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是靠中国人民的智慧自力更生建起来的。” 南京长江大桥当然伟大,我小时候用过的2毛钱的人民币,背景就是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还常常出现在我小时候的课本里。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连接江南江北的交通大动脉,其军事、政治、经济意义都非常重大。 南京长江大桥是倾当时全国之力而建成,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设计、施工人才,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那个时代,属于国家“超级工程”。 与南京长江大桥相比,红旗渠的作用是造福一方百姓。而这项艰巨的工程,几乎完全是林州当地百姓自力更生完成,国家当时也异常困难,并没有支持多少资源。 红旗渠修成以后,灌溉润泽几十万亩耕地,造福林州一方百姓。从此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的历史。 【走进红旗渠】 太行山东麓的林县,往东不到一百公里,就是著名的古都安阳,为什么这里会十年九旱?要知道,凡是古都,周围必定是风调雨顺水土肥沃。林州的降水,应该不会比安阳低多少。 从安阳开车去往红旗渠,平原渐渐抛在身后,眼前就是深秋的太行山余脉,苍凉的稀疏草木之间,暴露出大片灰褐色光秃秃的山岩,让我一下子意识到了这里缺水的问题根源。这里的地质机构,根本就不保水。只要持续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必然会干旱。 本地县志记录的林州,干旱的历史可谓触目心惊。光“人相食”这几个字,都出现过很多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县大修水利,缓解了一部分旱情。 但是本地的水资源实在太有限,下雨以后就迅速流失殆尽。林县是三省交界的地带(这种地带往往省政府特别容易忽略),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自己找水源(红旗渠取水源头在山西省),自己开水渠,实际上是逼出来。在苦熬和苦干两条路上,林县人民选择了后者。 红旗渠通水已有五十年,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作为5A景点的红旗渠旅游区,就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从山下一级级台阶走上去,我竟然有点累得气喘。我自诩体力一向不算差,可见红旗渠修建地形之险要。 沿着红旗渠往前走,往里是几乎完全垂直的悬崖峭壁,往外一样是陡峭的山体。红旗渠的干渠,几乎就是完全在悬崖上,顺着山体的走势开凿出来的人工河。 如果这是一条峭壁公路,我不会有这么惊讶。因为公路可以上坡下坡,可以绕开一些地段。而水渠的修建,几乎要完全水平(实际上的坡度只有1/8000),没有任何周转回旋余地。很多工程的难度,甚至相当于现代的高铁工程。 峭壁连着隧洞,水渠一路向前延伸,深秋的树木落叶,飘零在水面上,象是一排排跳跃的音乐符号,渠水静静流淌,用无言的赞歌,传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旗渠的伟大】 有没有其他修渠道的路径,可以覆盖全县农田灌溉?没有!从上游建堤坝,逼水上山,按照这个渠道的水平高度,从半山腰建渠引水,是唯一可行的最优方案。 很多的伟大,都是无路可走逼出来的。我生长在山温水暖的南方水乡,一条大河从村边绕过。一直到北方工作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水的珍贵。 对于滴水贵如油的林县人来说,这一条引水渠就是生命之渠。在林县关于水的故事里,充满了辛酸甚至是血泪,“两缸水就可以娶一个媳妇”,听起来是不是充满了生活的残酷?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媳妇,大年三十从几十里外担水回家,半路上被石头扳倒,一担水洒了,一愧之下上吊自尽。——水甚至比生命还贵重。 因此,修建引水渠的号召,就是最强的动员令,没有质疑,没有讨价还价,林州全体干部群众就自觉行动起来。修渠再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先后有81人牺牲),为了一渠清水的希望,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修建水渠的劳动中。 红旗渠前后修了将近十年(干渠修了5年),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奇迹: 没有高科技的仪器,也没有多少国家资源支持,林县人完全靠自力更生,客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天六两的口粮,外加野菜和水草,在这样的营养条件下,干的是开山建渠的超重体力劳动。 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炸药自己生产,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工具自己制,自己设计桥梁渡槽,还建造了很多教科书上都没有的开创性工程,比如空心坝(上面是拦河坝,中间通水),三用桥(下面走洪水,中间走渠水,上面走人走车)。 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女人顶下了半边天,连孩子放学以后,都会自觉去工地搬几块石头。 除了穿过太行山的干渠,还建立了完整的水利配套体系,以及蓄水的水塘小水库,让引来的漳河水,最终让50多万亩耕地旱涝保收,造福子孙后人。 走在红旗渠上,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块责任碑界,刻着这一小段施工责任人的姓名。碑上刻着名字的人,多半已过耄耋之年,很多人或许已经不在人世。时隔50多年,红旗渠以过硬的工程质量,把他们的名字铭刻成了纪念碑。 时至今日,中国的土木工程的规模、水平和效率,已经是独孤求败。但是,我仍然建议所有从事土木工程的人,都应该到红旗渠来看看,看看什么是工程质量,什么是历史责任感。更要看看,我们的前辈,如何在最艰难的时期,用人的力量铸造的工程奇迹。 看着眼前的红旗渠,遥想当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志豪情,忽然觉得这个世上,从来就不会有难倒中国人的问题。
【永远的丰碑】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如今的林州人,前辈的热血是否还在?更大的一点思索,我们今天是否已经丢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旗渠的建设,培养了林州一大批的能工巧匠,更把战天斗地的吃苦耐劳精神,融入了当地人的血液里。改革开放以后,十万林州建筑大军,走出太行,奋战各地,在北京、上海、广东很多地方,到处都有林州建筑人的身影,包括鸟巢的建设,都有很多的林州建筑产业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经过河南安阳,距离红旗渠不过几十公里。听当地的朋友介绍,在工程施工队伍中,就有不少林州人。无论是精神的传承,还是手艺的发展,时隔几十年,接力棒交到了80后甚至90后的手上。 红旗渠是国家重点文物,也是红色教育的基地。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来过这里,山崖上刻着很多他们的题字。除此之外,红旗渠还接待过很多外国的领导人。有一位外国领导人参观红旗渠以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红旗渠创造的奇迹,表明了中国人民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和灾难”。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不仅属于林县,属于河南,更属于全体中国人。修建红旗渠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和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凝聚人民力量的传家宝。 (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同步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电影《红旗渠》,可以在网上搜到)
【反思我们的时代】 毛泽东时代曾经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善若水四个字太深奥,毛主席的一句大白话,就是大修农业水利的动员令。 在那个共和国极其困难的时期,全国人民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盘点毛时代留下的巨大财富,人们会记得两弹一星,记得自力更生精神,但是毛时代留下的水利工程,以及对四十年来粮食安全的作用,却有意无意被忽略掉了。 改革开放以后,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安徽凤阳的小岗村成了典型。前面三十年建设水利工程的功劳,却鲜少有人多提。不仅如此,农村水利设施,日趋老化,每逢大旱之年,很多地方却是一幅等靠要的姿态,等着国家来投资扶贫。——如今一个扶贫大项目,动辄就是几亿百亿的大工程。 面对当年自力更生的前辈,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农村地区,丧失了什么?没有了组织,也没有了凝聚力,一盘散沙一样。农村成了走不出去的农民收容地,但凡有积蓄能够在城镇买得起房的,都在想方设法逃离土地。(换到今天,土地都已经承包到户,我不认为林州人能够再修建得起红旗渠) 破败的农村,废弃的农田和水利,光靠“世界工厂”的工业服务业,真的就能够支撑得起大国的明天吗?让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都能够创造出红旗渠那样的奇迹。这个问题,应该会有一个乐观一些的答案。但愿如此! |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