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季,除非自己即将进入考场,或许大多数人都翘首以盼着新的高考状元的出现,期盼着这些天赋异禀的学子可以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关注高考状元只不过是为了平淡的生活增加一点聊资罢了,我们不会后续地持续地跟进他们的发展,毕竟都考上状元难道离成功还远吗?
这些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确获得世人眼中的成功,但是他们远远地算不上成才。
中央教科院曾经调查了全国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学家、企业家以及艺术家各百位,我们惊讶地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出身有相关的联系外,在其他的社会领域中并没有发现以前风光无限的高考状元们的身影。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央教科院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用高分创造出来的。”确实,袁教授的话让我们开始反思现存的教育下的考试高分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的突出。难怪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说:“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
高考状元去哪了?
既然在这些成才的人士中没有找到曾经那些高考状元的身影,我们忍不住地好奇他们毕业以后去往了哪里?
参考相关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高考状元们在我们国家的最顶尖的学府内毕业后,极少的人选择留在国内创业工作,大多数人借着学校的平台出国攻读硕士和博士。而出国镀金成为他们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引以为傲的资本。
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曾到北京大学进行演讲,一位北大的学子向艾跃进教授炫耀北大每年有超过75%的本科生将会出国深造。
我们要是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感到吃惊又羡慕的,但是艾跃进教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那你们北大每年能够回国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那这些高考状元在国外主要学习些什么专业呢?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高考状元竟然不出意外地都选择了金融证券等高收入的职业,从高学历实现了阶级的跨越和财富的积累。他们完成大多数人想要实现的生活追求,空闲且高质量的生活,高水平的税前税后的收入。
他们一股脑地涌向资本聚集的盆地,与国家需要的方向和实际背道而驰。他们确实成“财”了,但是永远算不上成“才”
为什么难以成“才”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过:“那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的就是这帮高考状元。可是现实一点说,他们不是很“精致”,甚至是相当的粗糙。
这些所谓的高考状元对于成功的标准,并没有因为其接受的教育而变得精致伟大,反而更加世俗和从流,他们标榜高学历、高收入和高出身。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人们的观点从宏观深远的国家社会全体向个人自身的独立发展转换。我们并不是否定了自身发展的需求,但是一味地忽视国家和社会的期盼也是不可质疑的自私。
这些所谓的高考状元大多数从小就学习优异,他们因成绩而被认可和被羡慕,久而久之,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慢慢地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学习来争取更高的排名是其稳固地位的手段。最可怕的是,我们的现在的教育变相的鼓励这样的现象继续存在并使之变得变本加厉。
现存的教育机制的缺陷也是这些高考状元难以成才的重要原因。强有力的机械的应试教育过早的抹杀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将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推进成人的资本世界,向他们灌输学习就是财富的错误观点,忽视了对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构造。
豆瓣上曾有一个985废材小组,他们自嘲自己就只是一个小镇做题家,根本没有什么实力,就算考上了名牌的大学,最后也只能随波逐流。对于他们来说成人都很困难,何必说是成才呢?
在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创造力是成才的重要因素。创造力主要在人们儿童的时期出现,主要表现为对某件事物的强烈兴趣。
可是,我们的应视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偏科”,每一个都要像从流水线上的加工成品一样整齐划一。最后,创造力没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一个看似精致实则难以成才的半成品。
挽救呼救的千里马
我们不必机械地将现存的现象的错误完全加之这些高考状元的身上,他们的确辜负了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和期望,但是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我们现在该做的不是抱怨和追究责任,而是去反思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尽我们的全力去拯救那些那向我们呼救的“千里马们”。
我们的教育要慢慢地转变考量的标准,发现并积极引导学生们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地扩大非应视考察的课程比例,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充分地接触自己喜欢的知识。兴趣才是知识不断积累的动力,也是创造力被不断激发的诱因。
在课程上的调整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们精神世界的构建,这是我们过往的教育一直缺少的。当精神世界不被重视的时候,人们都会下意识地以自我为中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便是不难理解的。
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学习赋予合理的意义和强大的驱动力,他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勇气和意识去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去实现个人和国家社会利益。
小结:
挽救正在向我们呼救的千里马是我们现在所真真正正需要做的事情,冷静地反思现存的问题并开始着手改变是我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