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意识形态批判

2014-12-10 21:54| 发布者: 星火| 查看: 3277| 评论: 2|原作者: 赵敦华|来自: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摘要: 意识形态批判——摘自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六章第二节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 马尔库塞综合了《理性与革命》对控制人的异化理性的批判和《爱欲与文明》对爱欲的额外潜抑的批判, 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 ...
意识形态批判

——摘自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六章第二节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 马尔库塞综合了《理性与革命》对控制人的异化理性的批判和《爱欲与文明》对爱欲的额外潜抑的批判, 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整体批判。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西方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言以蔽之, 就是单面。“单面”是“双面”的异化。人性是辩证的, 由对立面组成; 表现人性的哲学也是双面的。马尔库塞分析说,“理性”是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理性是判断真假、拯救存在的能力。哲学的理性是辩证的理性, 它在现象与本体、真与假、自由与限制的矛盾运动中, 肯定人有创造更符合人性生活的能力, 但又否定这种能力的终极实现。希腊人所说的逻各斯和爱欲都属于理性的范畴, 它们是肯定与否定、创造与毁灭、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爱的迷狂拒斥现有生活方式, 理性趋向真理的重组与同一。单面哲学把所有这些矛盾都化归于一, 它以精确性和清晰性为哲学的惟一目的, 把哲学限制在纯公理的概念结构(逻辑、数学、认识论) 或语言行为的既定结构(分析哲学) 之中。

    “单面哲学”既是一体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 又反过来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具有整体性, 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意识形态不但属于上层建筑, 而且也属于经济基础。马尔库塞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也十分全面, 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在思维方式方面, 意识形态把否定思维变成肯定思维, 理性被畸形化, 成为技术合理性。科学管理和劳动分工提高了效率, 提高了生活水准, 但也产生了反人性的思维方式, 即操作主义和量化—数学化思维, 把作为观察和测量基点的人与伦理、审美、政治的人分开。技术合理性要求客观、中立, 但它的中立性具有非人性的倾向性: 它为一切目的服务, 科学技术成为适用于一切目的的工具, 把人类行为量化, 把人工具化; 技术优先权成了政治优先权, 控制了自然也就控制了人; 它使人服从于机构的控制, 造成了人的不自由的合理性。

    在生产活动领域, 意识形态产生出劳动的异化。马尔库塞把马克思的“ 劳动解放”论与弗洛伊德的“ 升华”论结合起来, 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是“大规模地发泄爱欲冲动”, 但是, 在爱欲被意识形态所压抑的条件下, 劳动是痛苦与不幸的折磨, 劳动成了单调、无聊的重复动作, 人的器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 并且, 劳动不是寻求自身的满足, 而是满足其他需要的手段。

    意识形态的宣传制造出“强迫消费”和“虚假的需要”。资本主义不是凭借压制消费, 而是通过制造消费来压抑人的解放, 并刺激劳动。人处于被灌输和受操纵的地位, 不能自由地决定真正的需要, 由广告、广播和电视等传播媒体制造出来的需要是虚假的。人们为了他们的商品而生活, 把汽车、两层双向宽阳台住宅、高保真的音响、高级厨房设备等等数不清的商品作为“生活的灵魂”。“性”也成为商品“, 性纵容”是痛苦中的幸福,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满足。

    发达工业社会是“攻击性社会”。按弗洛伊德学说, 爱欲与死欲是本能冲动的两个部分, 处于此长彼消的状况。在爱欲被压抑的情况下, 人们依靠发泄“ 攻击本能”以得到满足。攻击对象首先是他人, 由此而产生紧张的人际关系, 使得生存竞争普遍化、永存化, 造成人的恐惧感、孤独感、自卑感、精神崩溃与自杀。攻击的对象还包括自然界, 开发自然的目的已不是满足必要的物质需要, 而是征服、破坏、盘剥自然, 使自然成为“ 商品化的自然”、被污染的自然、军事化的自然,其结果是生存环境和爱欲发泄环境的萎缩, 造成“ 人海社会”。

    发达工业社会又是一体化的社会。发达工业社会之“新”在于集福利社会和战争社会于一身, 在民主、科学、富裕的粉饰下, 社会控制扩大到一切领域, 公共舆论侵入私生活, 甚至卧室都向大众传播媒介开放, 个人选择的机会和自由被葬送, 人们不再追求自由, 因为福利国家、富裕社会使他们感到幸福。工人阶级已没有独立的阶级意识, 与现存制度一体化。人的价值观、理想、思想感情的灵性都已被社会流行的模式所规定。在这样的“ 新集权主义”社会中, 有民主而不自由, 富裕而不幸福, 有技术但无理性。

    马尔库塞还论证了发达社会的工人阶级已经与资本主义“ 一体化”了, 群众不再是社会革命的动力, 而是社会的凝聚力。那么, 改造社会的希望何在呢? 马尔库塞寄希望于社会底层, 认为未来革命的主体由流浪汉、局外人、少数民族、失业者组成。这些人的切身经验使得他们会为争取基本人权而抗争。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反抗就是一种革命, 他们手无寸铁地走上街头, 面对着恶犬、警察、炸弹、监狱, 甚至死亡, 表现出彻底革命的精神。在1969 年写的《论解放》一书中, 马尔库塞说, 批判理论是献给那些为了彻底拒斥发达工业社会而奉献生命的人的, 他引用本杰明的话说:“唯有那些无希望的人, 我们才被赐予希望。”他又寄希望于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 提出“ 少数精英统治”论, 说“ 积极的少数必须拯救和教育必然是被动的多数人”。

    在最后写的《反革命与造反》(1972 年)和《论美》(1977 年)中, 马尔库塞同阿多诺一样, 在艺术中寻找革命原则。他们认为, 艺术属于西方高级文化, 它仍处于前技术时代, 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浪漫因素, 而且因为艺术脱离于商业、工业和赢利活动之外, 具有反抗现实、自觉地超越异化的形态。艺术的本质是升华、否定、拒斥、反实证性, 能够唤醒人们对被压抑状态的认识, 激励人们反抗。马尔库塞设想通过“审美革命”, 从人的生物本性的结构入手来改造人, 造就革命主体。但这样的设想不过是毫无现实性的乌托邦。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