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应站在实事求是的高度正确评价小岗村(一)

2024-1-26 22:26|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508| 评论: 2|原作者: 下岗老叟|来自: 红歌会网

摘要: ——评陈文胜《需要从党史的高度看待小岗村的历史地位》  最近,老叟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需要从党史的高度看待小岗村的历史地位》。这篇文章登载在中央农办《农村工作通讯》上,发表日期为2021年3月20日。作者 ...

——评陈文胜《需要从党史的高度看待小岗村的历史地位》

  最近,老叟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需要从党史的高度看待小岗村的历史地位》。这篇文章登载在中央农办《农村工作通讯》上,发表日期为2021年3月20日。作者陈文胜,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第八届副会长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在他的头上,戴着一系列的吓人的头珩与光环,看来这是一位极具权威的农业专家,这篇文章也是老叟见到过的最权威的农业评价文章。看来,大权威出场了。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长篇大论:一、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遵循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规律。三、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时代标本。这四个小标题,是作者陈文胜原文的小标题。老叟也就顺其思路一一进行分析。

  一、小岗村改革: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便说到:“不能回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身家性命危险签订大包干‘生死状’,是被长久以来的饥饿和贫困逼出来的。小岗村在‘大跃进’中就饿死60人、死绝6户,不论户大户小是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讨过饭...........。如果有饭吃而不挨饿不讨饭能够活下去的话,几千年以来就温顺老实的中国农民谁会愿意去冒坐牢的风险”?这位教授大人一出口就惊天动地,小岗村大跃进期间饿死了60人,死绝6户。饿死了60人?115人的小村子饿死了60人,饿死的人数超过了一半,还死绝6户,这真是罕见的人间惨剧!但我们要问,证据呢?老叟反复在网络上搜寻,始终没有搜寻到这一证据,偶尔有的文章说到这事,但也没有说清来源,就是小岗村自己,也好像没有说到过饿死了60人,这种说法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应该懂得,说话是要有依据的,这是写文章起码的要求。无凭无据,这是造谣,堂堂的大教授,竟然也敢造谣。老叟是经历过大跃进时代的,也经历了那三年饥荒,挨过饿,但并没有看到饿死过人,不仅家乡一带没有看到过,其他地方也没听说过。早些年,有公知造谣大跃进时期大规模地饿死人,饿死人数有各种版本,从三千万到七千万不等。但江苏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孙经先用数学模型证实,所谓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根本就不存在,这纯粹是谣言。有个叫余某广的公知,百度上搜索说他曾是中央党校教师。他在博客上写了大量文章,说四川荥经县在大跃进期间大规模饿死人,说得那简直是人间地狱。老叟早些年在《中华网论坛》上网,阅读了他的造谣文章,发现他的文章中存在很多致命破绽。谣言就是谣言,他手法再高明,都会留下大量破绽,这些破绽,都成了造谣的铁证。老叟抓住这些破绽,写了多篇反驳文章,逼得这位余某广不得不删除了多篇造谣文章。这件事说明了一个结论:公知们造谣,反而证实了所谓大规模饿死人纯属子虚乌有。如果真有这事,公知们要寻找大规模饿死人的证据,那是遍地皆有,俯拾即是,还用得着造谣吗?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堂堂大教授陈文胜又捡起了这一谣言。

  作者又说道:“如果有饭吃而不挨饿,不讨饭能够活下去的话,几千年以来就温顺老实的中国农民谁会愿意去冒坐牢的风险”?没饭吃而要靠讨饭才能活下去,难道小岗村真的到了这种地步了?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要知道,小岗村只有115人,却有550亩土地,人均有5亩地,而且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却没有饭吃,要靠乞讨才能活下去,这说得过去吗?他们这还有理吗?老叟家乡村人均土地只有一亩三分,而且自然条件要差得多,到七十年代时早已粮食有余,对比起来,真不知道小岗村是一群什么人。有地不种,他们这是犯罪,难道他们还值得宣扬,值得歌颂吗?像小岗村这样有地不种,恐怕世界上都难以找到第二个了,他们还值得全国农民都来学习吗?说小岗村私自分田单干是冒着杀头的风险,难道共产党是法西斯?

  作者又说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成的黑乎乎的,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在三年饥荒最困难的1961年春节,老叟家里还吃了走油团子肉,豆腐,还杀了一只鸡。各家各户互相走访拜年,并吃着自己做的土年货,全村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氛,毕竟,这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粮食再困难,各家各户也要喜庆洋洋地过个春节,那一年的春节,给老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安徽在上世纪将近八十年代过春节还吃不上一顿饺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如果有那也是极为罕见的个别例子,不能代表整个安徽。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大街上也常常见到流浪汉,这怎么解释?所谓“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成的黑乎乎的,霉烂的地瓜面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这显然不会是事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叟家乡确实还存在吃地瓜伴白米饭。所谓“地瓜”,我们那里叫红薯,是属于杂粮。地瓜拌饭,这是农民古来遗传下来的传统,但在七十年代末,已有不少家庭不再吃地瓜拌饭,而是吃纯白米饭,老叟就顿顿吃纯白米饭,有的家庭将地瓜全部用来酿酒,酿出来的酒我们那里叫红薯烧酒。馊了的食物是没有人吃的,如果还吃,那一定是有精神毛病的人。还有什么“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谁看见了?老叟年逾古稀,从没见过没裤子穿的人。就是叫花子,也会穿上破破烂烂的裤子。城里的街上倒是出现过没穿裤子的人,那是精神病。难道万里就分外能看到没穿裤子的人?万里本人好像从没说过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只有前苏联时期赫鲁晓夫说过,他诬蔑中国“五个人合穿一条裤子”,看来,陈文胜大教授与、与赫鲁晓夫同穿了一条裤子了。

  作者又说道:“根据有关资料,到1976年为止,粮食增长率、人均占有粮食20年没有增长”,“其中1976年农村口粮比1957年人均减少4斤”。“安徽全省的28万个生产队,能够维持温饱的有只10%.............。在4000万的安徽省农村人口中,就有3500万以上的人不能维持温饱”。粮食增长率20年没有增长?这是事实吗?请作者陈文胜在网上搜索国家统计局历年来我国人平产粮数据图。从图上看,我国自建国以来,虽然人口增长很快,但人平产粮一直呈增长趋势,根本不是作者所说的20年没有增长。1957年,人平产粮是306公斤,而1976年是305公斤,确实比1957年减少一公斤。之所以会减少,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是1957年风调雨顺,那一年粮食增产幅度特别大,并在图上形成一个特 别明显的高高的尖峰,相比较1976年就显得相对低了一公斤。二是较快的人口增长。1957年,我国总人口是6.46亿人,而到了1976年,我国总人口增加到9.37亿人,差不多增加了将近三亿人口。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人平产粮的相对减少。从总产量来看,1957年是3900亿斤,而1976年是5700亿斤,将近增加了2000亿斤。三是农民有瞒产的现象,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害怕政府会增加统购指标,普遍有瞒产现象。像1976年,粮食总产极有可能达到了6800亿斤以上(请搜索百度百科:瞒产私分)。老叟认为,评价我国前三十年的粮食状况应看整体趋势,而不能别出心裁地单独挑出两个年份来进行对比,那样有失客观。对于安徽省的情况,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叟在网上一直搜索不到安徽省在集体时代的人平产粮数据。于是自己在网上搜索到安徽1977年的粮食总产和总人口,经计算,安徽1977年的人平产粮为325公斤(650斤)。1977年粮食总产比1976年的总产还低200万吨,因此不能算是粮食产量比较高的年份,而算是中等年景的年份。从这一年的人平产粮水平来看,是能够基本保证全安徽的温饱问题的。说“安徽全省的28万个生产队,能够维持温饱的有只10%”,纯粹是胡说八道。安徽是个产粮大省,说他们全农村,能够维持温饱的只有10%,90%的人都在挨饿,这话连安徽人自己都不相信。老叟的家乡湖南郴州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没有听到有人说缺粮。作为产粮大省,湖南排在安徽之后。湖南都能维持温饱,难道安徽还不能维持温饱吗

  作者又说道:“根据林毅夫的研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当年人均GDP的平均数是490美元,中国在改革前的GDP不到世界上最贫穷的非洲国家的平均数的三分之一”。我们认为,用GDP来评价一个国家的贫富,是最不可靠的,因为各个国家计算GDP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从我们国家来说,那时并不使用GDP计算产值,而是用工农业总产值这个概念。而且在实际中,大多数工程及服务都未计入工农业总产值中。例如,我国修建了七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及各种水利配套工程,著名的有红旗渠,十三陵水库等,这些都没有计入工农业总产值中,但这些都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而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富国穷国,哪怕是吃了两泡狗屎,都要计入GDP,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GDP,具有很大的泡沫成分。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生活水平,是要明显高于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有些非洲国家经常发生饥荒,需要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而我们那时除了那三年困难时期,以后便恢复到了正常年景,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困难局面,而且还经常援助一些穷国家,因此,说那时最穷的非洲国家都比我们富裕,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老叟几乎是与共和国同龄,农村出生农村长大,当过近十年农民,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对于农业农村情况,有着充分的发言权。老叟清楚地记得,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那时确有吃不饱饭的情况,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条件好的地方粮食并不成问题。老叟的家乡是一个落后的大队,缺粮食在我们那一带远近闻名。然而到了七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农业技术也有很大的变革,水稻高干品种被淘汰,代之于矮杆品种。不久杂交品种也随之出现。双季稻面积增加,农药化肥也有所增加,粮食产量有显著增长。从1971年开始,基本上告别了缺粮的历史。那时交公余粮的积极性也很高,根本不用上面督促,都是按质按量完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老叟经过计算,我国从1970年至1979年十年间,平均每年人平产粮604斤。考虑到那时农民瞒产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估计我国那时人平产粮可达到700斤以上(请搜索百度百科《瞒产私分》)。请问陈文胜大教授,这个粮食水平,能说是“能够维持温饱的有只10%.”吗?

  新中国是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丢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立的,其中,我们也曾经历过三年的困难时期,但也只有短暂的三年,困难就很快就过去了,并且一直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到了七十年代,可以说我们已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虽然那时还不能说完全解决了吃饭问题(主要是还没解决吃肉问题),但我们要看到趋势,在整个六七十年代,一直是呈现出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请注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假以时日,我们依靠人民公社体制,完全可以彻底解决吃饭问题。

  作者在这一部分,目的是要说明包产到户的理论依据和必然性,也就是要说明小岗村分田到户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即:没有分田到户,我国就不可能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就会一直挨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竟然使用了抹黑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手法,把前三十年说得连旧社会都不如,他这是公然与“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相对抗。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云淡 2024-1-29 19:01
参考文摘
吴国发〡毛主席与毛远新同志谈批孔    2024-01-26    来源:公正之声公众号
  内容提要:本文先介绍毛主席的诗《读<封建论>赠郭老》的背景和主题,并逐行解释了这首诗。然后,文章着重说明:为什么农民造反的时候都批孔,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又把孔子请回来,尊孔。文章的结论是毛主席的话:“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老路,批了再尊。”
——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24/01/486600.html
~~~~~~~~~~~~~~~~~~~~~~~~~~~~~~~~~~~~~~~~~~~~~~~~~~~~~~~~~~~~~~~~~~~~~~~~~~~~~~~~~~~~~
参考文摘(支持立孔像的13位右派公知)
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东长安街,国家博物馆北门立起一座孔子像,引起海内外各界关注和诸多学者与网民的热议,其中一些极端观点,引起了民众的疑惑与彷徨,极易产生舆论上的误导。我们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对此涉及中国未来的重大问题,有义务进行研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求教国人。
支持立孔像的13名学者
1.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院长 牟钟鉴
2.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 刘示范
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葛荣晋
4.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陈  来
5.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学智
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李存山
7.山东大学哲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 颜炳罡
8.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主任 张  践
9.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王殿卿
10.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王  杰
11.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王志捷
1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法生
13.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中国常委 朱永新
—— http://bbs.tianya.cn/post-666-13452-1.shtml
引用 云淡 2024-1-27 18:20
参考文摘
熊超然:菲律宾和越南将签署一份加强海岸警卫队合作协议,“此举可能会激怒中国”    2024-01-26    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132103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据路透社当地时间1月25日报道,菲律宾官员透露,在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下周访问越南期间,菲越两国将就加强海岸警卫队合作达成一致。报道评论认为,“两国此举可能会激怒中国”。
        据报道,菲律宾海岸警卫队1月25日表示,菲律宾和越南将签署一份关于两国海岸警卫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目前尚不清楚该协议将包括什么内容,但这种合作通常对于减少渔船进入其他国家水域发生冲突的风险至关重要,可能有助于缓解双边争端。
        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同一天则表示,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将于当地时间1月29日开始对越南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并指出菲越两国在包括国防和安全在内的多个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越南外交部没有立即回复记者就两国海岸警卫队合作协议发表评论的请求。
——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4_01_26_723495.shtml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