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任中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革资产阶级法权的命

2016-12-1 18:49| 发布者: 南湾湖| 查看: 3109| 评论: 2

摘要: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革资产阶级法权的命 任中杰 今年2月主人公网编辑南湾湖同志将1959年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讨论的几篇文章贴上了《主人公论坛》《共产实践》栏,其用意大概是希望引起讨论,但此 ...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革资产阶级法权的命
      
                    任  中  杰
      
今年2月主人公网编辑南湾湖同志将1959年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讨论的几篇文章贴上了《主人公论坛》《共产实践》栏,其用意大概是希望引起讨论,但此后未见有讨论该问题的文章出现。我倒觉得讨论该问题很有意义,它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关系到怎样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不断革命论,以及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时我就想就这一问题写点东西,后因故没能如愿。南湾湖同志贴出文章至今已半年多,不过我觉得现在讨论它并不过时,故借此纪念毛主席逝世40周年、文革发动50周年的机会,撰文谈点拙见,希望能引起讨论。并以此文纪念伟大导师毛主席。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法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是指无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后,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存在的旧社会遗留下的痕迹──各种各样尚属不平等的权利。可见研究、讨论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实际上是研究怎样从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关系中仍然残留的各种不平等,过渡到完全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这一过渡?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一过渡?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是告别革命还是要不断革命、继续革命这样的问题。
      
一,人类社会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不平等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与此同时,人们对平等的追求也延续了数千年。
      
人类社会从原始公有制解体起出现不平等,此后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不平等的社会。不平等延续了数千年。有不平等,自然也就会出现处在不平等地位上人们对平等的追求。这种对平等的追求也延读了数千年。并且出现过许多追求平等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思想、理论。
      
中国春秋时代就出现过“天下为公”思想,《礼记.礼运篇》有过对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从古代到近代一直有人在追求。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如东汉五斗米道农民领袖张鲁就提出过吃饭不要钱、看病不要钱、不设常吏祭酒为治(即由群众公推出来的人管理地方事务)的主张,并在他控制的汉中地区加以实施,深受老百姓欢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畝制度”旨在实现千百年来农民追求的平均地权的愿景。
      
在欧洲,从奴隶制时代起就有不少追求平等的人物、理论和事件。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平等人公社”,是一般奴隶主、自由民向奴隶主贵族争平等(不过他们都认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不平等则是天经地义的);中世纪则有市民阶级向封建庄园主争平等的城市共和国。一生追求平等、自由的的启蒙学者卢梭就曾赞扬过他的祖国──日内瓦共和国,但他后来发现这个日内瓦共和国的公民,实际上只是“专制权力的奴隶,他们毫无保障,仅仅二十五个专Ö制者,就可以任意处置他们。”以上这些平等思想都不涉及所有制问题,都是一些不彻底的平等观。欧洲追求平等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早的先趋者托马斯.莫尔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灾害的根源,主张建立一个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的平等的乌托邦理想社会。但这种理想社会的建立,莫尔反对用革命手段,想靠和平手段来实现。这种乌托邦平等观,应是当时小生产条件下小生产者追求平等的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到了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摩来里、梅叶、马布里等著名人物,他们攻击私有制,并对未来理想的平等社会做了精彩的描述。到了十九世纪,又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大家。 这时欧洲已经普遍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罪恶的,他们与他们的前人一样也对未来理想的平等社会进行了描绘,不过他们已经不像他们的先趋者那样认为未来社会的基础是手工业,是小生产。生产力的发展使他们认识到未来平等社会的基础应是“科学地、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大工业。”(圣西门语)但在如何实现理想的问题上,与他们的前人一样,拒绝革命,主张和平过渡。欧文还在苏格兰和美国进行过实验。不过他失败了。
      
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所有的社会主义各派创始人都属于这样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进程还没有使工人阶级得到足够的锻炼并很好地组织起来,以便作为历史的角色而出现于世界舞台。并且它获得解放的物质条件在旧世界内部还设有充分成熟,工人阶级的贫困已经存在,但工人运动本身的条件尚未具备。”恩格斯说得更明确:“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表现出来的只有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把它从外部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9页)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和不断革命论
      
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趋于成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已经充分显露,这些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加之与此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从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学说这些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立足于这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解剖,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规律,指出了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诞生和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是这样总结的:“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现在,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象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23页)
      
那么这个解决冲突的手段是怎样的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工人阶级首先要在斗争中用暴力手段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建立起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然后依靠这个政权做这样几件事:其一,“两个决裂”。“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央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上书第271-272页)就是说要消灭私有制,由社会掌握生产资料,同时还要与私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其二,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意味着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做这两件事,完成两个彻底决裂的整个时期,马克思称其为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消灭了剥削,是不是就意味着实现了平等呢?不是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旧社念留下的痕迹,这些旧痕迹马克思称其为“资产阶级法权”。资产阶级法权这个概念出自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马克思在书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虽然生产资料公有了,剥削已经不可能存在,人人都是平等的劳动者,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因为它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恼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还存在,劳动还没有从谋生的手段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所以还不可能实行真正平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只能按劳分配。即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一定形式的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又以另一种形式从社会领回。这里遵循的是与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相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这种分配原则看似平等,事实上并不平等。因为每个人的劳动能力有差异,家庭负担的情形也不相同,这就必然会形成贫富的不平等。“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一种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象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12页)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所以马克思将在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的这种形式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平等权利”称之为资产阶级法权。而且指出这种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存在的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在这里是为批判拉萨尔“不折不扣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谬论时,论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并指出其中仍然存在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不过这种不平等的权利并不仅仅存在于分配领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它在经济、道德、精神方面都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可见这种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都存在。这种不平等权利的存在有其不可避免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不可能超越阶段在一个早晨使其消除,这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期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2页)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要建立完全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阶段的这些不平等不是静止不变的,由于私有观念的存在,如果不加限制,这种不存在剥削的不平等,会导致社会倒退,造成私有化和剥削制度的复活。前面已经提到,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后,要在努力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两个决裂”的斗争,即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私有制,实行最彻底决裂,与此同时还要同传统观念即私有观念等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说,在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后革命不能停顿下来,要不断革命。要在承认这种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同时,对这种资产阶级法权加以限制,要从多方面为最终消除这种不平等创造条件。这个限制和创造条件的斗争,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不断革命。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关系不会自行消失,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不断革命,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马克思是这样说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革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62页)这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
      
不断革命的革命对象是什么?从上面我们所引的马恩的著作看得很清楚,就是旧社会留下的各种关系──阶级关系、生产关系、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以及与这些不平等的关系相联系的各种观念。也就是说,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就是要从人与人关系的方方面面,从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全面终结不平等。不过他们没有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去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这方面的理论。进行这项实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列宁和毛泽东的身上。应当说他们非常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
      
      
三,列宁、毛泽东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的典范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不断革命论的典范。列宁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次行动,不是一条战线上的一次行动,而是充满了阶级斗争冲突的整个时代。”(《列宁全集》第22卷,第138页)“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在着复辟的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成复辟尝试。”(《列宁全集》第35卷,第255页)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辩证关系有极深刻的认识,他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上,都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中国社会,根据中国革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不同情况确定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这些方针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在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进行所有制领诚和思想观念领域的革命,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实行“两个决裂”的斗争。逐步改变广大劳动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事实上仍然存在的不平等地位,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政治上的真正当家作主。也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不断革命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应当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中国最早写文章论及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是张春桥1958年9月16日发表在《解放》半月刊的《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同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该文,在全国引起了讨论。张春桥在文章中指出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制度,他赞扬当年以“供给制”为特征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下官兵平等、军民平等,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批评将所谓“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加以夸大。主张发扬革命传统,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赞成张的意见的,也有不少人认为张的主张过“左”,超越阶段。其实,张文着重强调的是破除革命队伍中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应当承认提倡官兵平等、军民平等,要求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不讲价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必要的。毛泽东同志早在张文之前1958年8月21日于北戴河召开的各协作区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他说:“在所有制解决以后,资产阶级法权制度还存在,如等级制度、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进诚以后,有人说我们有农村作风‘游击习气’,把我们的好东西抛掉了,农村作风吃不开了,城市要求正规化,衙门大了,离群众远了。要打成一片,要说服,不要压服,多年如此。这些怎么都成了问题呢?原因在于脱离群众,在于特殊化。我们从来讲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但进城以后变了。”“我们已经相当地破坏了资产阶级的法权制度,但是还不彻底,要继续搞。不要马上提倡废除工资制度,但是将来要取消。”(《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417-418页)。可见张文的基本方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理论的,与毛主席上述讲话的基本精神以及毛主席一再强调的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决不能因此就停顿下来,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贯主张也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对张春桥的观点是持肯定态度的。他在《人民日报》转载该文时所加的编者按中指出:“……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因为它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张文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一些片面性,就是说,对历史过程解释得不完全。但他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引人注意。”这里说“它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表明毛主席十分重视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斗争,将它看成是当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斗争的重要内容,提醒全党高度重视。共产党的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是平等,是为人民服务的,而党内那种进城了,当官了,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思想却在滋长,这值得全党高度重视。而这里所说的“片面性”应是指张文只看到了在思想意识层面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必要性,而对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从制度层面讲,还不可能马上废除一切不平等,仍然需要保留工资制等尚属不平等的制度等问题则没有说清楚。所以毛主席说张文对历史过程解释得不完全。
      
对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既要看到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式的不平等的不可避免性,但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存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这个历史时期任务就是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思想领域、制度领域,在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不断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改革各种不平等的制度,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毛泽东同志早在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惜绪,停顿起来不求上进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防止这种情况。”可见,早在夺取全国政权胜利的前夕,毛主席就清醒地认识到了革命在全国范围胜利以后共产党人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平等地位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将是新的更艰巨、更复杂的阶级斗争。既有与原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斗争,又面临新的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斗争既表现在社会上,也会表现在党内和革命队伍内部;既表现在制度领域,也表现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建国以后毛主席领导我党所进行的历次运动,都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不断革命的理论。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在为逐步消除资产阶级法权,求得人民大众社会地位的平等作斗争。比如,提出“一化三改”(一化是指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三改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革私有制的命,消除剥削,防止贫富两极分化;“三反”“五反”“反右”斗争,是抵制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同时也是对广大党员、革命干部进行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整风整社”“四清”则是为了巩固所有制领域革命胜利的成果,反对城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运动,使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两个决裂”、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斗争,是一场十分艰巨、复杂,而且必须长期坚持的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学说指导下,总结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和国际共运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变修”的教训,毛泽东同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读革命的理论逐步趋于成熟。然而在我们党内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不少人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革命意志逐渐消退,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滋生,革命队伍变修的危险性在增长。基于这种客观实际,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毅然决然发动了史无前例的伟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进行文化革命,文化革命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其最终目的是一步步实现同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和制度的彻底决裂
      
对文化大革命应当怎样评价,这是当前社会上争论的焦点之一。要弄清这个问题,前先需要弄清文化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关系。我觉得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两者的关系。
      
一个角度是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斗争方式方法和革命的内容、范围以及涉及的领域来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进行文化革命。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可以说都是在进行文化革命。因为,马克思讲夺取政权的革命“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即必须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那么在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之后的斗争方式就应当主要靠“批判的武器”,即靠“文斗”,而不是靠“武斗”了。而且革命范围,在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主要是在文化领域、教育领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其内容主要是在这些领域破除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制度,破私立公、斗私批修。使公有制程度不断提升,分配制度更加公平,管理制度更加民主、平等。为过渡到完全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这样的革命斗争,正如本文前面说及的,建国以后在毛泽东革命路线指导下一直没有停止过。
      
另一个角度是将文化革命特指为毛主席发动的那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动(以下简称“文革”)。对这场运动无论在党内还是党外,目前在看法上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那么怎样认识这场运动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关系呢?可不可以这样认识:其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毛主席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5.16通知”),还是作为文革指导性文件,阐明了文化革命的性质、目的、规定了文革的斗争对象、斗争方式和有关政策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其理论依据,都是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6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编辑部文章《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曾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要点进行了概括,概括为这样六条:1、必须用马列主义对立统一的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3、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4、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必然要反映到党内来,党内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5、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革命;6、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在思想领域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应当说文革十年,中间虽然出现过不少偏离这一指导思想的或“左”或右的错误做法,但运动坚持的主要方向还是这一理论所指引的方向。
      
其二,这场文化犬革命运动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发展到该阶段的必然产物。毛主席说:“多少年来我们党内的斗争没有公开化,比如七千人大会时我说修正主义要推翻我们,如果我们不注意,不进行斗争,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中国会变成法西斯专政。在那个时候己经看出问题来了。过去五年来我们只抓了一些个别的问题、个别的人物,搞了一些在文化界的斗争,在农村的斗争,在工厂的斗争,……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法,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来揭发我们的阴暗面,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毛主席是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虽然我们一直是在进行的,在文化界、在农村、在工厂进行,但都没有解决问题,资产阶级在党内还有市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与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而党内大多数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对党变修国变色的危险性却认识不足,缺乏警惕。不少人革命性削弱了,官僚化了。所以,他大刀阔斧,发动了这场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劝。可见,这场大规模的群众众运动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如此,不足以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复阴谋,不足以教育干部群众,不足以免除党变修国变色的危险。
      
文革中毛主席多次接见红卫兵,通过红卫兵的全国串连充分发动了群众,造了走资派的反,夺了走资派的权;开展了大批判: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陈整风、批林批孔;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党政管理制度、改革医疗卫生制度;开展了大学习运动,学马列原著、学毛选、学毛主席语录、学毛主席文革中的一系列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办“五七干校”干部知识分子学工学农(提倡一业为主兼学别样,旨在缩小“三大差别”,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提倡“斗私批修”,在灵魂深处闹革命……。这一切的做法我觉得当时还是很有成效的。文革最大的收获在于它以最大的力度,在最大的范围内,冲击了各种不平等的权利(主要是资产阶级法权)。其冲击的广泛性、深刻性史无前例。这是一场深入每个人灵魂的大革命。虽然此后的反复,从表面看这一收获似乎被消弭了,但其潜在的影响力却延续至今,而且在不断增强。
      
但是文革还是被否是了。被定性为“十年动乱”“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个结论当时的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拥护(包括我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革中的确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事件,诸如文革初期在工作组主持下出现过还是把矛头对准走资派,而是在学生、教师中抓“小爬虫”打击一大片的事件;“西纠”“联动”打、砸、抢、抄、抓甚至打死人的事件;文革小组中一些野心家、阴谋家策划的“抓军内一小撮”毁我“长城”事件:林彪集团阴谋抢班夺权,策划谋害毛主席和叛逃事件;不少地方单位闹派性、打派仗、搞武斗事件……等等。搞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伤害了相当多不该伤害的同志,全国各省市,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同志差不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大伤害了这些同志的感情。这些错误概括起来就是毛主席指出的“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这些文革中的错误和问题很自然使大家很不满意,一些同志甚至心存怨恨。对这些错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也是很不满意的,加之正如毛主席所说党内真懂马列的人不多。对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和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真谛有深刻认识的人就更少,因此也就很自然地会将这些错误看成是毛主席发动“文革”造成的错误。怎样认识这些错误和问题,这些错误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党应当从中吸取那些教训?这是一项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在充分占有原始真实材料的基础上用对立绽一规律分析和研究的大工程,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说清楚的。这就只能留待党史研充的专家们凭着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的良心、共产党员的党性去做这项工作,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不过有一点现在己经看得十分清楚,这就是不能将“文革”中的错误说成是毛泽东同志发动“文革”错了,更不能得出作为“文革”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也错了的结论。“文革”的诸多错误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中国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说明了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存在的广泛性和进行文化革命、斗私批修的必要性。这些错误的主要责任人,从处于中央主要领导人地位的林彪之流,到“文革”直接指挥中心中央文革小组中的一些成员如陈伯达之流,再到基层群众组织的坏头头,他们或者是党内的走资派,或者是私欲熏心的野心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为正是文化大革命要打击要清除的对象。有一种似乎是很权威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的说法,说是“这个理论,按当时的解释,就是所谓‘向走资派夺权’,就是撇开党委闹‘革命’,打倒一切。”(《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94页)这种说法明显违背了我们党一再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打倒一切的确是文革中出现过的错误思想,以及一些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错误做法,但它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没有丝毫的关系,更不是毛主席发动“文革”的意图。向走资派夺权到是“文革”的要求,认为党内有走资派,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革走资派的命也是事实,但真正的走资派在党的干部中是少数,95%以上的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这是毛泽东同志一再加以强调的。对党内多数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不高,真懂马列的人不多,多数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认识不清,这是事实,所以毛主席认为对他们批一批是可以的,目的是让他们清醒,在运动中得到提高。所以他一再告诫干部千万不要轻易承认自己反党反社会主义,给自己带上走资派的帽子,要他们对错误做检讨,检讨了就应当解放,他甚至点名要总理采取措施去保护一些老干部、一些民主人士和一些知名知识分子。(参见《毛泽东年谱》第六卷)可见将“文革”出现的错误加到毛主席头上,加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头上,认为毛主席发动“文革”错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错了,这是不公平的、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文革”中的错误应当否定,但绝不应当将脏水同婴儿一起泼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否定“文革”所造成的恶劣后果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不讲阶级斗争了,阶级斗争事实上变得更激烈了。党内腐败现象空前严重;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贫富两极分化己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资产阶级法权和资产阶级法权观念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人们的私欲澎涨,社会道德滑坡;资产阶级自由化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什么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论、否定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十分猖獗。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重新反思“文革”,重新反思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重新认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正确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甚至连当年否定“文革”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如邓力群、胡乔木等同志,认识上都有狠大变化,认为不能否定无产阶级本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正确性。
      
五,简要小结
      
(一)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平等也就同时出现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不过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追求平等社会的思想,受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与其相应的唯心历史观的制约,只能是空想。不过作为思想材料,其中有一些应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来源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建筑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作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质的分析解剖,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结论,并指出工人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必须完成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以及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的历史使命。首先,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依靠这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消灭不平等的基础──私有制,建立没有剥削的相对平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关系中还残留有诸多旧社会的痕迹,还存在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因此无产阶级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革各种社会关系中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命。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意来着不断革命。这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核心理论的不断革命论。
      
(三)列宁和毛泽东继承、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的原理,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阶级斗争的实际,并总结了国际共运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上的斗争应当说都是在践行马克思不断革命的理论,而且在不断丰富这一理论的内涵,并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体系。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必然。由于国内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文革”中出现了诸多错误做法和不好的事件,种下了后来否定《文革》及其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祸根。但这种否定带来结果的却是灾难性的。资产阶级法权不是缩小了,而是大大地澎涨了,各种污泥浊水泛滥,严重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根基。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文革”,开始重新评价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应当说,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支持红色文化,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码

微信打赏


握手
2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