修壁:“细胞受体与信息传递”; 赵似兰:“控制论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廖福龙:“血液流变学及其意义”; 王玉兰:“有关痛觉生理的几个问题”; 吴云鹏:“生物流变学测定方法与心血管流变学:“; 王志深:“营养与生命科学”; 梅 磊:“生物系统中的相干兴奋”; 韩湘文:“关于人脑的可塑性问题”; 刘克嘉:“应激的系统观”; 刘觐龙:“记忆的知识表示及其在认识工程学中的应用”; 周传岱:“心理事件关联电位的读出和心理人工态”; 刘成林:“微量元素与人体科学”; 庄降祥:“人体电磁场的测量”; 罗树铭:“人的最佳控制数学模型初探”; 田 牛:“微循环研究的进展”; 吴兴国:“人体系统的有序和混沌”; 朱代模:“意识、物质与量子力学”; 姜淇远:“注意与工效研究”; 陈道木:“人操作者模型及其意义”; 王宪举:“脑电图数学分析法”; 汪恭质:“基因工程-当代高技术”; 林克椿:“关于细胞膜的研究进展”; 余和奉:“脑电地形图技术在人体功能态研究中的应用”; 刘克嘉:“空间科学实验的某些生化问题”; 杨天德:“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进展”; 吴文灿:“视觉特性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石纯一:“人工智能的一般介绍”; 沈力平:“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中测量问题的探讨”; 王树林:“专家系统知识及应用”; 程 虎:“智能接口及有关问题”; 谢宝生:“脑的信息活动和知觉心理”; 董方和:“系统分析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沈士良:“营养与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 方积乾:“多状态生存分析”; 黄瑞生:“语言分析及其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贾书惠:“失重状态下的人体运动”; 胡介斌:“飞行模拟器及其应用展望”; 裴静琛:“关于空间运动病问题”; 张静雪:“人的生物节律及在航空航天上的意义”; 刘学博:“微重力科学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汪芳子:“生物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李士婉:“林•马古利斯与生物进展的共生理论”。 4.对特异功能研究采取甚麽态度? 特异功能是一个未知领域,“实际上还是在探索,还不能说是开始了真正的研究” [6]160。在探索过程中,“谁也不能保证完全正确,自己不要这样想,别人也不要这样要求” [6]148。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东西,对特异功能这个未知的现象,“我认为不是说没有假的,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就要研究” [6]411。 5.研究特异功能要注意它带来的社会问题 美、苏、日等国也在研究人体特异功能 [6]194, 363在美国出现了如下的一些社会问题[6]170,如:宗教界想利用人体特异功能的牌子搞活动;电影、电视片利用特异功能哗众取宠;新闻、报刊歪曲报道特异功能事例引起影响。 一部分科学家说,特异功能不讲功能的理论,说它不科学,提出要研究特异功能与社会的关系。 (四)人体科学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1.任务 人类创造了文明,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但是人类进步至今,有个很大的问题要解决,“就是人还要把自己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一步” [6]434。钱老认为,人是有很大的潜力的,要开发出来,“道理很简单,伟大科学家、伟大思想家、高智慧的人,在娃娃时代,他也没有高度智慧,……没有生下来就是爱因斯坦” [6]434。钱老开创人体科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在的能力,它包括人的智力、体力、能力以及人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在人的潜力中智力特别重要,因为 21世纪是智力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智力的竞争。人体科学技术的任务,就是要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与提高人的智力。这无疑是最难的任务,是最难的尖端技术。钱老指出,人体科学研究的难处在以下两个方面 [6]434-435: (1)它不是单纯处理物质(大脑),而是要处理精神(大脑的高级活动),还要加上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更何况,我们对意识、精神的物质基础——大脑,连其基本结构和其组成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还不清楚,脑科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人的潜在能力谈何容易。 (2)“社会上对这个难题能够理解的人还是有限的,很多人都有糊涂认识,……很多人就是觉得你(钱学森)这个人怪,怎麽搞这些歪门邪道” [6]435。许多人往往把研究特异功能与搞迷信活动、伪科学搅和在一起,所以搞这个研究工作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 2.重要性 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文艺复兴发生在 16世纪,它打破了中古时代的愚昧,开辟了近代科学发展的道路。”人体科学研究人的潜在能力,“人有没有潜力?有多大潜力?” [6]428钱老认为,这确实是人体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这是新的、未知的研究领域,“旧的东西接受不了,就会给你制造各式各样的困难,甚至于把你消灭掉” [6]421。要打破这种束缚人们头脑的东西,使人的智力,“使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来一次更大的总的飞跃,这难道不是第二次文艺复兴吗?” [6]419-420 人的潜在能力是非常大的,迄今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开发人的潜在能力这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21世纪是智力战,“我们要在世界上立国,站得住,一定要在智力开发上领先”[6]428。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的改革,说到底是要把人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一步。总之,人有很大的潜力,但每个人的发展并不一样,教育家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的潜力开发出来。所以,早在 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国是12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15]。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看来,何祚庥院士对钱学森院士关于人体科学的研究工作缺乏调查研究,误把钱学森的科学研究对象特异功能(人的潜在能力),混同于钱老已经警觉到的、江湖术士的特异功能(骗人的把戏),因而贸然地给钱老倡导的人体科学贴上“伪科学”的标签。照这样做法,将扼杀科学的创新精神,不利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请何院士三思 !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785.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代科学史研究室.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 [4] 王子贤,王恒礼.简明地质学史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 [5] 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6]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M].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1-222. [9]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7:261. [10] 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0:227-228. [11] 梁国钊.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00. [12] 赵畅.从钱学森的 “建言”说起[N].光明日报, 2005-08-23(4).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4] 列宁全集:第3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44.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Scientific Research on Human Body: Some Replies to Academician He Zhuoxiu HUANG Shun-ji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 The founding of human body science was proposed by Qian Xuesen in China. It is a difficult issue of science in whic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ial and spirit,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human brain and consciousness are involved. Qian Xuesen held that human body science must be founded under the guidance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with the method of dialectical unity of reductionism and holism. He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potential which was an undiscovered area was essential in the research. Besides correct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methods, theory, method and measure of systematic science and solid experiments were needed in the research. Qian Xuesen’s research on human body science is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great importance, but not at least the so-called “pseudoscience”. Key words : view of science; human potential; eigenstate of a human body; Qian Xuesen [ ①] 收稿日期: 2007-01-04 作者简介:黄顺基(1925—),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在逻辑学、自然辩证法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成就斐然,尤为我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2001年7月,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举办了“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大型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题为“钱学森论产业革命”的报告,其中谈到了钱老在人体科学研究上的重大创新。 [③] 钱学森1954年出版了有世界性影响的《工程控制论》, 1955年回到祖国后,在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的基础上,结合他在航天工程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对系统工程做出理论总结, 60年代,他吸收国外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哈肯协同论与托姆突变论的成果,分析由贝塔朗菲肇始的一般系统论,创建了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中心思想、以“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基本方法的钱学森学派的系统科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④] 特殊的智力,如超强的记忆力、心算能力、语言能力等,《参考消息》2005年12月29日 16版报道,一个年仅10岁的学生考取了大学本科,他两年完成小学课程,两年完成初中课程,一年完成高中课程。他并不是神童,根本原因是他父亲为他选择了好的学习方法,造就了它超强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自学能力。 [⑤]《参考消息》2006年12月15日 7版报道,巴基斯坦一名街头卖艺男孩,用刀子刺伤自己,无疼痛感。科学家解释了这种罕见的现象,认为:世界上有些人对疼痛具有天然免疫力。不幸这个男孩 14岁时摔死。从这个事例出发,一个由遗传学家和神经系统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找到了与这个男孩有关的 3个家庭,其中有6人对疼痛有免疫力,报道说:“所有这 6个孩子身体的任何部分、在任何时候都从未感到过疼痛。”在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孩子没有疼痛感的原因:他们体内有一种称为 SCN9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一发现很有可能为开发新一代麻醉药品提供帮助。 [⑥] 《参考消息》2007年 1月7-8日7版报道,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 1-2月号刊登“21世纪的17大挑战”一文,其中的一大挑战是“开拓人类潜力”,认为“当今人类的一大悲剧是绝大多数人的潜力都远未发挥出来。”山风主页|专栏列表|专题列表|来稿登载|创新动态|相关网站|网站简介|顾问简介|投稿指南|友情链接|山风文摘 推荐链接: 学者陈一文发表博客声明抗议境外网站歪曲报道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先生网站 地震预测网站 中国南方特大冻雨雪灾成因及其预测网站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网站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退休研究员孙开泰先生网站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所退休研究员宋文淼先生网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退休副研究员徐好民先生网站 Yahoo!St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