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文艺战线 查看内容

《战友》:一部引导心灵的电影

2015-3-29 09:09| 发布者: 乔峰| 查看: 2248| 评论: 1|来自: 水木新风

摘要: 2015-03-27水木新风作者:郝一星 原载:新影网尽管影片有近三个小时的长度,但观影时并不觉得冗长,没有丝毫的沉闷感,反而是一气呵成,看完感到很激动、很兴奋,许多感受涌上心头。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该片有几个 ...
2015-03-27

作者:郝一星 原载:新影网


尽管影片有近三个小时的长度,但观影时并不觉得冗长,没有丝毫的沉闷感,反而是一气呵成,看完感到很激动、很兴奋,许多感受涌上心头。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该片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亮点、看点。

第一个亮点是立意新,视角独特,叙事有策略,清晰、流畅。

说到《战友》的立意新,首先是新在影片的片名。从战友的视角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三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事业奋斗终身的伟人,围绕伟人间的关系和奋斗历程又引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群体,他们志同道合,他们心心相通,他们是铁杆战友。从开篇到结尾,整个影片充满了战友之间的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以及深厚的战友情谊。因此感觉这个片名既独具新意又独具视角。

其次,《战友》的立意新在选材的精心和视角的独特。《战友》一片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的是没有拍成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或者功勋片、成就片等等,而是用一种独到的历史眼光,客观唯物主义的眼光,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领袖参与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重点讲述三个中国少年和他的战友们半个世纪的追求、半个世纪的友谊与合作,共同建立和建设人民共和国的故事;把视角和表现主题选定在三个少年如何成长,如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求索和拼搏。通过对现有文献历史资料和影像资料的再度开掘,客观讲述三个伟人精彩合作的故事,让后来人看到,他们是最成功的事业合伙人。

再就是《战友》的立意新在独具匠心的叙事方法和叙事策略,使影片清晰、流畅。影片开篇,导演用诗化的文字和诗化的画面把历史由远拉近,引出中国版图上三个英俊少年出生地的自然地理三角关系,以及后来三个少年为国家为民族拼搏奋斗形成的中国政治铁三角关系。紧接着又引出三个人与三种花,再由三种花引出整个影片的定位词,这不仅彰显出导演的艺术风格,也让人感受到导演独到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功力。观影后该片诗化的语言时常在耳边响起,诗化的画面时常在眼前浮现:

他诗情画意爱梅花(梅花和毛泽东)

他心清情柔恋兰花(兰花和朱德)

他情深意绵依海棠(海棠花和周恩来)

他们生于不同的家庭

他们有着不同的童年

他们共举同一面旗帜

他们共走同一条道路

他们共创同一个伟业

他们实现同一个理想

他们同于1976年相继辞世

他们生死与共为战友

第二个亮点是有机地驾驭和用活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把资料再度开发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导演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把碎片式的历史资料巧妙地加以二度创作,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这些流动的历史镜头组接起来,把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带回到历史现场。观众随着历史画面的移动,进入到影片的主题故事叙述,通过生动的画面,浏览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历史时空,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里仅举两个实例。

对于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一步步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那段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屈辱岁月,影片通过一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音乐音响予以再现,除了那些其他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资料画面,导演特别选取了一组很有冲击力的镜头:八国联军的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外国士兵的铁蹄横行在故宫门前,拿着枪驱赶同胞;把国人当棒球打,还揪着辫子砍下中国人的头,然后用人头欢庆胜利。这组血淋淋的镜头胜过一千句教科书式的文字表述。

影片中还出现长江里一艘艘外国船舰的镜头,中国的劳工纤夫赤身裸体为外国人拉纤,骨瘦如柴,面黄肌瘦,命悬一线,看得人心发酸。面对这些真实的历史,不用说一句话,观众就会鲜明地感觉到什么是民族屈辱,看到过去的中国竟是如此愚昧落后,中华民族竟是如此的受尽欺凌,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个中国少年成长背景烘托出来,使得影片很具冲击力。

还有一组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影像资料,据导演说,这些资料是从国民党政府当年拍摄的所谓“剿匪”的影像资料中挑出来的。以前的影视纪录片在表现这段历史时,由于没有任何真实镜头的支持,只能用空镜头,或用油画、三维动画,或模拟情景再现加以处理,观众看不到红军反围剿的真实画面。而《战友》这部片子里,观众不但看到了,而且还是从国民党军进攻的视角看到了红军反围剿的悲壮与气势。从这些画面上士兵的装备和攻势,就能想像到红军面对的是强敌,进而想像得出战斗是多么激烈残酷。观众自然就会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真是历经曲折磨难,最后的胜利来之不易。这组镜头填补了那段历史的空白,弥足珍贵,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个亮点是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历史人物的把握别具慧眼。

导演在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背景中,既客观又巧妙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是怎样风云际会,成就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的。在上集《求索·新青年》中,导演把历史镜头聚焦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凝练简洁,效果极佳:一方面展现出那个四分五裂时代的动荡激越,一方面交代了他们三人各自不同的经历。这一亮点让我想到,以前此类影视作品很少涉及的领袖人物的禀赋、性格、气质,乃至家庭出身和个人的情感世界。而《战友》恰恰是充分地用结构的力量,把三个杰出的中国少年的第一次聚首表现得非常精彩,让观众清楚了领袖的成长与奋斗除了自身的个性,还与波澜壮阔的时代相关联。与此同时,导演还用比兴手法,以梅花、海棠花、兰花,分别表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性格和品格,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与命运结局,也给整部影片增添了诗意。尤其是三种花所表达的三位伟人的婚姻爱情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融合,充分再现了伟人崇高品德和浪漫情怀,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与震撼。

于是观众便看到三个普通的中国少年怎样的拼搏、探索、奋斗,怎样的相互吸引,同心同德,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志同道合的战友;通过他们通力合作改变了中国千疮百孔的旧貌,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看过影片《战友》后,观众就有了形象的感受和认识。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民族危亡、外忧内乱、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动荡,凭着一腔青春热血,毅然投身于社会变革,在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百年悲壮历程中,是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支起了摇摇欲坠的神州大地,被压迫被奴役的中华民族终于挺起了带血的胸膛,扬起了不屈的头。未来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人们回顾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一代中华儿女将特别醒目,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人,他们的生命之光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因此,影片《战友》也会成为史诗性的记录与再现。

第四个亮点是《战友》的解说文采和语言表述很精彩。

《战友》的叙述语言既有感染力还有一定的深度,既具文学性又通俗易懂。尤其是开篇,用“意恢宏,境博远”引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诞生了一支为劳动人民打天下的军队,他们领角挂红旗,头戴红五星,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工农红军。”这种既通俗易解又很文学的语言有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准确、高度地概括了诞生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意境和纯洁品格。

再比如讲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的时候,当时参会的代表们认为毛泽东是个书呆子,影片就围绕书呆子往下讲,转而概括说毛泽东并不是书呆子,而是善于把书用得很活。又比如说,影片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不仅震惊了世界,而且工农大众透过红军高举的镰刀斧头大旗,看到了大旗的前面是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所梦想的金光大道。文章写到这儿,不由得摘两段解说词再度回味一下。

“红军所到之处,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无产者,从红军和共产党人的行动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当红军高举的那面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新中国。”

“这是人民的力量,这是民族的复兴。他们鞠躬尽瘁为人民,领袖与人民就像鱼儿和水永不分离。从青春年华到黄昏暮年,从延安的创业岁月到北京的励精图治,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永远的同志,亲密的战友。他们掌上百万兵,心中人民情。”

这类精彩的语言细节在影片中很多,正是这些精彩的语言细节和画面细节串起了整个影片的整体精彩。影片的语言有一种无形的张力,在叙事的大跳跃中环环相扣。因此,《战友》的这种语言勾连力度不仅让人感觉结构很流畅,而且彰显出创作者很有观察力、表现力以及把握结构的能力。

第五个亮点是影片中通过三种花的艺术表达,再现领袖人物的情感真实。

在影片中,导演独具智慧地用三种花作为叙事象征,把主人公的婚姻爱情和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是文献纪录片的一个叙事创举,也是最出乎意料之外的打动人心的精彩之处。

影片把海棠花与周恩来夫妇浪漫的爱情和婚姻连在一起;把朱德元帅喜爱兰花与怀念夫人伍若兰勾连在一起;把毛泽东的诗词《咏梅》和他怀念妻子杨开慧勾连在一起。这种来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的艺术还原手法用在文献纪录片中很鲜见,起到了非常震撼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还有杨开慧在狱中写“偶感”怀念丈夫的情节感动了很多人,观影场上一片抽泣声。人们从影片中的许许多多这些精彩细节中感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什么走向革命的道路?为什么寻找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为了理想,他们以及他们的亲人做出怎样的牺牲?看了影片以后不仅心灵受到震撼,而且能点燃人的激情和理想之火。

第六个亮点是《战友》运用故事片的理念和故事片的结构叙事,影片结构既有大的跳跃又有立体的关照。

《战友》把中国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个伟人的人生奋斗、理念结合起来,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并通过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和一连串的感人细节,对他们三人的人格、性格、品格用故事片的结构手段娓娓道来,精彩叙述,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和表达,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总体高度,巧妙地概括、提炼出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和三个伟人的结合点,并将这个核心点通过艺术手法真实地放大,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影片的创作是成功的。

影片的叙事结构围绕开端、铺垫、冲突、悬念、高潮、交锋、结局等故事片的创作理念,把三个伟人以及相关人物的性格、秉性、追求、理想、坎坷、命运结局等等表现得非常精彩,被观众誉为一部像故事片的文献纪录电影,能为人们打开一扇思考的大门,这也是影片最成功之处。

影片《战友》还有许多的感人情节和细节,这些精彩的细节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个少年出身于不同的家庭,为了振兴民族大业,他们各自求索,如何被同一个信仰吸引;如何第一次聚首;如何风雨同舟;如何对外战胜蒋介石、汪精卫的打击,对内经受张国焘的叛变;如何携手共创新中国。等等这些精彩点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例举了,观众可以通过欣赏影片自己去感受。透过影片为你打开的一扇又一扇经典之门,去寻找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总之,大型文献纪录电影《战友》的上映如同中国电影一股东风,在当今影坛奢靡做作的团团雾霾中露出了一角湛蓝的天空,引导心灵飞向高远的境界,人们可以在迷雾中看到方向——啊,原来人可以这样活!于是,在观影后的当天,我便写出了我的感受发给了导演。

大型文献纪录片《战友》观后

其一

不堪回首旧山河,血火刀兵苦难多。

多少英雄多少恨,神州夜漫泪滂沱。

其二

惟楚有材始信真,男儿叱咤荡乾坤。

雄才大略回天手,五百年来第一人。

其三

淮安巴蜀两奇男,际会风云写沧桑。

四十年来人渐远,犹闻战地黄花香。

(本文作者:艺术评论家、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