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直同志学习,牢忘记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鲁直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现在政法大学知道鲁直其人的已经很少了。她1952年由原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到北京政法学院参与北京政法学院的创办工作,担任原北京政法学院主管教学的党委副书记,后又兼国家与法理论教研室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法大离休。她应是法大元老级的人物。 鲁直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我当学生的时候就很爱听她讲课、做报告,她是我崇敬的老师。我1961年毕业后留校在国家法教研室当助教,当时国家法与法理教研室是一个党支部,她十分重视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上世纪80年代中我在法理教研室任党支部书记,当时鲁老己经离休,可是她离而不休,她坚持要把组织关系留在教研室,仍然关心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接受鲁直同志教诲、在她领导下工作,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她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不忘一个党员必须坚持的理想信念。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曾遵她的嘱托写过一篇文章友表在校报上,印象中标题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起因是有人写文章表扬她做好事,她认为不值得表扬,也不愿接受表扬,理由是她是共产党员,做点好事一个普通“好人”就能做到,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对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绝对不是仅仅做一个“好人”,一个共产党员在入党时就宣誓要把一切献给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一切,直至生命。一个共产党员做了点好事,这是他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必要加以表扬。所以她要我写篇文章替她说清楚这一点(她眼晴原本高度近视,这时己接近失明,写不了东西,所以要我代笔)。 鲁直同志的确做过不少在群众中传为佳话的好事。她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在党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入党,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她工作都很出色,算得上老革命。在一些人看来,她完全有本钱居功自恃。但在她看来,这些革命实践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应负的责任。在生活上可以说她几乎没有什么追求。对自己、对亲属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有人说她对自己过于苛刻。比如从50年代到90年代40年间,一般人家的家庭设施都有很大变化,而鲁直同志的房间,却一如既往:一张旧木质单人床,一张旧三屉桌,一个书柜。都是50年代学校配发的。新垫了一对简易沙发,那是她的亲属为她打制的。唯一的现代化家用电器,是一台一米来高的小冰箱,那还是在教研室的同志们一再劝说之下她才同意买的。她的伙食既非大鱼大肉,更谈不上山珍海味。更多的是萝卜白菜。她不是没钱买,她的工资行政十级,在学校里算得上是“高薪阶层”。可直到去世她也没有存下钱,她的钱相当一部分以党费形式交给了党组织,还有一部分通过湖北省委用在了她工作过的革命老区──大别山区的扶贫事业上。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一些贫困老职工,也曾得到过她的资助。为支援国家建设,她买过国库券。但这些国库券她并没有到期兑现,而是交给了校工会,用作职工教育基金以及自学成才职工的奖励基金。 鲁直同志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她从事的革命工作上。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她工作的地区环境可算是最艰苦的,这对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同志耒说是严峻的考验,她坚持下耒了。她做过军队的工作,也做过群众工作,即使是因病组织上让她潜回敌占区的武汉老家治病养病,她也带病在武汉地下党的领导下坚持作地下工作。她在工作中坚持马列和毛主席著作的学习,用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她认为干革命工作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但同时也是在改造自己,使自己从一个只知道通过个人奋斗,争得作为一个女性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个人主义者,成长为一个有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者。全国解放后党派她从事教育工作,先在华北革大搞干训,后到北京政法学院这样的正轨高校主管教学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应当说她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络她的住务。她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这样几点:笫一,全身心投入,严格要求自己,身教言教并举;第二,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数材建设和教学各环节的指导思想;第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客观实际和自己的主观实际。当年原北京政法学院形成了一个十六字的教学指导原则:“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改造思想”。正是鲁直同志等从革大、从老解放区来的老同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形成了原北京政法学院优良的办学传统,保证了办学质量,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政法人才。 鲁直同志一直是在用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80年代中期她离休了,但她没有停止为党工作。在她的床头有这坪一副条幅:“身居斗室,面向社会;时虽暮年,怀想未来;勿忘目标,坚实理想;老有所为,学有所用;力所能及,严于律己。”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将组织关系仍然留在教研室,参加教研室的活动,了解教学动态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她对当时在一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热衷于进行脱离实际的、个人主义的自我设计,崇拜尼采、弗洛依德,却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怀疑态度的种种现象,十分忧心。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用自己学习、认识、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经历,来说明个人和社会、自我设计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希望这样能对年青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所帮助。她向我详细讲述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要我帮她写成文字。我根据她的讲述,以她的名义写成了《自我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一文,在校报上发表,在同学中的反响不错,不少人认为很受启发。她看不见、写不了、行动不便、体弱多病,八十多岁了,竟主动要求去一个学生班级担任编外政治辅导员。她说“我有嘴,可以用嘴做工作,我去不了学生宿舍,但可以让孩子们到家里来,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聊天。”她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出色。她原本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计划,想通过回忆自身经历的方式,讲一讲自己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信念,以及对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年轻一代能将这份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承传下去。她曾要求从外地来看望她的亲戚记录了一些她的口述材料,本想让我为她整理成文字,只可惜当时我太忙,只写了一篇关于共产党员信念的文章,没有能完全实现她的愿望。直到今天我都觉得十分遗憾,觉得很对不住她。 她当年所忧心的事今天已经变得更为严峻。北大有位钱理群教授,他指出如今的北大已经堕落,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远去,青年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追求个人成功方面发挥到最大。北大心理系的徐文凯老师著文说,中国青年群体中有一个幽灵叫“空心病”,他们“个人价值至上”,却不知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徐老师经调查发现竟然有40.04%的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他认为“空心人”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想成功而不得,就成了空心人。这种状况不仅北大有,其实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恐怕我们法大也不例外。可见解决年轻一代理想信念问题己经成为当今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党“不忘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更加明确地指出“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全党同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前不久党中央又召开会议,讨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可见鲁直同志当年的担忧现在已成为全党的担忧。因为不解决年轻一代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问题,复兴中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梦”就无法实现。 鲁直同志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共产党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她的一生完成了“两个解剖”,一个是自我解剖,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清除自已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杂念,也就是进行思想改造;另一个解剖是解剖自己的肉体,进行人体科学研究。当然这后一个解剖无法亲自去做,她去世后将肉体献给了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真正做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现在有人将共产党提倡的思想改造贬称为“洗脑”,其实洗脑的好坏关键在于用什么去洗。用狭隘、自私、个人主义、一切向钱看这些污泥浊水去洗,思想就会越洗越脏;而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洗则会越洗越净,它能使人成为如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的“洗脑”不仅共产党员必须去做,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有责任去教育和帮助自己的服务对象──广大的青年学生去改造思想,帮助他们建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应当是当今在高校工作的共产党员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应尽的责职,对新一代法大的共产党员来说,这也是对鲁直等已去世的老一代法大人的最好纪念,也是对鲁直等老同志辛勤建立起来的优良办学传统的最好传承。 谨以此文纪念鲁直同志逝世二十周年 |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