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农业战线 查看内容

“蚁族”是沉默的大多数 看看理想还埋在土里

2016-6-22 11:47| 发布者: satyr| 查看: 1771| 评论: 0|来自: 民族复兴网

摘要: 我常常想,作为“蚁族”的一员,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未来的路在哪里?我们究竟为了什么每天过着如此不堪的生活?在蚂蚁的世界里,一只蚁后产下无数工蚁为其做活,工蚁不被给予生殖能力,含辛茹苦地工作满3至7年后便 ...

导读:上世纪末实施的高校扩招的后果之一,就是造就了大量的大学毕业即失业人员及“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在北京,这一群体的数字估计有十余万人,他们聚集在房租低廉的京郊,每天像蚂蚁一样汇聚到市中心,傍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京郊的高低床上,为了生存,也为了梦想。不仅在北京,他们也分布在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中城市。

  青年学者、北大博士后廉思把他们称为“蚁族”。在北京为期两年的实地调研,让他以及他的团队,第一次将这一群体贴近而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近日,《蚁族》正式出版。

  有人评价,“蚁族”两个字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历程。十几年后,今天的“蚁族”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所有的人都会读懂“蚁族”背后的记忆。“蚁族”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下岗职工”、“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历程。  

t01563712b0092fde80.jpg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好看”的书。

  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局,甚至没有起承转合,更无高潮迭起。在《蚁族》里,你只能看到一个一个破碎的片断,许多面目模糊的年轻人,过着一种混沌、茫然,却又生机勃勃的生活。好像每天升起的太阳都会带来希望,好像每个黄昏都象征着希望的破灭、时光的虚度。这些小月河、马连洼的暂住人口,这些受过高等教育、背负家族荣耀的骄子,这些四海而来、不愿离去的北京寻梦人,在城中打拼谋生,在郊区安营扎寨,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像蚂蚁般越聚越多。他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又该如何?

  这本书的结构体例也很可疑,有点“四不像”:前面有一部分是比较严谨的社会学调查,对“蚁族”的教育、职业、收入、心理状态、行为倾向,甚至性生活状况都开列了明晰的图表和数字。这些数据来自“蚁族”课题组发放的数百份调查问卷,能否真实反映据称达10万人(仅指北京)的庞大“蚁族”群体的生存状况,这里暂且不论,只看这些调查样本汇总起来显示的趋势,就足以令人心惊: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基本没有解决性需求的合法途径、较少在现实中表达利益诉求、热衷参与网络群体事件、对生活满意度低、相对剥夺感强烈……

  但这又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因为后面很大部分内容,都是“蚁族”的口述实录,或者经过写作加工的生活故事。如前所述,故事讲得很不精彩,没头没脑,只能说是基本保持“原生态”气息,充满稚拙、压抑的个人情感。有些青年喜欢讲他们的奋斗史,有些人则爱抱怨环境之恶劣、工作之辛苦。这些当然都可以,问题是其特殊的价值何在?

  北京是个庞大的移民城市,漂泊者何止百万,哪个没有点相似的故事呢?而且故事叙述中还夹杂着不少调研者本身的感慨,类似记者暗访遭遇险情等等小插曲,根本与主题无关,平添一些废料。

  总之,把《蚁族》当作社会学论著,你会觉得流于轻浮;看作纪实文学呢,好像又太过平淡。

  但是,我仍然被这本难以归类的书感动了。

  或许是有近似的经历,更容易产生“带入感”,阅读《蚁族》的夜晚,我常常走神,沉湎在往事中。几年前初到北京,我也曾借住在“蚁族”聚居的马连洼,只是那时还没有这种诡异的概念,是农大毕业、在中关村上班的表哥给我提供的一个落脚之处而已。我只住了一天就落荒而逃,一来是表哥脚丫子甚臭,且鼾声如雷;二来我已在城里谋到饭碗,需要住在方便工作的地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实在不能把萧索破败的村落,和勾引我来献身的梦想之都联系起来。小沈阳说:“哎呀妈呀,差远去了!”

  你若看完《蚁族》一定会产生疑问:这般鬼地方,为什么不走?既然每个人都想离开,既然僧多粥少、出头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非得赖在这人潮汹涌的北京?你们这些整天喊着“就业难”的高校毕业生,为什么不走?

  其实,这才是《蚁族》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请让我来告诉你,就像告诉我自己:我们回不去了。

  《蚁族》的开篇,作者就谈到,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比较通畅的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跃迁的管道,即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学而优则仕,脱离农耕生活而实现所谓的锦衣玉食,不仅包含现实利益层面的吸引,更被升华为一种正统道德,“光宗耀祖、荫庇子孙”,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换句话说,这是默认的社会秩序,尽管人人都知道最终站上金字塔顶端的只能有一小撮,还是心甘情愿成为金字塔的厚重基石,只因为阶层跃迁的可能性还存在,顽石里也能蹦出孙悟空。

  可是这种社会秩序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上升通道已然关闭,如今再不是大学生被奉为天之骄子的时代———这样的论调我们都听过很多了,那么不再重复,直奔结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使得“蚁族”必然产生。“蚁族”们不愿离开发达城市的原因之一,便是无法面对传统价值观的过高期望,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蚁族》书中许多受访者都提到类似的意思,“家里人都知道我来北京了,怎么好意思回去?”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很实际的考虑:即便想走,在大城市里熏陶磨炼出的气质、做派、求生技能,也已经与原乡水土格格不入了。且不说中国基层城镇多为“人情社会”,脱离这层关系网多年的大学生很难融入;仅以《蚁族》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来发问:农民工回乡好歹还能种地(失地农民另当别论),你让一个学了四年计算机编程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干什么?

  是大学生们挑拣岗位、不愿屈就吗?看看《蚁族》,他们还有什么吃不下的苦、受不了的累?

  如果说“蚁族”这个拗口又费解的词汇有什么存在的必要,那么便是本书序言里的这段话:

  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蚁族”却埋没于“青年农民工”、“流动人口”、“校漂族”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蚁族”在主流话语中的缺失,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叫“蚁族”也好,“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也罢,都只是为了引起公众的更多关注。这些除了梦想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也值得你我关注。知道《蚂蚁蚂蚁》的歌词哪句最感人吗?“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武云溥

  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实不相瞒,我也是“蚁族”。三年多的租住生活,和书中所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在我租住的那个郊区村子里,大学生有之,考研者有之,校漂族有之,农民工有之,打工仔、打工妹有之,当地的村民有之……在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我与众人朝夕相处,细细体察大家的生存状态。只不过,我没有本书主编者廉思那样的功力,能组织团队进行不辞劳苦地调研,为广大读者奉献一本如此优秀的著作。

  “蚁族”是一个悄然而生的群体,远因大抵可以追溯到大学扩招。2009年,大学毕业生600多万,按照官方的说法,这些人(包括我)七成以上得以就业。可是,从《蚁族》这本书中我们可知,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都是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由于收入低,这些人一般选择租住在城市郊区的农民房内,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租金不会超过400元/月。房子一般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空调,有简单家具,有的人甚至还选择与人合租。

  住在郊区,交通非常麻烦。以我的亲身经历,早上七点到八点之间,黑压压的人群便聚集在公交站牌附近。远远看见公车驶来,人群便开始骚动,不断向前挤,想要抢占车门位置。所以,公车往往在距离站牌20米处就被人群拦阻下来。车门一开,所有人便鱼贯而入。我常说,公交车像个魔法盒,无论多少人似乎都能装进去。不挤是不可以的,因为万一迟到,就要扣工资。而这,只不过是“蚁族”一天生活的序幕。

  “蚁族”中超过六成为外地城镇户口,大部分都抱着想要做个“城里人”的梦想。为此,他们中的很多人要忍受诸如无劳动合同、无“三险”等工作上的压力;还要忍受诸如家人的不理解、拮据的开支、无固定性伴侣等生活上的压力。另外,“蚁族”还是一个多面受压的群体。书中记录在一个叫唐家岭的地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水费,即借收水费的名义向“蚁族”收取保护费,每月10元。有“抗旨不遵”者,便拳脚伺候。

  在如此糟糕的生存环境下,可想而知“蚁族”的心理状况有多糟糕。“蚁族”中八成以上表示对生活不满意。可是由于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理性告诉他们应该对生活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往往也不会选择过激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不满。比如,书中记录了一位名叫徐涛的受访者的一段话:“虽然现在的工作还算稳定,但各种保障并不足以在北京维持一个好的生活状态,而且社会地位很低。我的主要压力来自同学,有的同学已经买车买房、娶妻生子,而自己还是光棍一条、生活破败。家里人一听到我在北京,都认为我是山里飞出的一条龙,哎!这些苦处没地方说,男子汉就得顶天立地!”是呀,面对近在眼前又功成名就的同学,和远在天边又家徒四壁的家里人,除了打碎牙和着血往肚里吞,还能怎么办呢?

  我常常想,作为“蚁族”的一员,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未来的路在哪里?我们究竟为了什么每天过着如此不堪的生活?在蚂蚁的世界里,一只蚁后产下无数工蚁为其做活,工蚁不被给予生殖能力,含辛茹苦地工作满3至7年后便默默死去,没有同伴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蚁族”之可悲正在于此,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在农民和农民工相继成为“弱势群体”后,“蚁族”也应得到更多关注。这本第一部研究“蚁族”的著作,只是一个开头,绝不是一个句号。

支持红色文化,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码

微信打赏

1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