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所有亚洲国家里,中国的男女平等水平相对最高,这恰恰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没有经历过革命的韩国、日本、印度当然比不了。来之不易的东西,才格外值得珍惜。当代妇女解放的出发点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和经济权利,其实都紧密围绕着劳动这个核心。只有充分保障女性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合理享受劳动成果,才能实现女性在社会上广受尊重。 说起整容,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韩国。这也情有可原:时下,韩国整容手术的广告可谓铺天盖地,纸媒、电视和网络新媒体都不放过。起先,国内许多私营医院宣称采取“韩国技术”进行整容,吸引了不少顾客。再后来,韩国的整容医院通过中介公司开辟中国市场,发展出了医疗旅游服务,使得不少中国顾客专门去做整容手术——当然,在韩国被坑的也不在少数,最近屡见报道。 美容和整容已经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么说并不夸张。韩国女性的特征是如此明显,以致在亚裔云集的美国城市洛杉矶,人们能够一眼分辨出中国女性与韩国女性——中国女性出门时只化淡妆、或者不化妆;而韩国女性出门时无不浓妆艳抹,双眼皮可能还是割出来的。韩国甚至还有“整容真人秀“的电视节目,比如《LET美人》。这类节目的看点,就是比较一些女人们整容之前和之后的容貌变化,开眼角、隆鼻、削骨、塑唇,不一而足,等于为整容医院和医生做活广告。 对整容技术不遗余力的宣传,竖立了韩国 “整容超级大国”的形象。以致许多国人认为,韩国是世界上整容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很遗憾,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整容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不是韩国,而是美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整容技术需要许多“硬件”,比如隆鼻、隆胸所需的植入假体,激光祛斑所需的脉冲激光器,属于药监部门管理的医疗器械;去皱纹所需的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级别的透明质酸,则属于药监部门管理的药物范畴。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医疗器械和药物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整容技术可能达到的高度。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和生物制药企业,在原创性技术上领先韩国一大截。例如,截至2016年6月底,美国FDA已颁布上市许可(Premarket approval)的隆胸假体有149种,硅氧树脂植入器械195种,出自Ideal Implant、Mentor Corp等国际主流医疗器械制造商;用于美容的肉毒杆菌毒素(Botox)是美国制药企业Allergan开发出来的,目前Allergan仍拥有与Botox相关的大量药物专利。美国药监局FDA则是世界范围内的行业标杆,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上市后监管非常严格。从原创性技术和上市监管这两方面来说,整容手术中能用到的最好的产品其实就是美国产品,韩国算老几? 韩国整容技术的“硬件”自然比不上美国,而在 “软件”方面,美国更是当之无愧的“祖师爷”。韩国整容外科的起步,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的战火。很多韩国人在战争中被打得破了相,于是便有一批美国医生前往韩国专做整容手术。他们在获利丰厚的基础上,也把整容技术的种子撒播在了韩国。时至今日,美国住院医生的培养机制成熟而严谨,在世界范围内是数得着的。能够成功完成住院医生培训、拿到独立执业执照的美国医生,整体技术水准不可能低于韩国医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美国的整容技术比韩国发达得多,为什么在美国反而见不到整容技术铺天盖地的宣传呢?许多韩国女性读大学的时候就忙不迭地整容,而美国女学生中却很少见到这种状况。美国的保险公司则通过制订政策,不鼓励接受整容手术:多数商业医疗保险,对整容手术的费用不予报销;而且因为隆胸引入了不必要的健康风险,隆胸手术之后的医疗保险费用会大大上涨。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整容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整容不算热点话题;而整容技术不如美国的韩国,却被活生生打造为“整容超级大国”。韩国的“整容文化”显然不是技术水平能够诠释的,得从韩国的社会形态找原因。 韩国仍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这才是韩国女性热衷整容的根本原因。2012年,韩国妇女部对3500名成年人进行了“妇女政策有关调查”,回答者中75%认为韩国社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其中,女性有82%认为韩国社会存在性别歧视,男性有67%认为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的歧视突出体现在就业权利和工作待遇方面。韩国女性的大学升学率2010年达到80.5%,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美国73%、瑞典70%、英国60%、法国54%)。但同期韩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仅从49.9%提高到54.5%,也就是说,处于劳动年龄的韩国女性只有54.5%有工作。受教育水平很高的韩国女性难有用武之地。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2011年,韩国女性工资比男性少39%,韩国男女工资差距之大位居经合组织28个成员国中第一位【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韩国女性的就业权利与经济收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得她们在经济上不得不依附男性,由此造就了男权社会。男权社会中的女性难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社会经济地位,最后难免被物化,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女人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取悦男人的能力。北大教授孔庆东曾在韩国交流执教2年,他在回国后出版的游记《匹马西风》中,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透彻:作为韩国著名学府的梨花女子大学,宣传的内容往往是某某校友成为了议员夫人、部长夫人、乃至第一夫人,把嫁给有头有脸的人作为女性的所谓“成就”。这样的宣传对中国大学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放在美国更属于“政治不正确”,明摆着要犯众怒。 韩国的“整容文化”其实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严重压迫。女性通过自身努力能获得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迫使许多女性不得不想方设法取悦男人,通过“嫁得好”来改善社会经济地位。那么多韩国女性情愿接受刀劈斧凿、整日浓妆艳抹,无非就是希望博得男性的一点好感,哪怕是动物性的好感。她们对于美貌的无上追求,很大程度上出于心底的恐惧,而早在2100年前,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就以精炼的语言总结了这种恐惧——“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男女不平等越严重的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倾向就越明显,也就越发推崇所谓“颜值”、“颜如玉”;而女性自身的人格和能力却得不到重视和普遍认可。这种社会形态,对女性而言是莫大的悲哀。 有些男人倒是有些私心,他们觉得在男权社会里做男人过瘾,有漂亮女人天天围着男人转。他们恰恰因为生活在现代中国,没有见识过真正的男权社会,才会有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在真正的男权社会里,他们能不能娶到老婆都难说。男权社会不光使得女性高度物化,女性反过来也会将男性物化——因为女人很难凭借自身努力获得社会资源,不得不寄希望于“嫁得好”,而评判男人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就是男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如此一来,男权社会中的婚姻往往沦为一种生意:社会经济地位占优势的男人自然不愁没有女人,甚至有多个女人愿意为他传宗接代;而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劣势的男人,下场很可能是一辈子光棍。韩国的“浪漫”恐怕只有在韩剧中存在,而现实中的韩国社会就是非常市侩和势利的,娶不到老婆的韩国男人多了去了。1992-2012年,首尔35岁到49岁之间的单身男性的人数在20年间翻了10倍,在这一年龄段所有男性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20.1%【2】。很多走投无路的韩国男人不得不从越南“买新娘”,截至2014年,在韩国的越南新娘已达6.5万人【3】。负责任地说,如果一个男人以工薪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男权社会给他带来的恐怕不是快乐,而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煎熬。 男权社会不仅摧残女性,同样摧残多数男性。更好地实现男女平等,对女性和男性都是好事:女性获得了上升空间,男性减轻了经济压力,而且女性和男性都得以免于恐惧。实现男女平等的主要途径,就是充分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和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不言而喻——没有接受完整教育的人会被无情地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保障了女性的受教育权利等于培养了女性的劳动能力,接下来更重要的是保障女性的经济权利。女性的经济权利大致分为3个方面: 1) 充分就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不应显著低于男性。 2) 同工同酬。这是陈云同志早在1948年就明确提出的事情。 3) 职业上升空间。在其他条件大致对等的前提下,性别不应成为决定晋升的因素。 有违以上3方面精神的做法,都属于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比如某些企业毫无道理地要求某些职位“限男性”。正如毛主席所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男女平等不会自动实现,对于形形色色的性别歧视,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加以必要的惩戒,以儆效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实现经济平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平等。在男女平等方面,美国做得虽然不算完美,但比起韩国还是要进步得多。在整个美国制药行业,女性雇员占雇员总数的47.1%;在顶尖生物制药企业里,安进的女性雇员的比例达到48.9%【4】,基因泰克、吉列制药和默克的女性雇员比例,据我观察也在40%以上。从资深科学家到总监这几个级别,很多都是“穆桂英挂帅”。“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这些高科技企业里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女科学家们并非个个貌若天仙,但她们举手投足之间的气质源自丰厚的学识和教养,比容貌更容易赢得整个社会的普遍尊重。2015年美国人均工资不过44569.20美元;而在生物制药行业,拥有博士学位的女科学家们,工作3年后的年薪基本在10万美元以上,收入相当于人均水平的2~3倍。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她们当然拥有充足的自信和底气。奉劝广大男同胞,千万不要用戏谑的语气去调侃“女博士”,人家女博士的能耐大着呢! 在所有亚洲国家里,中国的男女平等水平相对最高,这恰恰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没有经历过革命的韩国、日本、印度当然比不了。来之不易的东西,才格外值得珍惜。当代妇女解放的出发点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和经济权利,其实都紧密围绕着劳动这个核心。只有充分保障女性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合理享受劳动成果,才能实现女性在社会上广受尊重。 (徐实 生物制药专家,投资顾问) 参考文献: 1. 新民周刊:http://www.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5472 2. 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727/c70846-18615673.html 3.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2/30/c_127345320.htm 4. 安进官网:http://careers.amgen.com/life-amgen/diversity/us-workforce-highligh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