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焦点述评 查看内容

赵磊:评姚洋的“按要素分配”

2022-7-29 20:50|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1147| 评论: 3|原作者: 赵磊|来自: 昆仑策网

摘要: 引 言最近看了北大国发院对姚洋先生的专访:《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质和关键点》。在专访中,姚先生对资本的积极作用做了乐观的分析和展望。就激活中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而言,姚先生的分析和展望是有积极意义 ...
1.jpg

引  言

最近看了北大国发院对姚洋先生的专访:《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质和关键点》。

在专访中,姚先生对资本的积极作用做了乐观的分析和展望。

就激活中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而言,姚先生的分析和展望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姚先生对“按要素分配”的理解,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姚先生说:
——“以前我们讲按劳分配时没有讲按要素分配,这其实是对按劳分配的片面理解。按劳分配其实是按要素分配的一部分,因为劳动也只是生产活动的要素投入之一,只是劳动不是一般的要素。其实资本也是过去劳动积累的产物,所以当资本再参与劳动并创造价值时就应该获得报酬。”

姚先生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什么是“按要素分配”?

姚洋说:“以前我们讲按劳分配时没有讲按要素分配”。

那么,什么是“按要素分配”呢?

所谓“按要素分配”,是一种解释“分配关系”的理论。按照通行的解释,“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

其中有哪些生产要素呢?过去的说法是“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现在的说法是“N要素”,除了“三要素”之外,还有“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等。

姚洋断言“以前我们讲按劳分配时没有讲按要素分配”,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主观。

如果姚先生的“没有讲”是指过去实践中“没有实行”的话,那么姚先生的指责就有些“强人所难”了。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在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下,怎么可能去践行“按要素分配”呢?

如果姚先生的“没有讲”是指过去理论上“没有宣讲”的话,那么姚先生的指责未必客观。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分配原则遵循的是“按劳分配”而非“按要素分配”,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分配方式”的教学和宣传中,恰恰是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对比起来进行的。

二、“按要素分配”有没有实证依据?


公允地讲,对于缺乏马政经知识训练的人来说,“按要素分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信你可以去做一个“民调”,我估计,90%以上的人会认可“按要素分配”理论。

从实证的角度看,“按要素分配”也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它非常符合人们的经验观察。

问题是,但凡符合人们经验观察的理论,它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

我举一个例子,在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之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是“天圆地方”,即“大地是平的”。“天圆地方”非常符合人们的经验观察。

甚至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的老太太依然会质疑:“你说大地是圆的,那住在我们脚下那一头的人为啥不掉下去呢?”

所以,不能因为“按要素分配”理论符合人们的经验观察,有当下的实证检验作为依据,它就一定是科学理论。

三、“按要素分配”的理论源头在哪里?


“按要素分配”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共协同创造的。

以“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萨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

萨伊说,既然生产三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那么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根据各自提供的贡献,理所当然地取得各自的收入:
——工人得到工资;
——资本家得到利息(萨伊认为利润分解成两部分:资本的利息和企业家本人的工资);
——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对于萨依的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早就做过深刻的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常识,不赘述。

四、“按劳分配”能否成为“按要素分配”的马仔?

 

姚洋说:“按劳分配其实是按要素分配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其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企业或单位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根据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请大家对比一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这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能是“从属关系”或“包含关系”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不同的分配理论,二者所依据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制度基础完全不同,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姚洋把二者混为一谈,就类似于将牛顿的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混为一谈。大家想一想,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它们能混为一谈吗?

习近平同志指出:
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恕我直言,姚洋主张“按劳分配其实是按要素分配的一部分”,与习近平同志“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逻辑,是完全背离的:
——习近平同志的“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是结合的制度基础,其发展方向是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姚洋的“按劳分配其实是按要素分配的一部分”,则是确认了“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将成为“其实是”的制度基础,其发展方向是让“按劳分配”成为“按要素分配”的马仔,最终为“资本再参与劳动并创造价值”平反昭雪。

五、“片面理解”的人是谁?

姚洋说:以前对“按劳分配”存在“片面理解”。

所谓“片面理解”的意思是说,过去没有将“按劳分配”纳入“按要素分配”的旗下,或者说,以前的“按劳分配”没有尊奉“按要素分配”为龙头老大。

那么,是谁在过去“片面理解”了呢?

虽然姚先生并没有把话挑明,我还是比较佩服他的直言不讳。

凡是了解“按劳分配”理论的人都明白,姚洋先生所说的“片面理解”的源头,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批判“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了“按劳分配”理论。在马克思看来,“片面理解”分配关系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而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按要素分配”理论。

对于姚先生直言不讳地质疑“按劳分配”为什么没有成为“按要素分配”的跟班,我并不以为然。因为,姚先生的直言不讳就如同质疑“地球是圆的”那位老太太一样,都是在现象上兜圈子罢了:
——老太太在二维空间上兜圈子,所以看见地球是平的;姚先生在分配表像上兜圈子,所以认定“按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所有权”,而是“要素贡献”。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按要素分配”理论就像一只皮球上的蚂蚁,无休止地兜着圈子而从不自觉呢?

六、“按要素分配”的错误究竟何在?


如果从“实然”的角度来看,“按要素分配”其实也并没有胡编乱造——难道市场经济的分配现实,不就是按照“生产要素”来分配的吗?

须知,“按要素分配”理论的错误,并不在于它对分配关系的现象描述是错误的,而是在于它对分配关系的内在联系的把握是错误的。

要发现“按要素分配”的错误所在,仅仅依靠个人对现象层面的经验观察不行,仅仅依靠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也不行。

要发现并揭示“按要素分配”的错误究竟何在,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这样你才能“看”到隐藏在分配现象背后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主要有两个:
1)劳动价值论——它能让你看见“是谁创造了价值”。
2)剩余价值论——它能让你看见分配依据到底是“要素贡献”,还是“要素所有权”。

七、为什么?

最后,我提出几个“为什么”:

(1)既然价值创造的原理是“劳动创造价值”,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价值分配的原则也一定是“按劳分配”呢?为什么?

(2)在“按要素分配”的现实中,“劳动要素”获得的报酬究竟是“劳动”的报酬呢,还是“劳动力”的报酬?为什么?

(3)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的依据究竟是“要素贡献”,还是“要素所有权”?

(4)如果说“要素所有权”才是“按要素分配”的真正依据,那么“要素所有权”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

这几个“为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盼铁成钢 2022-8-13 13:48
按资分配——资本主义社会(以资为本的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扣除”之后,依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剩余价值、利润)的初次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论实质:按资分配,是遮掩、维护剥削,为按资分配辩护的理论。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以劳为本的非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扣除”之后,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收益(没有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初次分配方式。

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以资为本的市场经济向以劳为本的非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劳资共享收益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劳动(要素)所得占比直至全部归劳动(要素)享有,逐步削减资本(要素)所得直至最终消除资本(要素)所得的初次分配方式。

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新的收益分配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由按资分配向按劳分配过渡的历史阶段的理论空缺,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取得的成果。
引用 盼铁成钢 2022-8-9 11:35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分配方式的科学预测,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确立的分配发展方向、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把按劳分配作为分配发展的方向、原则写入国家宪法,是必须的。但不赞成总想把按劳分配(或者叫按劳分配为主)强加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实践“头上”,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可以和能够在分配实践中实行按劳分配(无论为不为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长期以来,有些人不能从这个实际出发,总想着要把按劳分配(或者叫按劳分配为主)强加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实践“头上”】。——摘自 强国论坛>深入讨论> 2018-05-05 17:25:33 盼铁成钢的帖子《答“人大经济论坛”网友给“楼主”的两个提问》.

       按劳分配,是在资本(生产资料)不再参与收益分配——资本不再是剥削的工具(已经消灭了剥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在分配实践中可以和能够实行的基本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这,应该是多年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道理”吧?这个“道理”是不是很明确地在对大家讲: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坚持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路,就既要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又必须逐步消灭剥削,从而消除两极分化——分好的“蛋糕”之路?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非公有制经济(私有资本)超过“半壁江山”且还将长期存在并有发展空间的当今中国,还处于必须从分配上逐步消灭剥削过程中的中国,是不是离这样的历史阶段——资本不再参与收益分配(已经消灭了剥削)的历史阶段,即在分配实践中可以和能够实行按劳分配的历史阶段,显然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习近平同志在谈关于共同富裕时曾指出: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摘引自2016年05月10日07: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非公有制经济(私有资本)超过“半壁江山”且还将长期存在并有发展空间的当今中国,还处于必须从分配上逐步消灭剥削过程中的中国,是不是离这样的历史阶段——资本不再参与收益分配(在分配实践中可以和能够实行按劳分配),明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却总想着要把按劳分配(或者叫按劳分配为主)强加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实践“头上”,总想在分配实践中做到坚持按劳分配(或者叫按劳分配为主),这不是明摆着总想着要“做超越阶段的事情”吗?

         但是,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无所作为,而是完全可有所作为,而且可以大有作为——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新华网北京2013年12月31日电  ...
引用 盼铁成钢 2022-8-9 11:27
还是林岗教授说得好:按要素分配论,非常滑稽。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林岗教授2015年在揭示某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非常滑稽。

       林刚谈“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摘录:

       记者:您怎么看待“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这种说法?

       林岗: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大小参与收入分配,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说法。这种理论实际上是非常滑稽的。……

        洋人将它用学术的词语装点起来,就在某些人心目中成了神圣的经济学教义,称为“功能分配理论”。

        企业生产中,机器设备、厂房这些物质形态的资本,离开了人的劳动,自己能够贡献什么?要说劳动工具、机器、厂房、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贡献,那只是技术上的。但是,收入分配是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不是物质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关系。实际上,机器等物质资本本身并不参与分配。参与分配的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企业主和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工人。

    ……

        西方主流经济学编出这套理论实际上是想掩盖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的利益关系。所以,把资本家对工人的分配问题,通过生产函数变成各种物质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然后再借助这种关系将企业主与工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归结为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这样,实际发生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真实来源就被掩盖起来了。

         现在,有些人将功能分配理论归入现代经济学,而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归入过时的古典经济学。其实,功能分配理论要早于马克思的理论。其早期形式之一,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批判过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对这种理论的荒谬,马克思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建议大家有空时读一读。后来,奥地利学派的庞巴维克等人和美国的克拉克又在萨伊的基础上发展出边际生产力论,用意很大程度上是对抗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要素价格理论或功能分配理论现在是标准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标配”,还很有市场。

       现在许多人身受充满马克思所说的“辩护士的坏心恶意”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之害,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东西。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