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餐 的 牵 情 作者:薛盛威 早餐,伴随着朝阳旭日的临照,为一日之计提供了能量的滋养。在西方人看来,早餐更是上帝对人类的恩顾——为人类打破(break)长达一夜甚或更长时间的斋戒(fest),那就是“breakfest”。千百年来,人们习以为常地沐浴着晨光,享受着这份上帝的馈赠。 西方哲学家康德视早餐为神圣,以恭敬虔诚之态事之,这与中国传统的“食不语”或民间俗语“吃饭大于皇帝”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功利主义者看来,早餐是一天生活的能量基始,是场面上打拼的“原始股”、“基本金”。所以,早餐便与成功和成就相联系。早在春秋时期,齐晋鞍之战时,齐顷公面对远道而来安营未稳的晋国军队,过于轻敌,原始股还没投入就想牟取暴利,狂妄叫嚷着:“余姑剪灭此而朝食!”——灭了晋军再吃早饭,这口气好大!结果齐军大败。看来,不吃早饭是不行的。类似的例子还有: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自诩的越南小兄弟,隔着北仑河向对面的中国老大哥叫喊着“打到东兴镇吃早饭”!结果呢,中方的东兴镇他们一直没过来,他们的凉山却被中国军队攻下了,只是达到了“教训一下”的目的后,中国军队主动撤回,才没有到河内去吃午饭。当然,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前夕,是美美地享用了一番法式早餐的。这顿备有法国牛角面包、奶油、烤肉、酱菜的丰盛精致早餐,使拿破仑皇帝得到了极大的生理满足,以致跨上坐骑后,顿时感到精气神倍儿旺盛,信心一下子高涨,在气势上彻底盖住并压倒对方。最终打败了俄奥联军,成就了拿破仑军事生涯的辉煌顶点。 早餐是历史上最普遍而悠久的活动,成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永久元素。这貌似琐碎的日常行为,其实则兹事体大。1789年的法国,就是因为早餐问题处理失当而引爆了大革命的火药信子。当时的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企图对牛角面包征收早餐税,此举一下子激化了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愤怒的大众汹涌汇集,高呼着“没早餐,毋宁死”的口号,冲进巴士底食品厂,控制了巴黎全部面包供应的起义委员会宣布发行新版早餐票,大家又可以安心吃上有牛角面包的早餐了——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牛角包革命”。 如果把早餐从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那么,少年儿童时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灌输,那就是人生的精神早餐了。俗话所说的三岁看大,以及“头餐奶”的说法等,都是强调幼年时行为品格培养的重要性。笔者儿时生活的六、七十年代浙南农村,限于条件,没有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只有到了七周岁,才“高高兴兴把学上”,这就是被称作“发蒙”的。而取代学前各种教育的,是玩泥泡泡、打纸包、转铁圈、放风筝等等。这种放任幼年天性的“原生态”早教,倒也使孩提时期领受了一种难得的自由自在的惬意幸福,我们姑且称之为童年的精神野餐。 上学后,开始享受人生早晨的正餐了。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缺乏教育的系统规范,倒像是乞讨者的有啥吃啥,以致经常闹消化不良,幼小心灵中常常伴随着太多的迷茫和困惑。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开始看高尔基的三部曲连环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童年的不幸遭遇和少年时的苦难经历激起了少年的我的深切同情,并知道那是十月革命前沙俄旧社会的黑暗。可是,看了《我的大学》以后,就百思不得其解了:一本连环画,从头至尾,作者并没有读过任何大学呀,连自修大学也没提到,“我的大学”在哪里呢?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没人辅导点拨的情况下,当然不会有社会大学这种概念的。同样的,在看鲁迅《阿Q正传》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不理解。书中写到,当吴妈在灶间烧火劳作时,阿Q跑过去跪在她面前,嘴里嚷着“吴妈,我要跟你睡觉”,然后吴妈居然哭着闹着寻死觅活,而且围观的、劝解的都是群情汹涌,好像要撕阿 Q的皮而食其肉。这使我陷入了多日的困惑:睡觉不是很寻常的事吗,干活累了就该睡觉呀。干嘛要跪下去求她?更不可思议的是吴妈和众人的反应!这一顿早餐,则委实成了一顿夹生饭。 当然,随着年齿的增加,精神早餐所提供的正能量,则愈来愈多的被吸收、被消化。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接触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当时的知解力已经能够领悟这钢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主人翁保尔·柯察金身上的共产主义坚强品格。虽然当时还不清楚小布尔乔亚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外语音译,但却知道小布尔乔亚这块材料,是炼不成钢的,只有纯粹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才能百炼成钢。 而上四年级时,正赶上评《水浒传》运动。“《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屏晁盖于一百零八将之外”、“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等最高指示,当时也是耳熟能详的。人云亦云地怀着当反面教材批判的初始动机,认真阅读了平生第一次接触的古典名著,不意却被里面的丰富精彩所深深吸引,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特别是宋代的社会生活风貌、人物的行为风范,强烈地感染了我,以至于在交给老师的作业本子上,也要拿腔捏调的署上:小可薛xx是也。 毫无疑问,儿时所吸取的精神早餐,其正能量之极致者,当首推领袖的雄文四卷和诗词。尽管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诸多的限制,有时连一知半解也谈不上。但这“头餐奶”却极其深刻地塑造滋养着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脑子里不知咋的突然冒出了孔老夫子的“绘事后素”。对着四个字的解释,有许多人写了许多洋洋洒洒的论文,其实,用一句大白话来慨括,就是打好底色。因为有了这种坚牢无比的底色,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怎样的风吹雨打,都无法使之褪色。尽管用时髦的眼光观照,此生已“混得很栽”,但无论是人生遭际的凄风苦雨,还是社会演变的疾风骤雨,抑或是与国际接轨的欧风美雨,都不能使之变色于丝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