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趣之妙,彰人文之采,树中华之范 ——读毛泽东诗词的一点感想 范正美∕2016-9-9 一、毛泽东诗词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库
毛泽东诗词知多少?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毛泽东诗词创作分为五个时段,现已见诸媒体的作品,包括已经出版和补遗的13首,共计126首,另有质疑的33首,一共159首。 详细篇目、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一)少年—1919年期间,计24首。 童谣·狮子眼鼓鼓(1901年)、五言诗·赞井(1906年)、五言诗·咏指甲花(1907年夏)、杂言诗·耕田乐(1908年)、七绝·呈父亲(1910年秋)、七绝·咏蛙(1910年)、五言诗·湘江漫游联句(残句)(1914年)、四言诗·《明耻篇》题志(1915年5月)、五言诗·挽易昌陶(1915年6月)、杂言诗·游泳启示(1915年夏)、五律·登云麓宫联句(1916年冬)、四言诗·露宿(1917年7月)、七律·游学即景(残句)(1917年夏)、五言诗·云封狮固楼(残句)(1917年夏)、七绝·赠刘翰林联句(1917年夏)、四言诗·题北宝塔(1917年8月)、七言诗·自信人生(残句)(1917年)、四言诗·奋斗(1917年至1918年)、杂言诗·河出潼关(1917年至1918年)、七言诗·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春)、归自谣(1918年春)、魏都怀古联句(1918年8月18日)、五言诗·大沽口观海(残句)(1919年3月)、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东诗词的广博内容、深刻思想含蕴及其崇高的多学科地位,著名文史大家高亨教授在1963年所作《水调歌头》,高度浓缩,作了精妙地艺术概括:“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又一朵奇葩,20世纪新时代的诗词丰碑,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是一代伟人留给后人的极其珍贵的教科书和指路明灯。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二、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深厚功底 毛泽东诗词创作,如此宝固深藏、林茂光远,源于毛泽东艰辛地植根和顽强地锤炼,造就了令人折服的深厚而极致的多学科功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1、深厚的史学和古典文学素养 诗,简洁而凝练,是一种最方便、最为人们称道而习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诗的写法,讲究音韵、节奏和旋律,特别是中国古诗词,追求平仄、韵脚、对仗、粘连、启合、转承等规则(所谓格律)。需要良好的文学知识素养和反复训练。毛泽东给臧克家写信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毛泽东喜欢古诗词,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毛泽东是一位国学大师。他精于中国古代史的探讨,尤精于军事史、理政治吏,以及重要人物的研究,熟读古文古诗词。毛泽东反复读24史,1975年视力刚恢复,又重读24史。因为这种素养,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及其不同时期的人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古典诗词,毛泽东更是情有独钟。书法界都知道,毛泽东在“工作之余”,“凭记忆”,书写了的大量古诗词,经文献出版社整理出版,计有117首。上始于宋玉的《大言赋·句》,下讫于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纵跨两千余年,涉及58位作家的作品。毛泽东还研究文学史。 2、深厚的哲学、人文理论和马列主义素养 写诗重在立意,巧于构思;善于发端,工于音韵、旋律;突出诗眼,炼字锻句;借重形象思维,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讲究含蓄、婉转、夸张;能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烘托意境,体现风格;等等,以歌咏国家兴亡、民生疾苦,嘲讽政治,抒发情感,表达意趣,鞭挞邪恶,弘扬正气,况比兴物,写风土人情,唱日月雨雪,颂哲理寓言,论学习修身,如此等等。这一切,需要有很好的人文知识、理论素养,还要懂得社会发展史,学会运用科学世界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又是一位超群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在深厚的史学和古典文学素养基础上,又懂得马列主义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再加上丰富的实践,养成了勤奋好学、肯悟的习惯。他一生,勤于读书,手不释卷。这样一种超高的文化修养,就使得毛泽东在古诗词创作的大海长河中,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抒发“极目楚天舒”,“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胜似闲庭信步”的心志。 3、熟谙生活,与中国人民的现实的亲切联系 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在毛泽东看来,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社会的底层,把自己置身于人类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之中。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总是心系群众,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并在日常生活中,深入实际,拜人民为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洞察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情感,使毛泽东总是同劳动人民想在在一起,保持着劳动人民的语言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在他那里,“人民万岁”,“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是他心底发出的由衷之声。 4、勤奋好学与形象思维的刻苦磨砺 毛泽东的勤奋好学,同他的形象思维的结合,通过创作而相得益彰。这是创作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是一种艺术提升不可或缺的真功夫,需要长期磨砺。毛泽东一生始终有这么一股劲,从而使他总是有一种求学上进和富于创造的热情冲动,一种不辍的创作激情和毅力。毛泽东出韶山,步入世界,继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是诗是画,与日月同光,充满浪漫。他一路携伴图书,心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壮志和自觉地顽强历炼。他乐观练达,总是沉浸在文学艺术审美的氛感之中。于是,自幼饱读诗书的毛泽东,长于思索,敏于想象,正是这种勤奋好学与形象思维的刻苦磨砺,打造的艺术功底,毛泽东的创作便在田野里、在书案前、在马背上、在战斗进行或间隙之时,在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得天趣,感人事,动文心,修文采,骋精神,抒情志,寄妙思,写慷慨,发而为文,吟哦成诗,长语出神奇,奏不凡之响,直击众心,唤起共鸣,震荡文野,令人击节。毛泽东的诗才及其传播,是1945年赴重庆谈判之际。新华日报初次发表他的《沁园春·雪》,于万马齐喑之时,一声惊雷,震动海内外,舆论哗然,一片叫好。蒋介石感到大失体面,急忙调动文人墨客为之赶制诗词,可一无所获,丢尽了文明。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毛泽东的诗才、智慧及其历炼形成的吟咏自如的精深造诣,是他长期勤奋好学与形象思维磨砺的硕果。一般文人墨客想在短时间内玩弄斯文,而与毛泽东试笔高低,只能贻笑大方。随着毛泽东诗词日渐出版,点赞频出和广为传诵,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造诣和美学理论,深厚的文人素养,崇高的人格精神,和意趣神思巧妙地融合,使他的作品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诗词的又一座丰碑,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也日渐得到海内外的公认。 三、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 文学创作的发动,源于艺术灵感。灵感源于内心多钟信息的蓄积,包括质量的高低、文野、粗细;能量的大小、厚薄、活性。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外因便触发而生创作冲动。蓄积愈厚重深邃,灵感愈敏捷而活跃、频繁。读毛泽东诗词,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灵感敏源,有这样几个层面: 1、良知、革命理想、使命感和担当情操,激而生歌。 毛泽东的革命良知以及远大抱负、高度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使毛泽东诗词创作灵感一触即发、诗兴大发。例如,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红军,于长征路上,翻越岷山、身历昆仑山,写下了《念奴娇·昆仑山》: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首词,只有毛泽东才能写得出来。他是毛泽东的马列主义素养、革命理念、开辟新世界的伟大抱负的艺术概括。在毛泽东那里,眼前的一幅庐山照片,他写下了: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看劲松。面对国内外帝修反的嚣张气势,怀着一种蔑视的态度,唱出了一个历经千难万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政治家的博大情怀。 2、爱祖国、爱人民、爱战士的深厚情感,动而发声。 毛泽东爱祖国、爱人民、爱战士的深厚情感,是他灵感源的又一重要的源泉。毛泽东深深爱着他的祖国,感慨大好河山,多次写下了壮丽的诗篇。前述《沁园春·雪》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阙写景,下阙写人。上阙是一幅风景画,下阙是一卷历史群雄图。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是毛泽东文学素养的集中反映,更是毛泽东对祖国深沉大爱的心歌。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指挥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长驱直入,布设战场,转战各地;建国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深入各地考察,又走遍大江南北,感于日月叠碧,山川绚丽,风云变幻,时代更替,毛泽东满腹文章,性灵所钟,文心大动,于是作歌映心,诗兴勃发。每到一处,必有佳作。计有《沁园春·长沙》(1925年春)、《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念奴娇 昆仑》(1935年10月)、《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沁园春
雪》、《五律 看山》(1955年)、《七绝 莫干山》(1955年)《浪淘沙
北戴河》(1954年)、《七绝 五云山》(1955年)、《七绝
观潮》(1955年)、《七律 登庐山》(1959年)等等,“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为“独制文言”! 毛泽东深深爱人民、爱战士的神经,一有触动,便诗兴奔放,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新章。例如《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杂言诗·八连颂》,就是这类灵犀之作。 3、爱自然、爱生命生成的人生感悟,动心而作。 毛泽东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对江湖河海、崇山峻岭、地壳石崖、千姿百态的动植物以及田园秀蔚,等等万象,具有浓厚的兴趣,进而感悟自然界以及万物万象与人类、与人生的关联,动之雅兴,赋以人伦,情动而为之诗作。在毛泽东的笔下,万物运动不居,各有自己的情性。毛泽东喜欢梅花、菊花、苍松、翠柏,喜欢奔腾的江河,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在其创作中,一再入诗。这些诗词,都赋予其物的人性特征,表现了作者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乐观练达的人格。 毛泽东笔下的山 :“山,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1934年):“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龙四百旋。”(《七律
登庐山)》()。 毛泽东笔下的云:“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七绝 五云山》) 毛泽东笔下的雨:“红雨随心仿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笔下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笔下的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毛泽东笔下的松:“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 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 毛泽东笔下的梅:““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
冬云》) 毛泽东笔下的菊:“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 重阳》(1926年)。 通过这些诗句,读者看到了万物不仅有生命,而且有灵性、讲物伦;诗人还同他们对话,探讨如何展现自己的美德,克服自己的缺点,端正自己的不足,如何奉献自己,为自然、为人类做贡献。这里没有一般文人的自我标榜,也不见一般文人卿卿我我那股酸态。
4、深入实践,访名胜、谒古迹、回故地的感唤和触动,创作受想而发。 这是毛泽东诗作中一个热点。例如, 1925年晚秋,32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唤起诗人感慨万千,写了《沁园春·长沙》,描状了长沙秋景的画面和一代有志青年革命斗争生活的乐趣,词末,诗人向他的同志发出“曾记否”的提问,把革命征程催发的激情,提到了极致,十分感人。诗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毛泽东诗词中,因为实践的深入,回味经历,提升人生价值观,唤起诗人诗兴,神思受想而发,还有很多作品。例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桥·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七律·洪都》,等等。 5、爱情、亲情、友情的呼唤,敏而亮情。 “文主发议论,诗主达性情”。情和志,是诗词中的两大主题,这一点,在毛泽东诗词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最为感人。 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爱情、亲情、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也是激发毛泽东诗兴的灵感源之一。在毛泽东诗词宝库中,这一方面的作品,为数很多,给人的感受也极为深刻。例如,《虞美人·枕上》、《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第二年春夏间,毛泽东在外出考察的旅途中的一个晚上,有感于新婚别,思念杨开慧,如江海波翻不息,彻夜辗转难眠,直到天明,只有离别的妻子在眼前。遥望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禁相思的泪水,落在了枕上。于是,写下了《虞美人·枕上》。新婚枕上思念之情,乍别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蝶恋花·答李淑一》,则是 1957年,在长沙教书的李淑一,把她纪念惨遭杀害的丈夫柳直荀而写的一首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感慨由之,写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曾题作《游仙》。毛泽东回信李淑一说:“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毛泽东这首词,是对妻子,也是对战友、对烈士的悼念和歌颂。读来,浮想联翩,深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深为毛泽东及其一家和革命前辈们的献身精神所打动。 还有那首《贺新郎(挥手自兹去)》,赠杨开慧。是一首革命爱情诗,其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浑然天成,跃然纸上。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还有大量的酬答诗,写友人、赞战友。例如,《五言诗·挽易昌陶》、《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四言诗·悼戴安澜将军》、《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卜算子·悼国际主义战士艾地同志》、《七言诗·续乔冠华同志》、《词悼董必武》,以及毛泽东与柳亚子、郭沫若等诗人的几多唱和酬答之作,等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对战友的诚挚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催人奋进。 5、战事、工作总结引发的诗兴。 用诗词,回眸战事、工作,是毛泽东艺术人生的一大特点。翻阅毛泽东诗集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革命战争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常常在用报告、专题回顾总结战事、革命和建设的同时,还伴有诗词创作,用艺术语言咏论其历程,道出其中的体验和胜利的喜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例如:《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秋)、《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七律·长征》(1935年10月)、《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七律·忆重庆谈判》(1945年)、《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中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等等。 顺便地说,毛泽东战事、工作总结,与毛泽东诗词对此的咏论,互为对应,相映成趣,读来妙趣横生,更加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光辉。 6、读书阅报、观照片、看戏以及各种观感引起的联翩浮想,情不自禁,命笔而作。 诗人毛泽东,手不离书报,在读书报中,跟作者对话,引起各种深思和展望,用诗词记下了自己的感触,成为毛泽东诗词的一个亮点,例如, 7、其他方面的灵感触发 毛泽东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人,其渊博的知识素养及其丰富的阅历,特有的感悟能力和创作个性,形成的思维和创作习惯,使之凡能联系生活、或与革命或与历史或与人民或与现实有关的各类事情,都能激活毛泽东的创作灵感,唤发他的诗情画意,推动其诗词创作的热情,是毛泽东诗词的又一个闪光点,例如,《五言诗
赞井》(1908年)、《杂言诗 耕田乐》(1908年)、《杂言诗
河出潼关》(1917-1918年、《七言诗 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1971年末)、《七绝 戏改李攀龙〈怀明卿〉》(1971年)等等。 四、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 1、气贯长虹,独领风骚。 纵观毛泽东的诗词,极少所谓游戏、玩笑之作,写的大都是大时代、大题材、大主题,表现了作者大手笔、大功力与革命英雄主义和艺术浪漫主义的气概。因此,同样的生活,在毛泽东的笔下,就变成了大格调、大时尚、大功力,给人以荡气回肠、精神大振或启迪生命、献身事业的审美感受。 毛泽东总是从世界发展的本源,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居高临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再现世界的宏观。“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壮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十六字令三首》)“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昆仑》)的壮观。或立于云端,俯视万物;或指点星球,遨游太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送瘟神》)。 毛泽东的大气,化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藐视困难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毛泽东深悟辩证法,认定任何人间艰难险阻都具有两重性,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一切阻碍前进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无产阶级革命必胜。在毛泽东眼里,千里“逶迤”的“五岭”,只是几个“细浪”,“磅礴”的“乌蒙”不过是红军脚下的“泥丸”。(《七律·长征》)“如铁”的“雄关”,“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不到长城非好汉”(《清平乐·六盘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被称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苏东坡,发出望月兴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豪放比起毛泽东来,逊色多了。在毛泽东看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作为军事家,毛泽东至信马列主义、至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临危不惧,泰然若定。这一点,在毛泽东诗词中留下了许多佳作。面对蒋介石围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冈山》)。在危难面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毛泽东的大气,还在于他张扬人民、为人民谋天下的“豪气”或者如毛泽东自诩的“虎气”。毛泽东一生大倡唱国际歌,号召人民,懂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毛泽东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人物”,就是人民大众。歌颂革命的人民,“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毛泽东看来,“五帝三皇”的故事,“骗了无涯过客”(《贺新郎·读史》),要弘扬革命造反精神。明确“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并在帝修反的一片反华声中,发出“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的呼唤。 2、善于借鉴而千古独步。 借鉴,是中国诗词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传统。毛泽东诗词也呈现这样一个特点。所不同的是,毛泽东的借鉴,格调向上,给人全新的感觉。和毛泽东交厚的柳亚子,于1945年读过毛泽东《沁园春·雪》后,写出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竞折腰”的句子,认为毛泽东诗词可称得上是千古独步。这就是说,毛泽东诗词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固有的艺术精华,又由于他特殊的生活实践、广博的情怀,而锤练了他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艺术素养,形成了他特有的艺术创作方法。毛泽东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便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同样写梅花,毛泽东比较了各种咏论梅花的诗词,最好,借鉴陆游的诗篇,并反其意而作。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孤芳自赏,正是陆游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映照。而毛泽东咏梅,则写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已如前述,不再赘述。 所以,概括起来,毛泽东诗词,具有这样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一是突出革命性、人民性,境界崇高伟拔,同时又追求完美的艺术性。毛泽东是诗人,但首先是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因此,毛泽东判断一切文学、诗词,以及他自己创作诗词,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毛泽东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强调我们无产阶级的艺术应该是两个统一,即“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他分析宋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自谓自己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因此,毛泽东的诗词,宣扬奋进搏击、自强不息,这也正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和其他爱国志士诗作的基本特点。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过程的艺术结晶,又是继续革命的前进号、新召唤。它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刺破青天锷未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翻地覆慨而慷”、“敢叫日月换新天”、“六亿神州尽舜尧”、“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等等,既充满现实的革命性,又颇具艺术的浪漫性;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是语言直白,为群众喜闻乐见。 语言直白、口语化,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优良传统,正是这些诗文,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人立身教化的范句。例如,“天地间,人为贵”、“黄河之水天上来”、“泰山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心有灵犀一点通”、“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比黄花瘦”,等等。毛泽东看重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美好传统,并把它贯穿于自己整个诗词的创作之中。例如,“一片汪洋都不见”、“风雨送春归”、“华佗无奈小虫何”、“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乱云飞渡仍从容”、“小小寰球”、“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等。一看就明白,一读就懂。有人说,这样直白,不是诗,而是俗语堆砌。这是不了解中国诗词源流上的真实状况。 众所周知,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的词作,或是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文。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随手拈来,就可见这样口语式的叠句。例如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石壁》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李清照《一剪梅》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永遇乐》的“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等等,都是名篇名句,直白、形象、生动,我们能说它们是口语堆砌,而非妙趣横生的意境创造吗?显然不能。 三是自由无羁,放开想象。 强调形象思维,展开自由的翅膀,自主创造而信守艺术创作规律,语出神奇,善于化典、翻新。毛泽东诗词,语言的运用,尽显熔铸之功,巧妙地通过比喻、象征等传统写法,而不落俗套,形成艺术图像,用典而不为典所囿,遵循格律又不受其束缚,独创意境,别开生面。其实,历代诗词,都曾广泛地用典、化典、翻新。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文人,却挖空心思,诬蔑毛泽东的创作。例如,我们在前面说的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的化句。只要读过一些史书、诗书的人,便心知肚明。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的用典、化句,则更多匠心。例如,同样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在李贺原诗《金铜仙人醉汉歌》里,说的是仙人醉汉,在其冷僻荒凉之际,如果老天有情,也会感到黯然神伤,愁白头的。但是,这句话,到了毛泽东诗中,则是“天若有情”“天亦老”。首先上承颔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就是“有情”,不可沽名也就是“不可有情”,而青天不老,正在于其“无情”,所以才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了。“老”,就是死、就是停止。它反衬下句“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沧桑”就是“苍天不老”,而不是“天亦老”。是颔联的自然引申,形成上下紧密结合之作。原句一字不动,把它放在承上启下的诗中,全然改变了原诗句的涵义,使之境生纸上,意酣词畅。表现了一位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自然观、历史观。可见,用典、用句在于转化、在于翻新,功在浑然天成,而不见“斧凿之痕”。在毛泽东诗词里,比比皆是,何须罗列。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激起不同反响,招来他的政敌的非难和诋毁,不这样,便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好:一些人对《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赞誉与贬责都仅仅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这样鉴别当然不能精当,玩味而没有参考。因此,要考核这些说法的是非,正确的态度,就是必须核对楚辞本身来加以验证。于是,他具体考察了《楚辞》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得出结论说:楚辞“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今天,如果我们细细地考究毛泽东的诗词,详尽地分析其内容和形式,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是近现代的中国骄子,文辞贯古今,现实而浪漫,情志惊天地,驰骋任自鞭,为近现代未能有与之相比者。因此,这样一个伟大诗人,正是参天巨树,岂能蚍蜉者可以撼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