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历史研究 查看内容

晓雁:父亲崇敬的粟裕师长——追寻铁军之旅(十一)

2024-9-24 13:02|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2043| 评论: 0|原作者: 晓雁|来自: 昆仑策网

摘要: 4月17日,我们姐弟兄妹四家来到盐城东台的三仓镇,寻访当年父亲在这里成为抗大学员、成为新四军一师粟裕麾下的足迹。1941年10月28日,我们在浙东地下党的父亲宋廷铭和杨力航叔叔,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曲折,终于 ...

1.jpg 

 

4月17日,我们姐弟兄妹四家来到盐城东台的三仓镇,寻访当年父亲在这里成为抗大学员、成为新四军一师粟裕麾下的足迹。

 

1941年10月28日,我们在浙东地下党的父亲宋廷铭和杨力航叔叔,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曲折,终于抵达驻东台三仓的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

 

2.jpg

 

在父亲回忆录里,记录了他们27日到盐城新四军一师的兵站报名登记后,第二天赶到三仓报到的情节——

第二天,我同力航又走了四十多里路,到东台三仓。这里是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的驻地。我们被编入三队当学员。当时,一队是军事干部队,二队是政治干部队,只有三队是学生队。这里有许多与我们差不多年龄的青年学子,有上海来的,有内地来的,也有从马来西亚来的华侨。大家高兴地交谈,相互介绍各自情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校部特派员来看望我们。他负责审查来自各地的同学。这位特派员很能讲,一口上海浦东话,抗日道理一套又一套,对共产党的新军队性质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得生动有力。看他年纪不大,可能还比我小。后来,他就成为我们三队的政治指导员,名叫梁皓群。同学们非常敬仰他!
我们离开浙江平阳老家时还是9月初,天气炎热,穿短衫。一路走来,已经10月底,江苏苏北天气很冷了,部队当即发给我们灰蓝色的棉军服。我们穿上自己部队的棉服,多暖和呀!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纵横驰骋,江淮之滨……深入敌后,百战百胜……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我们参加了铁的新四军!我们高唱着新四军军歌,开始了人生新的征途!

 

那时他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呵

 

东台三仓,我们看到的是三仓烈士陵园,以及在陵园内设立的《新四军一师纪念馆》。

3.jpg


“东台县三仓烈士陵园”的园名,由粟裕将军1982年题写。

4.jpg

 

三仓烈士陵园,坐落在黄海之滨的东台三仓镇北郊,是在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亭的基础上,于1945年至今逐步扩建起来的。现设有“抗日烈士”、“新四军一师”、“粟裕将军”、“国防教育园”四大纪念主题。


5.jpg

 

这座五角亭,就是1945年春抗战即将胜利时,苏中四分区党委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而建立的纪念碑。亭内上方顶部悬挂着苏中四分区专员梁灵光题写的“烈士亭”横匾,正中立有“苏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镌刻有当年苏中四分区司令员张震东、政委卢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符确坚、专员梁灵光共同署名的784字碑文。烈士亭主体高9.18米,意指“九一八”事变;总高度为19.45米,象征1945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6.jpg


这是后来竖立的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2017年8月,由于老碑亭经历战火风雨,碑上文字已残缺模糊,东台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建军90周年和新四军成立80周年之际重建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将原碑文和苏中四分区抗日时期烈士英名镌刻碑墙,谨以慰藉英灵、激励后人。

7.jpg

 

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的正面,为陈毅题词——“立德立功 永垂不朽”。


8.jpg

 

前来接待我们的是三仓烈士陵园的老主任顾平同志(现任主任外出开会)和郑诚书记。顾主任现为烈士陵园顾问,他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老兵,听力四级残疾,1981年退伍后主动要求到陵园工作,守护烈士英灵。担任主任期间,他多方争取资金,将条件简陋的烈士陵园由原占地面积1560平方米,逐步扩建到4.3万余平方米,形成了主题系列建筑群;征集史料展品,共收集包括粟裕将军生前用过的物品在内的大小文物2000多件,完成收录2238名烈士资料的烈士名录,获“全国红色文物保护感动人物”“江苏省双拥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退休后还发挥余热,担任三仓志愿队队长和三仓烈士陵园志愿服务队队长,进机关学校、下农村社区宣讲红色文化,为无名烈士寻亲、捐资助残。在这位老同志身上,让我们看到铁军精神在传承,甚为感动。

 

9.jpg


这是顾主任给我们介绍,“新四军第一师纪念馆”东大门挂匾上几个字,系粟裕将军的秘书朱楹将军题写。

 

10.jpg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全军编成7个师。新四军第一师于1941年1月20日在东台二女桥成立,2月移驻三仓吴家桥。今天的新四军第一师纪念馆,是以上世纪40年代新四军第一师师部曾经驻扎过的三仓吴家桥地主大院建筑格局复建的,距原址1100米。重建后的新四军第一师师部旧址,系苏中沿海一带大户人家的民居风格,青砖黛瓦,古色古香。

 

11.jpg

 

我们请顾平主任和郑诚书记在院落中“新四军东进塑像”前一起合影留念。


12.jpg


院落展板上有新四军的“铁军精神”——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13.jpg

 

这是北展厅“铁军第一师”,展出新四军第一师苏中抗日的主要战斗历程——

 

14.jpg

 

新四军第一师,是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的主力部队之一,于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将其所属第1、第2、第3纵队编成,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

 

15.jpg

 

16.jpg

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一师总共歼灭日伪军6.6万余人。到全面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6000余人。

这是一师司令部一位参谋的战地日记,里面有当年陈毅、粟裕等领导人在战地的珍贵照片——

 

17.jpg

 

18.jpg


对于我们来说,新四军一师是父亲踏入新四军的第一步。因为当年父亲所在的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归属新四军一师。那是1941年6月抗大五分校第二期在盐城开学后,敌寇发动大“扫荡”,师生奉命向东台沿海和兴化水网地区疏散转移。9月,为适应严峻形势,军部决定,将在东台地区活动的抗大五分校第三大队部分人员,与新四军一师干部学校合并,成立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驻地东台三仓,由一师负责招生、调人和管理。后又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

当时在三仓,经常遭日寇突袭,苏中大队的学员们是边战斗边学习。回看父亲的回忆录,对这段学习战斗也有生动的描述——

1941年秋,我和杨力航到苏北东台三仓河,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苏中大队三队(学生队)。力航在一班,我在九班。不久,我俩就担任副班长(学习班长)。我们除学习军事课外,还学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大家学得很认真,很有兴趣。
我们的课堂是老百姓的打麦场,书桌椅就是我们的背包,武器一刻不离身。不久,遭日寇突袭,我们背起屁股下的背包,拿起套筒枪,就跟着队长向枪声的反方向跑。所好的,校部领导早有准备。虽然“三八”枪声已到我们脚跟,但一、二队(军事、政治的连排干部队)同学把敌人火力引过去了,他们有少量伤亡,我们三队无伤亡。打退敌人之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并继续上课学习。后来我们南下参加丰利战斗,从苏中三分区转移到苏中四分区,进驻海复镇的海复中学(学校放寒假)。
这已是1942年的春天了。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改编为抗大九分校。粟裕师长亲自担任我们校长。

 

19.jpg

 

这张图片中提到抗大九分校按照粟裕师长指令渡江南下,进行苏南反顽斗争的情况。我们的父亲也随九分校南下参加了这场武装斗争。

 

20.jpg

【这是粟裕师长与夫人楚青在苏中】

 

关于粟裕师长,父亲在他回忆录中还特地加了一段备注:

“粟裕1938年在温州平阳我的家乡任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时,办起抗日救亡军政干部学校,兼任校长。我们温州中学党支部有好几位支部委员就是从这学校学习归来的,成为温中党支部的主要骨干。
“1941年我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到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学习,粟师长亲自给我们上课作报告。1942年抗大五分校改编为抗大九分校,粟师长兼任我们抗大九分校校长。”

 

最后的结语很动情:

“我们的粟裕将军,是我们华东地区革命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校长。粟司令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而且是我们青年学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楷模。”

 

这可是极高的评价!

 

21.jpg

 

我们从小感觉,在父母的口中,粟裕就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最崇敬的师长、校长、司令。这次我们走在苏北苏中的土地上,哪怕从一个个陌生的老百姓口中,都是对粟裕将军的赞扬,大大竖起的大拇指……

 

22.jpg

 

新四军第一师纪念馆院落中,有个南展厅,名为“粟裕和他的战友们”。

 

23.jpg

 

说起这个展厅,还有个故事。原先这个展厅名为“粟裕纪念堂”,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为这个纪念堂提了名。可是,粟裕将军的长子、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知道后认为不妥,要求改名为“粟裕和他的战友们”。于是,张震题写的“粟裕纪念堂”名匾,只好挂在大门背后的门头上了。

 

24.jpg

 

不过在这个馆里,主要展现的还是粟裕大将光辉战斗的一生。


25.jpg

 

粟裕将军,是红军英才,是抗日先锋,是华东主将,是无与伦比的沧海一“粟”。

 

26.jpg

粟裕和他的战友们】

 

粟裕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创建了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

 

27.jpg

 

粟裕率领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这是1946年7月,在粟裕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毛主席专门起草了致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文,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各区效仿办理”。

 

下面这几张图片反映了粟裕的才干和风范——

 

28.jpg
1946年中央军委批准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合二为一,成立新的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10月15日毛主席手书电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这表明党中央毛主席对粟裕的高度信任和倚重,也为粟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29.jpg

 

1947年5月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全歼蒋介石的王牌军整编74师,击毙不可一世的张灵甫。捷报传来,全军振奋,陈毅紧握粟裕的手说,“老伙计,这个仗,你是越打越神了!”

 

30.jpg

 

这是人们熟知的故事,1945年10月和1948年5月,粟裕“两让司令”,众口皆碑

 

31.jpg

 

1948年1月,在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粟裕一再斗胆直陈,建议中央改变分兵渡江南进的决策,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最后终于得到毛主席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同意。为革命无私无畏,把实事求是坚持到底,这就是粟裕!

 

粟裕将军在新四军一师、在苏中军区、在华野指挥部队南征北战的光辉历史和卓越战功,几乎人人知晓。可对他之前的历史,却往往不是很清楚。从老爸回忆中可知,他对粟裕师长的敬仰,是自他在家乡平阳时就已经开始。这次在纪念堂,也引起我们兴趣及追溯——

32.jpg


1927年8月,20岁的粟裕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部队进军广东潮汕失败后,他坚决跟随朱德、陈毅同志,历尽艰险,转战粤、闽、赣、湘。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他丝毫没有动摇对革命的信念,在武平战斗中头部负重伤,仍然以顽强的毅力赶上部队。大余整编后任连指导员。1928年1月,参加了湘南起义。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红四军。粟裕参加了坚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以后,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粟裕历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军参谋长和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在此期间,他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领导下,通过游击战到运动战的实践,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和指挥艺术,从基层指挥员锻炼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其中,有几次重要经历很值得回味——

 

33.jpg

 

一次是1929年6月,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主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撤销前委书记。7月又患恶性疟疾,病情严重,经中共闽西特委决定,秘密转移到永定金丰大山腹地的岐岭乡养病。朱德陈毅同意,派曾当过周恩来警卫班长的粟裕带一个连去护送和警卫。这对粟裕来说是千载难遇的机会。粟裕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一段,我在一纵队任三连连长,我们连担任保卫毛泽东同志的任务。......当时的陈唯元就在永定附近,在我们的监视下,未敢进山。毛泽东同志由于过度疲劳,身体不好。他在这里养病、写东西,就地坚持斗争。我们常常看到他屋内的灯光经夜不灭。”毛主席利用养病之际,整理总结经验教训,经常通宵达旦工作。粟裕就陪伴在他身边,经常看毛主席写的文章。一次,粟裕认真阅读关于游击战的文章,毛主席见状,调侃道:“我的这些东西,已经不吃香了。”粟裕说:“现在不吃香只是暂时的,游击战还是最适合红军作战的,等吃过了苦头之后,大家就会认同这套战术了。”毛主席非常欣赏粟裕的勤奋好学,经常就如何进行游击战争、如何理解战争的规律等话题和他一起交流。正是主席的言传身教,让粟裕耳濡目染,深得真传。粟裕曾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34.jpg


再就是1934年7月,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命粟裕协助军团长寻淮洲6000余人携带长短枪3000余支以及300担宣传资料,从瑞金出发,踏上漫漫北上征途,在敌人前堵后追下孤军作战,挺进闽浙赣皖的国民党统治腹地。战略意图是什么?朱德同志后来曾述:“是准备退却,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即为配合主力红军将要进行战略转移起个牵制诱敌的作用

 

浙江有一篇党史资料《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北上抗日先遣队》,文中悲叹:“这注定是一条牺牲之路,一支队伍舍生忘死、抛洒热血,当他们的战友还未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时,他们的生命就已进入倒计时!”

确实,在当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蒋介石绝不可能因我党打出“北上抗日”口号和出动一支小小的先遣队,就抽调大量兵力,放松对我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围剿”;再者,当时中央苏区八万主力红军都坚持不住了,却要求七军团这支六千人的部队,转战闽浙赣皖,深入到蒋介石腹心地区去“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显然是“左”倾冒险主义脱离实际的臆想。

 

然而,向死而生,义无反顾!这年8月2日,先遣队在水口召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大会,公开亮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号,即从江西瑞金出发,穿越闽西、闽北、浙西、皖南、赣东北。10月到达闽浙赣苏区,与闵浙赣省委书记方志敏的地方部队会合。11月4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改编为第19师,原红十军改编为第20师,原地方武装组成为第21师,全军团共约1万人,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闽浙赣苏区分兵两路向浙皖边和皖南行动,以创造皖浙苏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兼20师师长,寻淮洲任19师师长。方志敏对粟裕很器重,提议他担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35.jpg

 

当年12月1日,红军抗日先遣队进入浙江昌化县境,逼近临安,震动杭州,声势大振。蒋介石急电浙皖赣3省国民党军集结10万兵力合力“追剿”。12月14日,先遣队在皖南谭家桥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损失惨重,19师师长寻淮洲不幸牺牲。


1935年1月9日,抗日先遣队向北翻越700多米高的毛山岗到达遂安的茶山(今属淳安县)后,召开军团领导紧急会议,决定全军返回赣东北苏区。而此时挡在红十军团面前的是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和纵横交错的封锁线,归途中先后受到四次大的阻击,最终进入莽莽林海、人迹罕至的江西怀玉群山,落入敌重兵合围。此时,全军仅剩4000余人,弹药匮乏,饥寒交迫,战斗力锐减。关键在16日晚,粟裕分析敌情紧急,向方志敏建议,部队立即行动,先头部队先走,并通知刘畴西率军团主力迅速跟上,当晚须全部通过敌陇首地段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但军团长刘畴西却下令就地休息,说部队太疲劳,不能再走。粟裕坚持认为,情况这样紧,决不能迟延,今晚必须一律通过敌封锁线。方志敏完全同意粟裕意见,他担心刘畴西犹豫迟疑,便决定留下来同主力部队一起行动,要粟裕率先头部队即刻先行。结果,除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军团主力却因一晚延误,全部陷于敌重重包围,几番血战、弹尽粮绝,大部牺牲或被俘。至29日,方志敏、刘畴西等被俘(8月在南昌英勇就义)


36.jpg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路线示意图】

 

 

幸有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800余人胜利突围,1935年1月到达赣东北,迅速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续写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雄传奇。正如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中所言——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进军虽然失败了,然而由方志敏、寻淮洲等同志领导的广大指战员和烈士们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已成为红军斗争史中英勇悲壮的一页,将永垂青史!蒋介石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并没有也绝不可能扼杀掉先烈们为之舍身奋斗的革命大业。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保存下来的力量,随即高举革命火把,又继续战斗了。”


也就在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照中央电示,红十军团余部与闵浙赣独立一团组建成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原红7军团政治部主任)任政委,一起率部向浙江南部挺进。可就在途中,遇敌反击,电台被打坏了,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浙南又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缺乏党和群众工作的基础。粟裕根据形势的重大变化,吸取以往教训,领导部队适时实现了从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在我们父亲的家乡——浙南,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进剿”和蒋介石嫡系部队两次各约40个团的“围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浙南游击战争。

1936年夏,与中央失去联系的粟裕、刘英,从报刊上了解到中央红军已到陕北,根据自己对形势发展的判断,主动争取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发布了《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宣传文告——

 

37.jpg

 

1937年5月,