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文艺战线 查看内容

再现毛主席战争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评电影《绝地重生》 ...

2024-1-5 11:45|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628| 评论: 3|原作者: 陈先义|来自: 红色文化网

摘要:   再现毛主席战争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评电影《绝地重生》  陈先义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说毛主席指挥的这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 ...

  再现毛主席战争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评电影《绝地重生》

  陈先义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说毛主席指挥的这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主席却笑笑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毛主席为何把四渡赤水作为自己战争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因为这场战役是创造性展示毛泽东灵活机动指挥作战的经典,也是中央红军“绝地重生”的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以三万余兵力对阵国民党军40万大军的运动战。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当时中央红军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在身处险境的极其困难情况下,红军在遵义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红军从不利战局寻找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最终顺利强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电影《绝地重生》就十分细腻地艺术再现了四渡赤水的整个过程。作品以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为开端,首先再现了红军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决定改组党中央领导核心,由此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折,作品真实还原了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绝处重生的历史场景。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最为根本的是要遵守历史真实,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毛主席之所以把四渡赤水作为他战争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就在于这场战役不仅是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而且毛主席在战役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堪称是战争指挥的绝妙之笔。

  电影《绝地重生》准确地表现了毛主席在关键时刻伟大决策的历史作用。遵义会议毛泽东主席重新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进入党中央决策层。遵义会议之后,红军便一渡赤水,这一下子就展示了毛主席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决策能力和战术创新思想。后来,红军到了被称为“鸡鸣三省”的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扎西镇等地,在此连续召开会议。电影非常详尽的描述了这些会议的过程。扎西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改选张闻天为中国共产党总负责人,毛泽东重新确立了军事指挥权。接着在毛泽东的精确指挥下,又二渡赤水、三渡赤水,这集中体现了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所展示的智慧和勇气,这对于成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继续推进长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四渡赤水的行动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军事家的非凡胆略,不仅巩固了他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也极大地提升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和信心,对中国革命史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

  电影《绝地重生》非常精致准确地表现了中央红军在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内,在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下,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指挥红军巧妙穿插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变换作战方向,最终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了战机,在运动战中消灭了大量敌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成为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最为光辉的范例。

  与以往的电影作品不同,《绝地重生》非常精确地表现了红军处境之“绝”:大军压境,四面围困,蒋介石调动了云贵川各个方面的力量。四十万对三万多,在这种十分险恶的环境中,只要红军稍微不慎,就面临全军覆没的巨大危险。正是在这样“绝地”之中,毛泽东从来没有放弃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他不断鼓舞士兵和党员保持信念,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电影运用最为激荡人心的画面,展示了每一个作战行动。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再现和展示了四渡赤水这场战争指挥艺术的经典,电影本身也必将成为军事题材电影描绘战争指挥艺术一部最为典型意义的教科书性质的优秀之作。

  在中国电影史上,表现我军战略战术,展示我军指挥员服从大局、听党指挥的经典战例的作品,可以说让部队指战员耳熟能详。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三战”作品,还有《平原游击队》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塑造了我广大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作为军教片在军队建设中发生过深远影响。比之以往作品,这部《绝地重生》更加具有非常典型的军事理论和学术意义。如果仅仅从历史史料本身来讲,四渡赤水已经是中国古今战争史上最为典范的篇章,它与古代兵书上的那些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例一样,本身就具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意义。如今,电影编导通过艺术化的呈现,使四渡赤水这个经典战役如此逼真的再现于银幕之上,让观众上了一堂最为生动的军史课和历史课。

  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作品,不能回避矛盾,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毛主席的伟大决策并非都是非常顺利地在红军得以实施的。特别是在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比如遵义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以及关于打鼓场的战与撤等等,红军高层都发生过激烈争执,有过十分激烈的思想交锋。特别是关于打鼓场的争论,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是多么英明果断。相反,如果不按毛泽东的意见迅速撤离,红军甚至可能全军覆没。在作品中,也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生与死、分别与重逢、喜悦与悲伤,困难境遇下的各种悬念,不同意见的争论,各种会议上的交锋,这些都成为作品最为吸引人的部分,都历史逼真的再现了毛泽东的正确决策和原则在落实和实践中经历了多么复杂的过程。对待红军高层的这些认识上的矛盾,作品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几乎用写实的手法叙述了历史曾有过的真实场面。唯有如此,才更加突出经过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在全党取得核心领导地位是多么重要,这几乎是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生死存亡的有重大意义的抉择。

  这部电影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品在回顾历史时,没有受历史事件的局限,没有纠缠于某些故事的细节描述,着眼于写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大决策。一个时期以来,在电影商品化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有些作品,包括某些重大题材作品,着眼于票房,仅仅为了追求“好看”,一门心思抓收视率,把一些重要的历史故事戏剧化、简单化,观众只看到作品中打得非常热闹,却难以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于是为了好看,胡编乱造的作品不断受到社会的批评和非议。这部电影不一样,在作品中,编导理直气壮的举起理想信仰的旗帜,把北上抗日,把打败一切反动派和消灭一切剥削压迫势力,把解放受苦受难的穷苦百姓作为红军的崇高目标。这样,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意义。这与那些以不提思想为光荣的作品拉开了巨大的距离。

  此外,作品极其重视细节的描述,特别是毛泽东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编导不仅把他作为一个共产党的领袖来写,更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丈夫,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来塑造。除了毛泽东,其它形象也可圈可点,比如识大体顾大局的贺子珍,在作品中显得非常生动。还有那个不肯随大流,公开顶撞毛泽东的凯丰。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特点,有血有肉,避免落入同质化的俗套。

  在当下特别需要军事题材电影摆脱商品化的困扰,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革命历史题材来,塑造一代共产党人典型形象的情况下,在党中央一再要求文艺工作者不要做市场的奴隶的背景下,电影《绝地重生》是一部具有示范意义的非常重要的作品。但愿这部作品能够作为一部具有引领意义的示范之作,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以引领,使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能够困境中“重生”。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云淡 2024-1-13 18:42
参考文摘(1979年诬陷毛远新的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
王忠新:毛远新与张志新之死并无直接关系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2024-01-13
        似乎已成一个规律,每当有人要求客观评价文革,公知精英就会祭起一个“独门暗器”——张志新!近期,当胡大前主编气急败坏抛出“文革是绝对不能翻案的”,网络突然密集出现《烈士张志新坚持真理》《烈士张志新惨死于风暴之中》《怀念张志新烈士》《张志新》等各种专题视频片,以控诉张志新死在“‘四人帮’及其死党毛远新的屠刀之下”,以控诉文革的灭绝人性。可甭管制造的谣言多能蛊惑人心,一个基本事实不能改变:毛远新与张志新之死,并无直接关系!
1. 说毛远新害死张志新的最早出处。对于张志新被谁所害?1979年6月5日,陈禹山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通讯《一份血写的报告》中,死死咬住毛远新应负责。他在的采访手记中写到:1979年“辽宁省委召开了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对张志新案件的复查汇报。在这次会议上,省委书记任某某最后定调说:张志新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党员,坚持真理,坚持党性,坚持斗争。宁死不屈。她最后死在林彪、‘四人帮’及其死党毛远新的屠刀之下。我赞成定为烈士,予以彻底平反昭雪。”
2. 张志新是“坚持真理而牺牲”?答:张志新被认定的主罪,则是长期以来近乎疯狂地恶毒谩骂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
3. 张志新被判刑是无妄之灾?答:196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公安工作六条》中的第二条规定:“凡是投寄反革命匿名信,秘密或公开张贴,散发反革命传单,写反动标语,喊反动口号,以攻击污蔑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是现行反革命行为,应当依法惩办。”
4. 张志新被判刑没走法律程序吗?答:1975年2月26日,辽宁省委常委专题研究省高院提出改判张志新死刑的建议报告,与会常委一致同意改判建议报告。并按当时的“法律程序”,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法核准死刑后,江华院长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复函中签的字。
5. 改开今日能允许咒骂毛主席吗?答:即使生活在今日,张志新若长期公开咒骂“绞死毛泽东”“油炸毛泽东”“千刀万剐毛泽东”,人民群众能答应吗?她不怕遭报应吗?她不遭千夫所指吗?
6. 毛远新对张志新之死有什么关系?答:毛远新与张志新之死,并无直接关系!
—— 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1111111111/2024-01-13/174633.html
引用 云淡 2024-1-13 18:22
参考文摘
风雪夜的归人:是谁酿成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坏风气?让我们挖出罪魁祸首    2024-01-13    来源:风雪夜的归人公众号
        这股歪风源于80年代初,始作俑者是天津大邱庄支部书记禹作敏。他在介绍致富经验时,编了一段顺口溜:“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意思是只有先搞到钱,才能向社会主义发展。
——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24/01/485984.html
~~~~~~~~~~~~~~~~~~~~~~~~~~~~~~~~~~~~~~~~~~~~~~~~~~~~~~~~~~~~~~~~~~~~~~~~~~~~~~~~~~~~~
讨论
由于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决议作出的错误判断:“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导致了后40年,国家政权经历了从“红色”到“特色”、经济基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生产资料从公有到私有、工人地位从“主人”沦为”商品“的蜕变。
引用 云淡 2024-1-11 22:36
参考文摘
胡懋仁|在朱令一案中,清华都有哪些责任?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2024-01-11 1
        事情毕竟出在清华,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清华至少存在着管理不善和管理缺失之责。
        清华对于剧毒化学品在管理上存在巨大的漏洞。对于剧毒化学品,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科研单位,本来都应该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这类毒品本来应该没有任何可能性流失到毒品所在的单位的库房或者实验室之外。但是清华对这一点没有做到。
        清华在使用有毒化学品进行实验和研究的人员中,对于他们应该如何遵守制度,如果合法使用有毒化学品,在这方面的教育上也存在着巨大的疏漏。
—— http://www.kunlunce.com/ssjj/guojipinglun/2024-01-11/174600.html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